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黎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本章字节:2716字
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后来,后勤部门考虑到房内很多墙皮脱落,走道和楼梯上的地毯已经磨光,又提出要大修,爸爸仍然不同意,觉得不影响办公,没必要修,结果又没修成。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时,爸爸的办公室南墙被震出一米多长的宽裂缝,后勤部门请技术人员检查后发现,整个楼房结构都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提出把老楼拆掉,再在原址上建一幢新楼,爸爸还是不同意。他说,虽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这样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会脱离群众,影响不好。
在爸爸的坚持下,连续三次修房未果。但房子毕竟太旧了,地震后又成了危房,已不适合居住,经过再三动员,爸爸才同意搬到中南海居住,但明确提出:房子就按原样住,不要再花钱重新装修。直到他去世,房子旧貌如昔。
爸爸从来不吃所谓的“高级菜”,专给他做饭的厨师老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普通的家常菜,我这个技术也提高不了。”爸爸有两套毛料中山装,分别是1952年到苏联及1954年到越南出访时按规定由公家做的,后来就成了他的“礼服”,只在每年过节或接见外宾时才穿,平时穿的都是布衣、布鞋。再后来,这两套“礼服”穿旧了,胳膊下面和膝盖等部位磨得很薄,妈妈和工作人员商量,想给他重新做一套新的,爸爸却说:“补一补还可以穿。”
爸爸的艰苦朴素是出了名的:两条毛裤穿了二十多年,有十几个补丁;一件皮坎肩是辽沈战役的战利品,一穿就是十年;后来在医院住院时,还要求把他用过的点眼药的棉花球都保留下来,消毒以后二次使用。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气温骤降。周总理去找爸爸,见他正披着棉被坐着办公。总理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坚持说:“11月15日开始供暖,这个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我们家的水池边贴着一个“节约用水”的纸条,虽然记不得究竟是谁贴的,但大家都不觉得奇怪,太正常了。爸爸生前就常教导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能浪费,任何资源都要爱护,这些东西来之不易,尤其是北京的水资源比较紧张,节约用水不光是我们自家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水资源问题。
“文革”中两封家信谈的都是学习
“文革”中,爸爸被以“战备疏散”之名下放到江西南昌一个化工厂“蹲点”,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他带去了很多书,为的是利用这段时间全面系统地学习马恩列斯和毛泽东著作。江西的冬天天气很冷,除了暖气之外,屋里还有一个烧木炭的火盆,但依然感觉冷。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爸爸每天晚上读书至深夜十一时左右。除了到工厂搞调查研究、跟工人座谈外,其他的时间基本上都用来学习了。
那段日子里,爸爸给我写了两封信,谈的都是学习。第一封信是爸爸收到我的信后的回信。当时,我孤身一人来到最基层,生活环境的变化使我想更多地了解社会,多年来爸爸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也使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读书欲望。1970年12月8日,我给远在南昌的爸爸写了一封信,诉说自己的学习愿望。爸爸接到信后,当天就怀着“万分欢喜”的心情给我写了回信。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