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帆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9:42
|本章字节:7606字
总攻太原城的前夕,彭德怀已经开始考虑西北战场的作战部署了。
他在1949年4月23日致电中央军委称:“太原战役发展甚速,已歼敌13个师,我伤亡约5000,24日拂晓攻城,如无意外过失,当日可能攻下。得手后,十八兵团拟位于徐沟、榆次整训,准备从陕西潼关线渡黄河。十九兵团、七军拟位于太谷及其以南休整,准备从荣河、韩城线入陕。二十兵团(杨成武同志)希望同往。如3个兵团全部入陕,估计今冬可占南郑、兰州、西宁,相机解决宁夏。明年分两路人川入疆。惟看守绥远、攻取大同、巩固华北,似嫌兵力太弱。可否以杨成武部一个军和姚喆、王平两部共约四五万人,暂归唐延杰、李井泉统率,担任上述任务,杨成武率两军入陕……”
中央军委同意第十八、第十九两兵团于休整后,分两路入陕,但留下杨成武指挥的第二十兵团,由平绥路开往平津,保卫国防。攻克“***模范堡垒”太原后,大同敌投诚。安阳、新乡等孤立据点,也被拔除,华北全境解放。唯有绥省,野战军未派一兵一卒进入。因此,这个省局势动荡不安,各种势力在较量斗争。
1949年1月21日夜间,傅作义的战将、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在床上听到广播《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条文,彻夜未眠,思想起伏,既兴奋又焦急。
“到底实际情况如何?绥远怎么办?”他感到空虚,没有依靠。
于是从床上起来,坐在灯下,得不出答案。最后,他抓起电话机,向华北“剿总”提出要求:“明天派飞机接我到北平去。”
次日,他一下飞机,就到中南海见傅作义,想问个究竟。可是傅作义一见他面,就批评:“这么忙乱的时候,你来北平干什么?”
“正是这个时候,才要来看看你……”董其武说。
“你来了也好,我把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况,和你谈谈。”傅作义略微向前趋了一下身体,望着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严峻地说:“我为北平和平解放,准备了三个死。我坐北平中南海居仁堂皇帝的宝座,如坐针毡,日夜不宁啊!”
今天,董其武看傅作义讲话神志、语气和说明,顿觉这是英雄面临着新的抉择。
“我不是无路可走!也不是不能走!”傅作义站起来,用昔日指挥作战的口吻,踱着步子说道,“蒋介石先后派了何应钦、蒋经国、郑介民、徐永昌等来,劝我大军南撤,并任我为华东南军政长官,这些,你可能已经知道了,但是我不去!”
董其武确实听说,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刚结束,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傅作义前往参加。这时蒋家小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中,蒋介石想借助华北傅作义指挥的部队,挽救败局。于是派何应钦到机场迎接,并且到住所摸底劝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董其武不再去追思考虑,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绥远怎么办?
“总座,今日绥远的路子如何走?”董其武把他最关心的问题,从心底涌出来。
傅作义早料到他所提出的问题,不急不慢地用加重的语气回答说:“其武,现在大局已定。北平和平解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乎潮流,它是任何力量也扭转不了的。我们要跟上历史潮流,走人民的道路!”
董其武想得到具体的指示,静静倾听。
傅作义接着说:“你回去先告诉咱们的军官,抗日战争时,我把大家的家属送到兰州、宁夏,那时是对的;现在不行了,也不能这样做了。全国很快就要被共产党解放,除非把家属送到国外,否则,你无立足之地。现在,我们只有走人民的道路了。”
“绥远怎么办?北平解放的条文怎么没提绥远呢?”董其武问。这是他最关切的问题。对于什么是人民道路,他并不理解,正要询问,就听傅作义说道:
“主席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接见了我。在座的还有朱德、周恩来、聂荣臻、薄一波、陶铸和邓宝珊、周北峰、阎又文。我问毛主席绥远问题怎么办?他说:‘绥远问题,可以采取绥远方式来解决。就是不用军事作战的一种方式,先划个停战协定线。你们慢慢做好内部工作,派个联络组,把铁轨接通了,贸易起来,然后你觉得什么时候起义,就什么时候起义。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才有这样的方式解决绥远问题。我们叫做绥远方式。傅作义先生这次做得很好。我们所说的北平方式、天津方式、绥远方式,都是在傅先生你统辖的范围内进行的。”’
董其武点头说:“这叫绥远方式起义吧!”
