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省下的粮食救人,自家却断了顿(5)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684字

父亲是一个不平凡的人,老百姓对他的爱戴始终温暖着我的心。记得“文革”中期的一天,我和母亲走在空旷的盘旋路上,突然一个骑自行车的陌生人刹闸停在路边,一脚踩着人行道牙,压低声音说:“在小儿科。”说完匆匆骑车而去。


回家后,一些偷偷常来看我们的干部一起研究,最后我说:“不然明天我去省人民医院小儿科看看。”


第二天,陪我一起去人民医院的有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所的一位知识分子阿姨、蒙定军叔叔的侄儿蒙志卿。我们谎称有位同事的孩子住院了,我们来探望,在医务人员狐疑的目光中,我们推遍了儿科病房所有的大门,竟然什么也没有发现。正要无功而返时,突然看见前面有一道小门上写着“隔离病房”,不妨把这个角落也扫一扫;第一个房间住着几个激素治疗的胖小孩,第二间房子的门关着,我一把推开,看见了一个熟悉而又恍如隔世的人,时隔多年,真不敢相信,我的父亲戴着花镜躺在床上捧着一本《毛主席语录》在看。听见响动,他本能地从花镜的上面往外看。正当我们四目相对时,从看不见的门旁突然坐起了一个“看守”,他问:“你们找谁?”我支吾:“找个小孩。”那人厉声说:“这没小孩,快出去。”我们只得退出房子,只见那人回到屋里立刻问父亲:你认识这些人吗?父亲是地下党出身,“狡猾得很”,他说:“我不认得。”


后来我们才知道,由于陈正人的突然死亡,周总理要求立刻给所有在押的“走资派”检查身体,就这样,我父亲从关押他的武都劳改农场来到了兰州。后来我终于认识了人民医院内科的王大夫,正是他在街上看见了我们母女,巧妙地向我们通风报信,成就了我与父亲“文革”中的相聚。


记得当天晚上,一拨一拨的人,相识的,不相识的,偷偷送来了太多的瓜果食品。我们装了整整两大包,带着太多人的关心,要去“冒一次险了”。


1972年的初夏,我们几个孩子背着大包的食品,义无反顾地推开了甘肃省人民医院小儿科隔离房间。进了门,我们一屁股就坐在了爸爸的床沿上。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不知是那一天我们走后,爸爸对“看守”大叔实施了“统战”政策,还是他根本就对父亲充满着敬重和同情,他悄悄地退出了房间,站在走廊里“望风”,把时间和团聚无言地送给了我们……


让我们至今想起仍要落泪的人和事太多了。军管会的解放军在我探视父亲时,一律眼望窗外背对着我们父女,任凭我给父亲传递纸条而“视若无睹”。父亲“文革”后编辑的诗集里有这样一首诗,真实地写照了这种“外冷内热”的感人情景:郎中诊病面如霜,一片曲情腹内藏,鹦鹉面前不敢说,却叫儿子去翻墙……


1998年12月12日,父亲的生命定格在早晨8点……


他的骨灰和着鲜花撒入了八宝山的苍松翠柏间,没有骨灰盒。不久春天就要来了,春雨会帮助他,尽快地回归大地……


王南宁简历


汪锋之女。1949年5月生于鄂豫陕根据地。老三届、插队知青、工农兵学员,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6年唐山大地震当天到达北京。半生在《人民文学》杂志当编辑,退休后在老槐树下务农,自认人生最大的成就:与共和国同龄并荣辱与共。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