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黎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本章字节:2900字
陈知建
在众多的文学传记和军史、战史记载中,父亲的形象被作家和史学家们描摹得栩栩如生。“陈赓救蒋”、“陈赓蒙难”、“上海特科的红队传奇”、“日军专打三八六旅”……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勾勒出父亲的“千面”形象。作为军人,他有着每一个军事指挥员歆羡不已的军事生涯;作为父亲,他有着对孩子无私的疼爱与怜惜。一个丰富多彩的他、一个充满活力的他,总是令我心驰神往。
行伍出身的儒将
五代行伍、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这是我们家的家风。
父亲的老家是湘军的发源地,尚武之风盛行,近代中国素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我的曾祖父是湘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曾国荃部的一员战将。十二岁便投奔湘军,转战十数省,骁勇善战,积功至官拜花翎副将。因不满朝廷黑暗、军队腐败,三十几岁便解甲归田,置办田亩,日与渔农为伍。曾祖父常在宅前教孙子们习武,讲述军中打仗的故事。家中大堂上悬挂着“陈”字大旗、80斤重的战刀以及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给曾祖父的亲笔题字……这一切对后代的影响刻骨铭心。
曾祖父不准他的两个儿子从军、做官。祖父在家中专门辟一屋,让“老而无依者养之于家直至安葬”。祖母更是有“陈家大屋大好人”之称,要饭的到她那里,肯定要得着。祖父虽然谨遵父命,身处乡里,不求功名,却心怀天下。从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到湖南农运,他无不同情支持。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孙辈们报国之志难抑。父亲和我的叔叔们先后走上了行伍之路,接受了共产主义。毛主席在湖南作农###动考察时曾与我祖父交谈,得知祖父支持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婿(父亲陈赓、三叔陈亮、五叔陈拔黄、六叔陈问心、姑父谭政)参加革命。1927年在井冈山时,姑父谭政曾任主席的秘书,主席对他说:“你那老岳父可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父亲所受的小学教育,是在当时湖南赫赫有名的新学堂——东山高小完成的,毛主席也曾在此读过书。在父亲的《自传》中记述,东山高小深受洋务运动以来西学思想的影响,崇尚现代科学和先进思想,与传统乡间的私塾教育大不相同,其情状和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写的《自传》里的记述大致相仿。为了逃避包办婚姻,父亲选择了从军。四年的湘军军旅生活,父亲从二等兵一直做到上士,练就了一名合格士兵应具备的素质。由于团长比较喜欢父亲,1921年,退伍时带父亲到了长沙,并安排父亲在铁路部门任职——一个薪水不少的职位,并且有幸成为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何叔衡、郭亮、毛泽东等先驱们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在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曙光。
在长沙,他读夜校、学马列、学师范、学英文,如饥似渴,如海绵吸水一般,片刻便饱满了起来。如此旺盛的求知欲加之对政治的激情,父亲迅速成长为一个年轻的布尔什维克。1921年提交入党申请,1922年五六月份入团,年底转为共产党员。那一年,全中国的共产党员加起来也只不过两百多人。
时逢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兴,父亲在党的安排下以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身份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并被录取。在那里,他接受了当时最正规的初级军事的院校教育。教学方法是边学边打,像东征、北伐等等;再加上周恩来任主任的政治部所进行的政治教育。这样,先进的世界观、先进的军事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出色的军事指挥官。而对父亲这样一位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文化的士兵而言,为他日后成长为一位立场坚定、骁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将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