“是。这么忙乱,你赶快回去吧!别出问题,绥远就靠你啦。”傅作义说。
两人密谈一夜,次日,董其武赶回归绥城。
他一进办公室,就询问各方面情况和思想动向,他感到问题十分复杂,对绥远的前途,不敢轻易表态。他听说,有人认为蒋介石有美国支援,决不会完蛋,绥远要坚持到底,等待时局转变,宁跳黄河也不跟共产党走。还有人说,董其武脚踏两只船,他到北平去,葫芦里装了什么药,倒出来叫大家看看。总之,有人赞成用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有人反对,这两种人都是少数。更多的人对北平和平解放认识不清,疑虑,甚至有误解。他自己最初不是也不理解吗?虽然,他到北平,傅作义和他谈了些知心话,但对外怎么说呢?什么是人民道路呢?具体内容、方法如何呢?他也说不上来。
正好,北平《人民日报》和绥远《奋斗日报》都刊登了傅作义将军起义文告。董其武拿着两报,仔细对照标题、排版,看了又看,他感到傅的文告恳切明确,说出了肺腑之言。他看后,心中十分喜悦,不禁喃喃自语:
“啊!这就是傅先生说的,走人民道路啊!原来过去戡乱都错啦,现在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过去我们说替人民打仗,实际上是摧残压迫人民。在乡村是给地主看家,在城市是给特权豪门和贪官污吏保镖,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后为人民所抛弃。而共产党是以人民利益为基础,一切为了人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能够成功。无怪乎许多正直的人,有为青年和学生,纷纷奔向共产党,原来这就是人民的道路呀!”
董其武放下报纸,心胸豁然开朗,他组织绥远全省革新委员会,成立革新学院,改进报纸宣传,设立督察处,召开高级军事干部会,统一思想。他向高级军政官员说:“自北平和平解放以来,全国形势急转直下,解放军渡长江,解放了南京,在华北攻克了太原,南京政府已溃逃到广州。事实证明傅先生站得高,看得远,毅然走上了和平解放的道路。我们要跟着他走。”
可是一讨论,还有人对起义表示怀疑,有顾虑。有的说:“这是投降,这是。”甚至怒气冲冲,表示要动武。
董其武最后说:“和平起义,对国家好,对人民好,对自己好。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展望全国,看清形势,问题就解决了。切勿徘徊,贻误时机,自找苦吃,勿谓言之不预也。”
话这样说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董其武找他的智囊人物——绥远省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卢健飞商量。
卢健飞说:“目前形势,拖为上策,和为中策,走为下策,战为下下策。如与共军作战,以绥远这点兵力,是以卵击石,故为下下策;走,后方地盘,各有其主,国民党军队也在逃,走到哪里是归宿?何况,蒋介石排除异己,走,是走散,我们的士兵都是绥远人,不见大青山就哭;和,也就是投降,到底如何?能否自保?却成问题,因此是中策;拖,静观时局的变化,美国能让他在华的利益全丢了吗?因中国问题,美苏可能开仗,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共产党能否让我们拖下去呢?”董其武尖锐地提出问题。
“那就看我们能否善于应付了。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以和的姿态,达到拖的目的。”
董若有所思,再没说什么就走了。因为他听说中统大特务头子、伪华北“剿总”军法处处长张庆恩,从北平逃来绥远,阻挠和平解决绥远问题。
卢健飞问张庆恩:“国民党是否还有办法?”
张庆恩说:“有办法,台湾军队还没有拿出来。”
“此时不拿,尚待何时?”卢健飞又问。
“还没训练好,等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用上了。”
张庆恩这些谣言,特务们如获至宝,跟着吹冷风,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快了,国际志愿军要来中国参战了,国民党在缅甸训练了很多军队,还没拿出来。有的特务更明目张胆地破坏和平解决绥远问题,说什么“和平就是投降,投降就是投死。”一个高级军官也跟着对军官们说:“和平就是投降,投降就得把军队交出去。军人没有军队,还不听人摆弄?与其这样不如早起来干。干不了上山也比这强。”
一些高级军政人员,在举棋不定的情况下,辞亲别子,惊慌离乱,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把过旧历年包好的饺子,也丢在路上了。
绥远省的老百姓听说和平解决绥远问题,莫不拍手称快,他们听说解放军的代表要来了,高兴地说:“这可好啦!和平的人来了,年轻人不必留胡子冒充老汉躲避抓壮丁了,以后的日子看好啊!”以董其武将军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坚决走和平起义的道路,上层进步人士张钦等发起了“和平呼吁书”,600多名蒙、汉、回等各族代表和开明人士,联合签名,拥护绥远和平起义。
一些动摇不定的中间势力,听说绥远省代表和经过反复协商,达成了绥远和平协议,决定不走了。他们才长叹一口气,说道:“唉!打不得,走不得,拖也是受罪,不如和了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