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他用最后气力写下“我想延安”(1)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750字

马晓文


“我想延安!”这是父亲马文瑞一生中最后写下的四个字。每当想到父亲临终前,已经很难开口说话时,艰难而毅然地写下的这深情而厚重的四个字,我们总会热泪盈眶!


“一定要把延安精神继承下来!”


爸爸是一个陕北山沟里穷苦农民的儿子,从家乡黄土高坡的沟壑里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出来,走上了革命之路。


1993年8月,父亲在为《延安文艺的光辉十三年》资料图片集题写序言时写道:我作为一名老延安,有幸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拜读这本“图片”集,心情感到格外激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的延安岁月。我又听到了深情豪放的《延安颂》,雄壮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又见到了诗人柯仲平在清凉山上激情饱满地朗诵他的新诗,看到了王大化和李波在延河河畔演出《兄妹开荒》……


“一定要把延安精神继承下来!”这句话是在父亲病情加重,已很难迈动脚步,我们扶着他在北京医院的阳台上散步,当他听到来访者在谈论到党内外的一些腐败现象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时,父亲站稳脚步,神情异常严肃而坚毅地叮嘱我们的话语。他始终认为,延安精神是荡涤腐朽思想的利器!父亲对延安精神有着完整系统的总结。


“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三###宝之一。父亲对我们讲过,这也是在1942年11月,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为表彰父亲在组织边区运盐工作中的杰出成绩,毛泽东主席亲自给他的题词,这是父亲一生中深感自豪并身体力行的座右铭。


“要让别人坚定,首先自己坚定!”这是在1991年8月中下旬,父亲对我们在分析思考海内外(俄罗斯)政治风云变幻所提出问题时的回答与告诫。至今,我们还清晰地记得他在讲这句话时凝重与坚定的表情,这句话也几乎成为我们全家子女在遇到问题时的座右铭。


他曾在回忆录中提到:我之所以在很小的时候(14岁)就走上革命道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比较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起先用功读书的思想动机是“好学向善,读书争气”。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视野扩大了,学习的范围拓宽了,思想上也有了要革命的念头……这一时期,我最崇拜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认为只有真正实现了“民族、民权、民生”,劳动人民才能摆脱封建压迫,国家才能强大,帝国主义才不敢欺负我们……1926年初,大革命高潮到来,我开始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当时,凡是能找到的进步书刊,我都如饥似渴地,《马克思主义浅说》、《唯物史观》、《资本主义制度浅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刊,我由浅入深,一本一本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在我的眼前逐渐展示出较之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更为科学的社会变革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办,才能使中国真正摆脱封建枷锁和帝国主义的奴役。


“不要搞特殊化”“不要有优越感”


“要做好普通一工,做好普通一农”


这是父亲时常告诫我们的。我们从小都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因当时的社会和学校风气很好,父母又要求我们非常严格,我们也自然都以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艰苦朴素为荣。很多同学并不知我们的家境,直到“文革”开始,才知道我们的父亲原来是“劳动部头号走资派”。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