手稿的字里行间竟然满是泪痕(10)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904字

父亲在兰州工作一干就是七年,父亲深入部队和农村,几乎跑遍所有的边防哨所,西北四省二百零七个县,他先后到过一百八十三个县。


前几年,我重走长征路,路过兰州军区听到这样两个小故事:


一次父亲来到某边防团,许多干部向父亲反映,该团团长是个优秀干部,为了留住人才,多次将自己提级的名额让给其他同志,而他本人的级别相当正营。父亲听完并没有马上表态,继续调研,并询问干部部门的同志,干部部门说今年的名额已经用完了……等到父亲回到兰州军区不久,这位团长在领工资时才发现,自己被调升了两级。给我讲述这个故事的上校正是这位可敬边防团长的儿子。


另一次是兰州军区后勤部长出差遇车祸去世了,同车的司机也牺牲了。父亲参加完部长的追悼会,马上询问这位司机的情况,回答是还未办丧事。父亲马上带领司政后的领导前往司机家属住地,由于山陡路滑,父亲摔伤了腿,他还是坚持走到司机家属处,对家属表示慰问和悼念……


1983年,父亲当选政协副主席,分管政协提案等工作,父亲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1984年父亲深入工厂、院所、城镇调研,发现中国的技术力量的布局和使用很不合理,他认为要开发技术资源,必须开辟技术市场,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报告呈中央领导,他是老一辈革命家中最早提出搞市场经济的人之一。


1985年4月,父亲已经病得很厉害了,仍不顾家人劝阻,忍着病痛,坚持参加政协会议。因为胃癌的扩散,堵住食道,父亲一吃东西就打嗝,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开会,父亲干脆不吃东西,坚持把会开完。


父亲住院时,已是癌症晚期了,他预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病中他撰写了纪念牟宜之的文章“有功岂必书之碑”,对这位曾经是国民党的县长,曾经为八路军抗日作出重大贡献,后在父亲的感召下,参加革命的同志表示了极大的怀念。他还为《长春起义》一书作序。他躺在病床上,脑子里翻腾着关于机构改革的设想,病痛使他无法伏案执笔,由他口述,请身边的工作人员把他的想法整理成文,呈中央领导阅。在这篇文章里,父亲十分精辟地分析现存体制的弊病,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方法,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他在弥留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伯伯匆匆从新疆赶回北京,并急赴医院,俯身对父亲深情地说:“你一生为党、为人民付出了一切,党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父亲对耀邦伯伯说:谢谢党和总书记对我和家人的关心。最后父亲对三一医院的护士同志们说,你们下去休息吧,我这里不要紧……他嘱咐亲属,对即将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表示拥护和祝贺……


1985年8月12日,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六十九岁。


一切有正义感、正直的、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忘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中国人民的儿子,他们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忍辱负重,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和共产党人的脊梁和支柱。


我为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非常自豪。


萧云简历


萧华之子。1946年2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文革”中当过炊事员,建筑工人。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铣床厂,担任工锻长,车间负责人。1975年入伍在海军航空兵。历任助理员,科长,处长。1988年授予上校军衔。1989年转业下海,任公司总经理、董事、副董事长。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