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省下的粮食救人,自家却断了顿(3)

作者:张黎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9:50

|

本章字节:2692字

我们被“留观”了,其实被当了“人质”,因为我父亲“老谋深算”,他这时立刻上北京去,用软(说服)硬(扣押人质)手段将我母亲从北京迁到了兰州,从此我们的户口转到兰州了,我的人生从这里扭转了一个方向。


调粮!紧急调粮!


刚到兰州时,真是出乎意料,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我思维中的城市都是由街道和房屋组成,然而从北京到兰州却差别太大了,首先从我家住的省政府宿舍——青年农场一路走去,直到省委、兰州军区,看不到砖墙,路的两旁全是用黄土压成的“干打垒”墙,景象就像最贫困的农村。


初到兰州,我在兰州军区的东郊小学上学。可是路上总能遇见一个熟人,那就是我妈妈!我妈在北京是正厅级干部,可到了甘肃,我爸“利用职权”给降成了副厅,任省委副秘书长,爸爸也在省委上班,可是妈妈从来不搭“顺车”,她总是一个人走路上下班。


1961年饥饿阴影还笼罩着甘肃大地,父亲是临危受命来到甘肃的,慢慢地我们从周围的交谈中知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甘肃是全国灾情最严重的省份,天灾加上人祸,饿死的人数不少,出现了无人村。百废待兴,各种矛盾浮上台面。


我爸初到甘肃,他还仅是第二书记,当时的第一书记还没有走,白天开很多会,激烈争辩着“左倾”、“右倾”,有很多相左的意见相持着。父亲的工作模式已经形成了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先看《地方志》,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同时下乡蹲点走面,基本上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化大革命”中批斗邓小平同志的著名“白猫黑猫”论,1961年在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已经引用成了恢复生产的口号。父亲长期住在回民老乡家里,同吃同住,化名“老王”,没有人知道他是省委书记,直到“文革”中拉他去批斗,老百姓才知道一个“回民”胖子老王是来帮助他们的住队干部。


“老王”这人很随和,好伺候,嘴粗。有点干辣椒就下饭,看到房东大娘冬天冷,他把自己的毛衣脱下来送给她。谁能料到老人把这件毛衣一直保存到“文革”批斗会上,成了忆苦思甜评功摆好的实物,生生搅了一场批斗会。


很长一段时间,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每天晚上似睡非睡时,总听见父亲在电话中激动地呼吁着,他给周总理打电话,要粮;给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打电话,要车皮;他还给新疆打电话,给陕西打电话,求助兄弟省市,他的好友们,调粮!紧急调粮!


甘肃的饥馑太严重了,他去了兰州大学,学校一片狼藉,桌椅板凳劈柴煮白菜吃了;他去了原子基地,科学家们浮肿了,他只能弄些黄豆让他们增加点蛋白质;他去了黄河以北的军工厂,工厂无法生产。他问我:学校食堂孩子们吃什么?我说:“人血馒头。”


“人血馒头”吃得下,拉不出肚子会涨鼓,那是用发苦的陈仓红高粱米磨成粉蒸的馒头,猪肝色,所以同学们叫它“人血馒头”。


面对这些骇人的情况,父亲已经顾不得沉重的政治大帽子了,他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他要去堵枪眼了,“三自一包”、“开仓放粮”、“藏粮于民”,他让“右倾机会主义的子弹”、“资本主义的子弹”一颗颗射向自己的胸膛……


他的决心很快就奏效了。预计八年时间经济复苏,结果仅用了三年。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天堂在线书库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