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聂荣臻三登长城

作者:张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1

|

本章字节:12316字

12月中旬,中央军委通知,要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立即赶赴平津战役指挥部工作,随后又决定由、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线委员会。


聂荣臻接通知后,穿着厚厚的草绿色棉大衣,带几名随员(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司令部作战处长唐永健、秘书、记者和警卫员),乘坐吉普车,从平山县出发,昼夜兼程,奔赴平津前线。


吉普车驶抵北平郊区的交通孔道长辛店、卢沟桥时,炮声还在“隆隆”作响,从保定调来防守北平的伪军刘化南部,刚刚被歼。北平城内傅作义的炮兵群,不停地向这里猛烈轰击,阻止解放军前进。


“聂总,走长城根那条路吧!”解放军前线作战指挥所的同志,担心聂荣臻的安全,要求他绕小道走。


“你们不是也在这里吗?敌人乱打炮,像夜间行人吹口哨,壮胆而已。”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却泰然自若。他兴致勃勃,特意要在卢沟桥下车,步行而过,欣赏卢沟桥的景色。


他健步踏上这座著名中外的白色石桥,举目四望,西面太行高耸,东方、南方平畴万里。他高兴地抚摸着栩栩如生的桥栏杆石狮,谈笑风生。


卢沟桥是通往北平的咽喉。当年,马可·波罗走过。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日寇在这里搞军事演习,借口两名日兵失踪,向中国守军挑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守军一一宋哲元将军的二十九军,进行了坚决抵抗,从此,全国展开了抗日战争。


聂荣臻漫步走到卢沟桥头石碑的跟前,笑着招呼大家说:


“你们来看,这就是京师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桥栏杆上的大小石狮子,数不清,你们不妨去数数。


“卢沟桥下是永定河,原来叫芦沟河,黑水河,无定河,后来有个皇帝嫌无定两字不吉利,改名为永定河。它的上游是桑干河,明代诗人徐渭形容桥上的石狮子在水中的侧影说:‘沙浑石涩夹山椒,苦束桑干水一条。流出芦沟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


聂荣臻说罢,率领大家漫步桥上。他不时手摸石桥栏上石狮的头,俯视永定河水,诗兴大发,向随从人员谈论卢沟桥的风光。


“如果是十五,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光粼粼,构成‘芦沟晓月’,则名不虚传。”聂荣臻对大家说,“古代诗人王英描写这里的风光说:‘浑河(即桑干河,永定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宜人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疏钟欲度千门晓,匹马曾为万里游。题柱漫劳回首处,西风零露满貂裘。”’


“聂司令员,你们燕赵诗社好久不开会了吧?”随行记者知道聂荣臻和邓拓是晋察冀边区燕赵诗社的发起人,因此,提出这个问题。


“大家都忙,没时间。别人是春花秋月、闲情逸致的时候游卢沟桥,而我们却是在炮声隆隆中,欣赏‘芦沟晓月’。”


“《三国演义》说中国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宋辽交兵,也有和好的时候吗?”一个随员问。


“有。中国历史和平统一的时候多。”聂荣臻回答说。他记得宋朝代表苏辙曾充当贺生辰纲使到辽国,来往都在燕京停留。渡桑干河时,辽朝官吏送行,双方十分友好。苏辙在《渡桑干》诗中写道:


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旗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大家照个相留念吧!”记者建议说。


“好,好。大家都来。”聂荣臻欣然同意。他招呼大家到卢沟桥边说,“西山红叶与芦沟晓月,同是北平的著名风景呢!”


照完相,聂荣臻登车,迅速前进。很快到达长城线上。


“我是第三次登长城作战。第一次是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战,首战平型关,那次是穿草鞋步行,偶尔骑马。第二次是1945年抗日战争获得胜利后,从延安乘美军观察组的飞机,在长城内侧灵邱县着陆,再转到张家口,随即率军西越长城,进军绥远,反击敌人。这次,是乘坐缴获蒋军的美式吉普车来长城线作战。”聂荣臻健步登上长城,对随员们说。


其实,聂荣臻多次登越长城,他说三次在长城线作战,不过是指这3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他都在长城线上指挥作战罢了。


他极目四望,群山叠嶂,壁垒森严,长城曾经是不可逾越的防线。


长城以北是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长城以南则是华北大平原,平畴万里,一望无际。秦代、汉代和明代,汉族北伐匈奴,金、辽、元、清时代,契丹、蒙古、满族南侵,都要争夺和跨越长城。卫青、李广是汉代北伐匈奴的名将。成吉思汗,金兀术则是南征统帅。金朝女真国,建都幽燕,控扼大漠,东西延伸2000余里。明代史诗说:“夷族所隔者一墙耳。”墙就是指长城。


