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黎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本章字节:2778字
抗战后期,父亲在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以东的芦店子养病时,正赶上房东王大伯的儿子要娶媳妇办喜事。当地有个风俗——新娘子入洞房以前,要由两个属牛的“金童玉女”捧花烛引路。我哥哥文伯(小名小林子)正好属牛,又是徐海东的儿子,房东老两口便希望我哥哥去当“金童”捧花烛。他们向警卫部队的领导提出了这个要求,警卫部队的领导却认为捧花烛的风俗有迷信色彩,让首长的儿子去捧花烛影响不好,就没有答应。
事情不知怎么传到了父亲的耳中,他笑着说:“我看这不但不是什么坏事,还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好事。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我的儿子有什么特别?和群众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嘛。我同意小林子给房东的儿子捧花烛,但注意一条不要磕头,鞠躬就行了。”父亲的决定告知了房东老两口,他们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到了办喜事那天,哥哥果真去当“金童”捧了花烛,在全村群众的簇拥下,他和一位挑选出来的“玉女”共同把新娘子送进了洞房,给喜事增加了喜庆色彩。这件事迅速地在十里八乡传开了,老乡们都说:新四军大官的儿子肯给我们老百姓捧花烛,共产党和我们真是一家人。
解放战争初期,父亲来到山东莱阳县石河头乡思格庄养病。警卫部队为了让父亲静养,劝说庄里的群众不要在父亲的住室外大声说笑;赶牲口时,也不要吆喝牲口甩响鞭;他们还到附近的铁匠炉去打了招呼,请铁匠师傅尽量减少叮叮当当的打锤声。父亲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找来警卫部队的领导说:“你们保护我、照顾我,我是感激的,但决不能因为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就限制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我们闹革命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和自由吗?希望大家不要光顾我的病,今后办事要处处为群众着想。”警卫部队的领导向思格庄的乡亲们道了歉,父亲脸上才有了笑容。
父亲在思格庄住了一阵后,又发现了问题:庄里大多数人不识字,甚至连钱都不会数。父亲觉得这样没文化不行,便把区委联络员朱得宝请来商量说:“庄里办个农民夜校吧,农民在夜校学了文化,摘掉文盲帽子,学点科学知识,对生产生活都有好处。至于教师的问题也不难解决,可以从警卫部队里找有文化的干部战士教课。”在父亲的倡导和支持下,思格庄的农民夜校开课了,共有五十一位村民参加了学习。七个月后,其中的四十一位村民能够念信、写信、记账、算账了。2001年我去思格庄时,一位当年参加过夜校学习的村干部对我说:“是你父亲看得远,才让我识了字,没当睁眼瞎呀。”思格庄的朱玉亭、于学江等老人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化肥,别的庄却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思格庄的农民上过夜校,识字,一看说明书就会用了。刚开始用化肥那年,思格庄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两倍多,被县里评为生产模范村。
二
爸爸与斯诺的相逢,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刻意安排。有一天早上,斯诺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正好赶上几个红军领导在开会。等到会结束后,那些参加会议的人员都还没有散去,彭德怀便邀请斯诺一起围桌而坐,吃起西瓜来。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将领的身影映入了斯诺的眼帘。
彭德怀看斯诺盯着这位将领目不转睛,便指着他对斯诺开玩笑地说:“他可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来了么?”那个人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