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却举双手赞成我重返中学讲台(1)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718字

陈伟华


1995年4月10日,爸爸陈云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身边的工作人员替他整理财产:他临终前的月工资是一千三百三十六元,各项补贴约二百五十元,每月上缴所得税三十一元零五分;按照国家规定,他从当年5月份起就不发工资和补贴了,家属可领到十个月工资的抚恤金,再加上不到两万元的稿费,这就是爸爸一辈子的全部积蓄……


至今想起爸爸,他对物质的需求总是那么低,常常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不许搞特殊化,唯有“学习”这件事他提倡“多多益善”。脑海中留存的与爸爸在一起的画面,最深的印象也都是谈艰苦朴素,谈学习。


掰着手指头细算农民“手纸账”


从记事起,就知道爸爸给家人定下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特别交代,孩子上下学不许搞接送,要让我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


“文革”中,我被分配到北京郊区怀柔县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怀柔有靠近县城的地方,有山区、半山区、深山区,爸爸说:“你要做好到最艰苦地方去的思想准备。”后来,我被分配到长城脚下的辛营公社。爸爸一再叮嘱我,要和乡亲们、同事们打成一片,不能搞特殊化。


一段时间后,我回来跟爸爸说,那个地方很冷,很多同事都有狗皮褥子,我也想让家里给买一个。爸爸当时就问我:“是不是真的很需要?是不是大家都有?”结果到最后也没给我买,等我回北京上大学后,他还打趣:“看,没有狗皮褥子也过来了吧?”


在公社教书的日子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人,人生地不熟的,常常会想家。有一次不是周末,我也没向学校请假,走了几十里山路冒雨赶回家。没想到,爸爸看到我回来,非但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得知我没请假后,还严厉地批评了我,让我立即回去。他说:“孩子们的功课缺不得,你应该在那儿安心教好书、育好人,在农村干出好成绩。”听了爸爸的话,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回了怀柔山区学校。后来有一次赶上下大雪,长途汽车停驶,为了不耽误上课,我踏着雪步行几十里赶回学校。


由于公社离市区较远,我只能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每次回家,爸爸都把我叫到身边,仔细询问我在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看得出,爸爸对农村、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印象最深的一次对话,是我跟爸爸提起:“乡下条件很差,老乡也不讲卫生,连手纸都不用。”爸爸听了以后,很认真地掰着手指头给我算细账:一卷手纸要多少钱,农民一个月需要花多少钱买这些手纸……他告诉我,农民还很穷,北京郊区农村的生活条件算比较好的,但和城市居民相比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当爸爸知道我每次回到城里都要东奔西跑,为乡亲们代买东西时,高兴地和家里人说:“南南(我的小名)真成了一个怀柔人了!”


爸爸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们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首先要解决老百姓吃的问题。大白菜是北方老百姓冬天的当家菜,这东西卖得贵了百姓买不起、吃不上,这哪儿行?直到后来他病重期间,还关心着北方的大白菜。


三次修房未果皆因爸爸不同意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58号那处老房子,爸爸从1949年进京,在这里住了整整三十年。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