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 听大师讲佛(8)

作者:胡卫红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

本章字节:3312字


依住错觉求正觉、依住妄念求正念的做法,在佛家看来还是修士境界,在普通人中间,境界已经相当高了。再上一层,就到了不思量的境界。如南台守安禅师的偈颂云: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也有人认为此偈是明代诗僧苍雪大师的诗,不过本书不做这种考证功夫,反正不管谁写的,意思都一样:不思量。所谓无事可思量,并非真的无事,只是不把是非好坏、成败得失、高低贵贱的计较放在心上而已。凡事顺从本心,不强求,不妄取,不勉强抓住什么,也不刻意抛弃什么,平平常常做事,平平凡凡做人,总而言之,不把某件事太当一件事,自然无事。有人说:佛是无事的凡人。确实如此!


学佛的第一步


大师语录


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妆,都要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译文】善男子啊!之所以说修圆觉是成佛的基础,因为一切都是空花,也没有所谓轮回,更没有身死心灭的现象发生。这并非不空而故意说空,而是一切本来皆空。


大师释疑


非故作无:不是故意把它当作无。


如来藏:佛教名词,南大师认为,是一切众生自性之别称。如来是佛的十种别称之一,即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谓之如来。也有好像来了的意思。


学佛一得:归零的艺术


南怀瑾大师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什么是空呢?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古往今来,修佛的人那么多,成佛的又那么少,就是被这个空字卡住了。多少僧人东奔西走,跑破无数双芒鞋,去寻找这个空,结果找不到;多少僧人打坐参禅,坐破无数个蒲团,结果参不出来。


按《心经》的说,所谓空,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还是很难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是空,肯定不是找来的,也不是参出来的。如果是有,不管什么金贵难得的东西,总有人能想尽办法弄到手,由于是空,就没法弄了。


据南怀瑾大师解释,空并非什么也没有,当然也不是真的有;不是毫无知觉,自然也不是妄念丛生,而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南大师在解释虚空一词,还说: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那么,悟透空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是为了解脱生死,或者说达到涅槃境界。南大师说: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


解脱生死又有何用?生存是众生的最本质需求,其次才是物质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享受。很多问题之所以摆不脱、放不下、躲不掉,就是受生死问题的拖累,一旦解脱了生死,就不会贪生怕死,就无所畏惧,获得了大自由身心的全然自由,于是,也就进入了佛家所谓极乐世界。曾国藩老年曾说自己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他这时无疑已解脱了生死。但他到达这种境界的基础上是在立德、立功、立名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圆满,无论生死,都可名垂不朽,一生可以无憾。如果他寸功未立、默默无名,他就不见得有这么洒脱。所以这还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才是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的大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