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省下的粮食救人,自家却断了顿(1)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968字

王南宁


父亲汪锋的一生充满传奇和精彩,而我的跌宕人生,却是从父亲去甘肃工作开始,那一年我十二岁。


记得一个秋天的傍晚,爸打电话给妈说:总理让你带孩子们都来吃饭。1960年举国都在灾荒中,周总理请吃饭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儿,吃饭的地点在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父亲那时正是国家民委的常务副主任,而母亲陈方是民族宫筹备组的党总支书记。


周恩来总理平易近人,爱开玩笑,称我母亲是民族宫的“宫主”。那顿饭吃什么,怎么吃的记不清楚了,但是有一件事却至今烙印在我的心上,并且由此而决定了我的命运。


吃完饭,回家的路上,我们挤在父亲那辆黑色的、当年配备给部级干部的苏联产三座吉姆车上。母亲心存疑惑:父亲一早出门谈了一天的工作,晚上总理请吃饭,还关照一定带上孩子们,看来一定是有大变动了。之前,父亲的工作已有了调动的安排,那是西北局方向,我家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搬家去西安了。


我妈一定想到了有变化,因为一大家人,五六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安排,她必须早做打算。记得他们的对话十分简洁,妈仅小声问了一句:“怎么了?”父亲也只回答一句:“不去陕西,去甘肃。”他们不再言语,各有各的心思。


1954年,我们随父亲从西北军政委员会调到北京,爸爸当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任是乌兰夫,因他长期在内蒙古,民委的工作实际由父亲主持。当时他从事的是他在革命战争中发挥过专长的民族统战工作。但是1959年,时任宁夏省的主要领导干部犯了“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派父亲去宁夏主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筹备工作,随后担任了自治区的第一任的党、政、军一把手,这是他又一次担当地方党务、政务工作。父亲多次说起,中央给他定的工作时间表是“三七”开,即一年里30%在宁夏,70%在北京,这样身兼二职“跑通勤”的日子大约过了两年多。


当年我们进北京后,民委把我们安排在西城区屯绢胡同三十号,这里原是一座王爷府,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全家住前院正房,我家占后花园和一个工人住的“中院”。后花园中有一座太湖石假山,假山的左侧夹道我们称为“山后头”。


夏天很热,父亲很胖,很怕热,那时没有空调,实在炎热的周末,爸爸就让公务员张玉和叔叔蹬个平板车去冰窖口拉个大冰块回来,用个洗衣服的大木盆盛在客厅里,冰慢慢地融化,屋子里很凉快,爸爸和我们一起席地而卧,冰盆里摆着瓜果梨桃……


但是大多数的周末中午,我得去“山洞里”找爸爸。那是清朝的那位王爷当初修建后花园时,在假山的底下修了一间地下密室,没有窗户,沿着一条向下的台阶往地下走,黑咕隆咚的。有时我们玩捉迷藏会躲在里面,但只是在洞口,不敢往里走。夏天里面非常凉爽,那年月没有冰箱,买点菜放在里面,很久都不会坏。就是这个地窖,我爸却在里面摆了一张行军床,一个铁的折叠桌子,夏天的中午他就在里面午休、练字。


后山的这个书房也是个储藏室,放很多平时用不着的东西。我家的公务员张玉和叔叔是个非常勤快忠厚的“老北京”,他负责收拾爸爸的屋里、院外、买菜、收发,周末接送我们,放假时蹬个平板三轮车把我们的行李拉回来。当我们最后离开北京,搬家去兰州时,仅他收集的旧报纸就卖了整整一大卡车,共计收入二百元。当年我们都认为那是一笔十分丰厚的收入,只有爸爸一个人不这么想,他说:“太可惜了。它还有资料价值。”从1954年进京,到我们离京,张玉和叔叔每天收集看完的报纸,每天的报一张都不缺!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