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黎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本章字节:2798字
我们最小的弟弟秉和、妹妹秉建,按照当时城市知识青年要上山下乡的大政策,分别在1969年初1968年夏到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当时他俩一个刚满十七岁,一个不到十六岁。伯伯和七妈对他们的下乡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并且要求我们这些哥哥姐姐在思想上鼓励他们,在经济上帮助他们。那时,几乎所有的插队知青所处的环境都是极艰苦的,如果有机会参军,那是一个难得的“出路”。至少,饭可以吃饱,衣可以穿暖,生活可以得到大大改善。
秉和、秉建插队两年左右时,部队在他们所在的地区征兵,两人分别被贫下中农推荐参加了应征活动。结果秉和作为枣园村唯一体检合格的青年,到了新疆军区一个很艰苦的高山哨所,秉建到了北京军区的一个驻京部队。两人都高兴地向家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秉建是先打电话,然后去西花厅看望伯伯、七妈,秉和是写信给母亲和伯伯、七妈。
但之后发生的事情,用秉建的话说是“始料不及”,用秉和的话说是“巨雷轰顶”!因为伯伯、七妈动员他们脱下军装,还是回农村、牧区去继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伯伯、七妈讲的理由是:你们的父亲现在正在接受审查(父亲周同宇受“四人帮”迫害,从1968年至1975年被关押,1979年平反),你们的情况不符合入伍的政策;在农村、牧区,那么多人里挑上你们参军,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搞;你们应该让贫下中农和工人的子女到部队去,把参军的机会让给他们。
伯伯并且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与有关部队、地方部门联系,安排秉和、秉建从部队回到了原来插队的地方。
十几岁的弟弟、妹妹虽觉得委屈,但还是听了老人的话,又回到了农村、牧区。所以秉和、秉建的军龄只有几个月。
秉和在延安农村劳动、生活了四年多,而秉建在蒙古包里生活、劳动近八年,才先后成了清华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这就是伯伯、七妈“干涉”我们兄妹四人参军的故事。看起来,他们对待我们四个人参军的问题在态度上、做法上截然不同。但原则却是一样:一切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党的大政方针出发,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提倡的,都要身体力行,而且是动员自己的晚辈带头去做。不讲私情,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晚辈接受任何特殊化的照顾,一切以普通百姓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后代。
由于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们的感触尤深,两位老人的这些处事原则,对我们起到的教育作用,远比一般的说教要深刻得多。
周秉钧简历
周恩来侄子。
1961年8月—1967年4月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学员
1967年4月—1981年2月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政委、团副政委、代团政委、师副政委
1981年2月—1987年7月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科研处处长
1987年7月—1990年10月空军司令部第八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8月1日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
1990年10月—1992年12月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助理
1992年12月—1993年11月广州珠江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1993年11月—2003年12月广州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巡视员。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