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父亲交换《二十四史》书柜(1)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782字

杨绍明


父亲杨尚昆是毛泽东的学生和战友,又是邓小平的同辈和战友,经历了两个伟大的时代。父亲诞辰百年之际,我们花费三年半时间编纂、汇集了九百多幅珍贵照片和大量史料的画册正式出版,取名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家》。在我眼里,父亲就是这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永远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从三十五岁到五十八岁,父亲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三年,“文革”后重新回到党政军的领导岗位,改革开放以后,他又从七十二岁一直工作到八十五岁才退休,真正称得上是为党和国家鞠躬尽瘁。


作为出生在延安“革命摇篮”的“小朋友”,我有幸从小跟着父亲,生活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身边,有条件用手中的照相机近距离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瞬间,也正因为如此,更加由衷地敬仰、热爱他们,以继承父辈们的激情和理想作为今生的追求。


父亲是我的摄影启蒙老师


1954年,我十二岁时,父亲说:“我来教你照相吧!”当时也没多想,就跟着父亲学起摄影,没想到这相机一拿起就再也没放下,成了一辈子的事业。


应该说,父亲是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但并不意味着父亲一开始就要把我培养成摄影家。熟悉我们家的人都知道,我是父亲最疼爱的“小二”,除了“文革”期间相隔两地,其余的时间,我都一直伴随在父亲身边。父亲关心我的成长,让我看政治理论、让我看文艺、让我听音乐、让我集邮,教我照相只是其中之一。


我一开始学照相就是拍人物,先拍我父母,然后就拍中南海里的其他领导人。虽说父亲是启蒙老师,但他毕竟工作繁忙。当时中南海有个摄影科,都是新华社摄影部中央组的记者,我有空就向他们请教。


读高中时,我就已经用相机留下了领导人的很多生动瞬间。早在1954年,中央决定调邓小平来北京工作,周总理让父亲打电话通知他,邓小平在电话里说,免了吧,我还是在西南工作。父亲说,主席都同意了,要你全家一起来。邓小平一家回中央后,因为同是四川老乡,我们两家经常串门,一起吃川菜,看电影什么的。为此,我拍的照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邓伯伯的,有时候他们家合影也会叫我过去拍。父亲和邓小平一辈子只会讲四川话,和他们在一起久了,我这个延安出生的“陕北娃”也学会了讲四川话。


那段时间,经过“名师”指点,我的摄影水平提高得很快。有时候和摄影科的人一起拍照,拍完了,他们一看:“哎,这张不错啊,给我们‘留资’(新华社留作资料)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新华社来我所就读的北京四中招摄影记者。对摄影已相当痴迷的我很想报名,但父亲对我说:“你现在还小,文化基础还没打好。你看李讷(毛泽东的女儿)就上了北大历史系,你也要考进去。一定要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摄影将来再学也不晚。”


父亲的教导是,不上完大学不可以就业,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不可能做好工作。后来,我很庆幸自己听了父亲的话,进入北大历史系学习,让我今后的人生及摄影道路都受益匪浅。谁曾料想,“文革”刚开始,父亲就被打倒了。江青、康生带领“文革小组”到北大动员学生起来造反。康生挑拨说:“中央刚刚打倒了‘彭罗陆杨’反党集团,‘杨’就是你们同学杨绍明的爸爸杨尚昆……”当时,我就站在台下,康生此话一出,我顿时就被学生们围了起来……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