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战锦方为大问题(1)

作者:张帆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1

|

本章字节:7094字

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关键。


从1948年9月12日攻打锦州开始,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决战的阶段。


早在1947年5月20日,致、高岗,并告朱德、刘少奇的电报,就已部署了全国战局和东北作战的方向。


1947年10月13日,给电报,指出整个东北(包括热河)的南线,都是好战场。1948年2月7日又给他打电报,明确提出对我军的战略意义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东北敌人可能向华北、华中撤退,这样敌人给养会很困难,士气更衰落,但兵力较为集中,须预先见到,当然蒋军死顶在东北不撤退的可能性也有。


1948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东北战场尤为有利。


此时,中央在西柏坡,日夜讨论研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指挥。工作十分紧张。


夜间开会办公,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而朱德的习惯,却是早睡早起,他年过花甲,连续开会过分疲劳,有时不免打盹,可是决定重大问题时,就醒了,还抱歉地说:“哎呀,刚才我睡着了。”大家让他休息,他不肯,说“这么大的事,我回去也睡不着。”


“没关系,你休息一会儿,就能坚持到底了。”周恩来安慰他说。


“咱们这一段会议多,总司令开会时,稍为休息一下,是一件好事,精神更充沛么。”关心地对朱德说。随后他对周恩来、任弼时说,“我们3个人打疲劳战打习惯了。在陕北打了1年多,粉碎了蒋介石想消灭我们的野心。现在咱们再一起打一段疲劳战,为的是彻底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不然,事情这么多,又这么重要,少数人作不了主啊!”


周恩来很赞成的这席话,他说:“这个疲劳战,是很辛苦的,但效率是很高的啊!”


任弼时血压高,太紧张就感到头晕,便在躺椅上闭眼休息片刻。别的领导劝他回去休息,他却说:“我比你们都年轻,你们都坚持工作,我回去休息怎么行呢?我应当比你们多做一点事情才对呀!”


周恩来精力充沛,事情繁多,夜间开会,白天布置、检查工作。他是最忙的一位领导人。


“经过两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由430万人(包括正规军、地方军、后勤),下降为365万人,新兵多,老兵少;解放军由120万人(正规军60万人,地方部队60万人)增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149万人)。敌我兵力对比由35:1,转化为13:1。东北战场我军100万人,敌兵55万人,华北战场敌兵60万人,我军为419万人。从敌我力量对比看,这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很大变化。”副主席兼参谋长周恩来说。他的讲话和阅改文件一样,字斟句酌,力争准确无误。


“这一形势的出现,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大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便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主席说道。他总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判断问题。


周恩来说:“敌人还会补充兵力,美国也会大力给他输血。现在我军从数量上已和敌人相近,他们战线长,后方守备兵力多,战场上兵力比我们多不了多少。何况,我军政治素质、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式整军运动的基础上,开展了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我们有了一支炮兵部队,爆破技术有了普遍提高,积累了攻占中小城市的经验。”


稍停一会儿,周恩来接着说:“据情报,蒋介石为了挽回局势,在南京开了军事会议,提出撤出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的方针。这个方针实际上是美国提出的,因为美国利益主要在华北和京、沪、杭。可是,蒋介石顾虑东北撤退,政治、经济损失太大,因此举棋不定。东北敌人一筹莫展,犹豫不决,不知所措。”


“封闭东北蒋军,就地歼灭,对我最为有利。”从椅子上站起来,左手倒背,右手把纸烟徐徐送到嘴边,狠狠地吸了几口后,把烟头使劲抛在地上,抬脚踩灭,好像烟头就是敌人,然后转过头来,用浓厚的湖南乡音,慎重地说道:“封闭蒋军,关门打狗,关门打狗r


“东北(包括热河在内)解放区面积占全东北面积的97%,敌占3%。解放区人口占东北人口的86%,敌占区人口占14%。东北铁路有21万多公里,2万公里在我手中,敌统治区铁路只有1200公里。东北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是很强大的。敌我兵力我占优势。在东北决战,比在其他几个战场对我更为有利。”周恩来说。


这时,中央军委一位参谋处长,拿着一份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这份电报说:东北野司提出了3个作战方案:第一方案,打长春,但没有把握。很可能造成一大堆伤亡,打不下来,因此这个方案不行。第二方案,主力南下到北宁线作战。但因敌人很可能收缩到几个城市里去,我们打不了仗,而且粮食困难。这个方案也不行。第三方案,围城打援,包围长春,打沈阳来援之敌,然后回过头来打沈阳,唯有这个方案行得通。


周恩来看了电报后断言说道:“说来说去,还是想把主力摆在北线,攻打长春。”


“第三个方案,正是敌人求之不得的方案。解放战争初期,围点打援消灭了不少敌人。那时敌人骄横,以为自己占优势,我们消灭不了他。因此我们包围一个据点,他必来增援。一增援,就被我们吃掉了。现在,不会来援了。”说。


“我们打济南,徐州敌人就没有来增援,因此打援部队就没打上仗。”周恩来说。


“这个围点打援的方案,根本行不通。我们要指示他,按辽沈战役作战方案执行,置长、沈于不顾,坚决南下北宁线,打锦州。”说。


不听中央指示,仍不放弃打长春的方案,他用两个纵队,攻打长春外围,虽说消灭敌人6000多人,但自己伤亡也很大。得不偿失,且长春仍坚不可拔。这时,他才向中央发报说,现在不打长春了,也不围点打援了。我们对长春采取“久围久困”,等敌人突围时,再消灭他。


这个方案更是荒谬。蒋介石就是想固守长春,吸引我军主力,以保住锦州这个东北华北的联结枢纽。而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意图,是要夺取锦州,关闭敌人逃走的孔道。


因此,再次致电:“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方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亦为你们的作战所证明。攻击长春,既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在你们准备攻击长春期间,我们即告知你们,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你们指挥机关似以先期南下,和程子华、罗瑞卿诸人会面为宜。”


这次,同意南下了,但提出南线敌情严重。要华北野战军杨成武兵团向大同或归绥方向行动,以配合他大军南下。他致中央军委的电报说:“不宜由我们先行调傅作义向北向东,而应是杨成武部先行动,调傅作义向西。请设法派兵围攻大同,将傅作义部分散到大同方向。”


中央军委收到电报的当天,立即回电,仍要他南下:“现在距8月中旬不足一个月,你们的政治动员和准备粮食等项工作,必须加紧进行,否则8月间还不能在北宁、平承、平张等线打响。”回电说了许多困难,认为南下时问还不能定。因为大水冲坏了桥梁,铁路一时不能修复。但再次提出,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够提早,那么我们也能提早南下。


8月8日,又给中央军委一个电报说,近日来敌情似有新的变化。据说原在北平以南之九十四军已于7月到达锦州。新八军近从华中方面开回唐山以北地区。……如以上消息确实,则傅作义的企图有两种可能:一是协同锦州方面部队与沈阳敌人打通联系。甚至可以增援长春(在我攻长春条件下),或接长春敌人退却;一是预防我东北主力南下进攻北宁线或进攻承德,驱逐我十一纵,保证北宁线的安全和抢夺粮食。这天第二封电报说,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故目前还不能具体确定。总之,仍不愿南下打锦州。


次日(8月9日)打电报给说:“你那些情报不确切,不可靠。情况虽有些变化,但决不妨碍你们打锦州。你们不要被敌人的伪装所迷惑,你们说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