当年平型关大捷之后,主力南下晋东南战场。仅给聂荣臻留下1个独立团、1个骑兵营和2个不完整的步兵连,要他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当时国民党大军早已溃逃,人心惶惶,条件极其困难。兵乏枪少,没有干部,没有补给,在敌人的后方创建根据地,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当时五台山上白雪皑皑,雪花像鹅毛,昼夜纷飞。大多数指战员没有棉衣,着一双草鞋,他们脚踏山野白雪和地上坚冰,手足冻裂,全身在风雪中颤栗。但是,他们心中燃烧着民族解放的烈火,炽热的爱国热情在胸中澎湃,这样,他们才不曾变成沙场上冻死的枯骨。在聂荣臻指挥下,他们紧紧握着枪,挺起胸膛,忍着饥寒,奋起杀敌,和残暴的日寇作殊死的搏斗。终于,创建了敌后晋察冀根据地。自太行山、五台山、恒山、燕山、延绵不断的山岳地带,直到冀中、冀东广袤的平原,而达冀、察、热、辽边境,在正太、同蒲、平绥、津浦、北宁几条铁路之间,奋勇杀敌,激起了千百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同仇敌忾,燃烧起神圣的为和平正义、生存自卫的烽火,激荡着中华民族不可侮的抗战怒潮。


正当聂荣臻和他的随员们在长城上凭吊古战场,谈古论今,感慨万分之际,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九兵团政委罗瑞卿来到他们跟前。


“你从卢沟桥这条路走来的吗?怎么走这条路呢?那儿敌我还在争夺,而且都在敌人炮火射程之内呀!”罗瑞卿握着聂荣臻的手,关心地说。


“不要紧,不要紧。他打他的,我走我的。车行迅速,半小时就过了。战争不就是这样吗!?”


聂荣臻像巨岩上的劲松,挺立在长城线上。这使罗瑞卿想起聂荣臻总结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经验的话,在军事上就要动,用动造成“变化”,再从“变化”中乘机歼敌。因此,不能怕走路,也不要怕“泡蘑菇”,要在运动中捕捉战机,积极扩张战果。运动战、游击战不就是走吗?走和打必须结合起来。抗战时期,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多田骏因的“囚笼政策”失败了,被撤职,换上日本军阀三杰之一的冈村宁次。他采取“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等战术,也失败了。解放战争以来,孙连仲、李宗仁也战败了。都被聂荣臻指挥的解放军用走和打相结合的运动战,撵下了台。


“日寇用点、线、面三结合的所谓几何学运动的控制面方法,妄图实现它对华北的统治,但是他们的致命弱点是兵力不足。现在蒋介石、傅作义搞几条铁路运兵,这能实现他的统治吗?他们不过是困守孤城,搭个挨打的架子,像《打渔杀家》中的教师爷那样喊而已。他们的日子不会长久,末日到来了!”


聂荣臻坚定而洪亮的声音,在长城线上响起了回音。如果说,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泰然自若,谈笑风生,在卢沟桥上摸数石狮子,表现了他身经百战的沉着、大胆,那么,现在重返长城线,与敌作战,则显出他的战略眼光和将帅才能。解放战争初期,傅作义从他手中占领了张家口,他曾断言,这不是敌人的胜利,而是他们自掘坟墓,不久,我们就会重新夺回这座城市。


2000年前,孟子曾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聂荣臻认为孟子把事情分成不能和不为,是对的。挟泰山以超北海,是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可能办到;而为长者折枝,是一举手就能做到的,但如果坐视不动,照样办不到;这是主观上不为。列宁说,“事在人为”,工人和农民应当把这个真理牢牢记住。他们应当记住,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屡次考试落第,放弃科举,决心著书立说,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聂荣臻称赞这副对联,决心为人民解放事业,艰苦奋战的解放军,何止三千?!


从聂荣臻的革命气魄,沉着坚定的表情,逻辑严明和判断准确的讲话,罗瑞卿立即联想到聂总英勇果敢的气质,不减当年。从职务上说,聂荣臻是他的上级,从仪表、举止、性格等许多方面,他们有不少相同之处。例如,原则性强,不苟言笑,严肃认真,身材雄伟,仪表堂堂,注意军风纪,工作有条不紊,讲话简明生动,重视调查研究,重大问题解决之前,喜欢听取下级意见。有人说,他听取汇报时,好问是这样吗?你的看法如何?你有何建议?等等,是从聂荣臻那里学来的。


不过,聂荣臻今天见到他,并没有问部队情况如何等问题,而是告诉罗瑞卿关于中央军委对平津战役的意图。他说,华东、华中、西北的敌军各战略集团,都不敢轻易调动,唯一可以调动的兵力是傅作义集团。傅作义集团的动向有3种可能:一是坚守平津,二是全部南逃,三是傅系20个师西窜绥远,蒋系24个师南逃,直接用于长江下游,或协同北援的3个兵团接出徐州地区的刘峙集团,然后集中90个师在长江下游两岸设防。这对延缓蒋介石最后崩溃能起较大作用。敌军这3种可能,以敌固守平津对我最为有利,因为它有利于东北野战军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南北夹击,就地歼敌,使蒋介石江南防线无法组织,其反动统治将迅速土崩瓦解。华北战场抑留或歼灭蒋、傅两部分敌人,单靠我华北野战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第十八兵团(原华北第一兵团)包围太原,能用于平津作战的就是第十九兵团(原华北第二兵团),第二十兵团(原华北第三兵团)。如傅系20个师西窜绥远,华北两个兵团也难以歼其主力,如果蒋嫡系24个师由海上南撤,华北两个兵团也无力破坏其计划。况且,敌人还可能同时西窜和南逃。因此,我军的作战计划必须放在调动敌人这一点上。设法抑留华北敌军于平津地区,不使敌人南逃西窜,将敌就地歼灭,是根本方针。中央军委已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不待休整,火速人关,对华北敌军形成战略包围,然后在包围的姿态下进行休整。这样,我军就掌握主动权。


