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卫红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2
|本章字节:3122字
【译文】孟子说: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一定行;大夫们都说他好,还不一定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大师释疑
皆曰贤:都说他贤能。
察之:考察他。
学儒一得:小心伪装的忠言
孟子是儒家中最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认为在用人时,国人都说行,才予以重视;国人都说不行,才产生怀疑;国人都说可杀,才考虑惩罚。很显然,这种观点充满了书卷气,或者说想当然,根本行不通。正如一位西方哲人所说: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存在。对任何一个人,总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都不会出现国人皆曰可或国人皆曰不可的情形。即使真正的坏人,也会有人给他唱赞歌,不会出现国人皆曰可杀的情形。所以,想按大家一致的意见办事,永远办不成事。
孟子有这样的书生之见,不难理解,因为中国除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在孟子之前从无实行民主制度的历史,没有经验教训可以研究,自然难以设计理想的制度。但他的民主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此外,孟子的话,指出了专制政治下一个必然出现的弊端:用人失察,赏罚不公。因为领导者的意见来源少,很容易受极少数奸滑之人的蒙蔽。
但是,听从群众意见也未必准确,因为群众是盲目的,很容易受人煸动。如何避免小人带来祸害呢?除非以业绩论人,按制度办事,否则没有太好的办法。此外,还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第一,不要根据个别人的意见下结论。
个别人即使不是小人,也可能存在识人不明或情绪作用等原因,那么,他提供的可能是错误信息。如果提供意见的是小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春秋时,祁射子去见秦惠王,交谈之后,秦惠王很欣赏他的才能,准备予以重用。唐姑心里很嫉妒,就在秦惠王面前讲祁射子的坏话。当祁射子第二次去见惠王时,秦惠王的态度就很不友好。祁射子也就失去了受重用的机会。
还有一个例子: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有个爱妾名叫余。余想成为正室,就想让春申君废掉正妻。有一天,余哭哭啼啼地去找春申君,并揭开上衣,露出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给他看。春申君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回事。余说:我能够为您作妾,真是三生有幸。可是,我想侍候好夫人,就侍候不好您了;想侍候好您,就侍候不好夫人了。既然我无能,侍候不好两个主子,与其死在夫人手中,不如让您赐死,这样我也死得瞑目了。
余的表演很逼真,春申君信以为真,立即废了正妻,立余为正妻。
后来,余生了儿子后,又想忘掉春申君的大儿子甲,好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有一天,她把自己的短内衣撕破,然后哭着去找春申君,说:我受您的宠爱这么久了,还为您生了孩子,甲不是不知道。今天早上我在后花园里散步,他却要调戏我不可。我不敢沾辱您的名声,就拒绝了他,谁知他竟敢强行非礼,连衣服都被他撕破了。
春申君怒火中烧,立即命侍卫把甲给杀了。
秦惠王因为一个人的话,就失去了一个人才;而春申君因为一个人的话,竟然忘掉废掉结发之妻,杀死亲生儿子,这都是偏听偏信造成的损失啊!
第二,小心伪装的忠言。
小人进谗言,有一个特点:根据领导的性格,抓住领导的心理,说出的话好像都是在真心为领导着想,迷惑性非常强。
魏文侯命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这时,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抓住他的儿子,逼他退兵。乐羊子不同意。中山国君就把他的儿子煮熟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肉汤。悲愤已极的乐羊喝掉了这碗肉汤,表明他誓破中山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