“你们兵团和先期入关的程子华第十三兵团,是抑留华北敌人的我方机动部队,因为二十兵团已撤围绥、包,必须转到集宁地区,才能用于抑留平津之敌。”聂荣臻对罗瑞卿说,“你兵团万里征战长城线,密切配合了东北野战军全歼东北之敌,这次要发扬征战长城线的优良作风,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歼灭敌人,迎接东北野战军。程子华同志是老晋察冀了,你们要配合他作战,听从他的意见。”


罗瑞卿点头,连声说:“是,是。”罗瑞卿知道程子华是革命先辈,黄埔军校毕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在大冶组织士兵暴动。十年内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任过红军团长、师长兼政委、军长、军政委、十五军团政委,参加过二十五军长征;抗战时期他任过冀中军区政委、兼过冀中区党委b记,聂荣臻到延安开会时期,他是晋察冀分局代理书记、晋察冀军区代理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中央军委来电,要我速到平津前线指挥部,军委决定由、罗荣桓和我组成平津前线委员会,我马上就要赶路,你也赶回去掌握部队,调动敌人,准备决战。”说罢,聂荣臻就和罗瑞卿握手告别。


罗瑞卿看到聂总奔忙于长城线上的英姿,忽然想到《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曾赠诗聂荣臻。诗云:


百战长征上太行,幽燕多难马蹄忙。


中年边寄纡筹策,谈笑兵戈翰墨场。


今天虽然已经不是民族危难时期,而是和敌人战略决战时刻,聂荣臻马不停蹄,奔驰于长城线上的雄姿,真令敌人心惊胆战啊!


聂荣臻沿着长城线,向冀东疾行。他记得抗战一周年在前线,由邓华、宋时轮组成的第四纵队,挺进冀东,连克昌平、延庆、永宁、兴宁、军城,6月下旬到达蓟县、靠山集一带,相继攻克平谷、宝坻、蓟县、丰润等城;同时,在李运昌、胡锡奎领导下,冀东的昌黎、遵化、乐亭等21县举行了20万人的武装起义,占领了迁安、卢龙、玉田、遵化、乐亭等城,组成了抗日联军,建立了民主政府;7月19日,唐山矿山3万多人,举行了抗日大罢工,接着发动了7000多人的抗日武装暴动。他心中想到,现在中国革命处于高潮时刻,冀东人民必将发扬这种革命传统,积极支前。迎来平津决战的胜利。


他记得,他从军首次出征,挺进千里,从江西苏区,把红旗插到东海之滨,使厦门海边的日本军舰震动。这次,他到达冀东,将看到渤海湾的美国军舰颤抖。


他记得,长征途中,攀越重重峻岭,强渡金沙江的怒涛,夷地作先锋,扫荡大渡河两岸,和战友带病相扶,翻过从未遇过的雪线——危险的夹金山。他记得,深入彝地,茫茫草原,行卧在那千万年长的“沙发”地里,在黄河、扬子江的分水岭上安营扎寨。


他记得,到达陕甘边境时,渴饮碱水,在沙漠边缘,休息在不能伸膝的土炕上,烧着牛羊粪,抵御塞外风寒。


他更记得,平型关大捷后,他和一一五师的领导,在五台山聚会,然后匆匆别离的情景。从此,他们南北配合,浴血抗战。日本帝国主义被打败了。


今天,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来临了。他素以铁石心肠自诩,只知道有战友们的血迹,不知道有自己的眼泪。但是,他想到很快就要和多日不见的战友们、同志们胜利会师于长城脚下这是前辈们流血牺牲的战果,这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结局,这是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的胜利。他对过去的残酷斗争,有无限的回忆对行将到来的胜利,有无比的喜悦。


他多么渴望着会见多年共同浴血奋战的老战友、老同志啊!他打开车窗,眺望燕山峰顶的长城,像一条巨龙,盘桓奔驰在苍茫的群山之中。这是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伟大工程,开始修建于公元前7世纪,战国七雄都为保卫自己的领地而建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它联在一起,并加延长,因此后人说秦始皇造长城。其实历代诸侯国家和王朝,有20多个都曾修建长城,其中3个朝代所修的长城都在1万里以上,合计在5万里以上。据文物和考古者说,长城总长在10万里以上。


“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城绕指到眉端。阵图开处无强敌,翰墨拈来尽巨观。风雨关河方板荡,运筹帷幄忘屯艰。苍龙可缚缨在手,且上群峰绝顶看!”这本来是1940年邓拓读《新民主主义论》时,对同志历史功绩的赞扬。当时聂荣臻看过此诗,今天他眺望奔驰的长城,却觉得此诗好像是对敌我决战于长城内外战场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