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友今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4
|本章字节:5990字
听到这里,武则天心中不胜感慨。从言谈举止中,她觉察出狄仁杰决非等闲之辈。殿内的气氛有所缓和,但是天皇仍然尴尬,进退维谷。既要替李治遮面子,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要鼓励忠臣犯颜直谏,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想到这里,武则天目光一闪,恰到好处地截住了狄仁杰的话头,又恰到好处地开口道:“狄卿既然了解伐树的实情,又懂得国法,那么,此事就交由你处理好啦。”
狄仁杰不负所望,依法免除了权善才和范怀义的死刑,改判革职除名,发配岭南。事后,武则天派人调查了狄仁杰的来历和任职等情况。狄仁杰和她是同乡,并州太原山西太原西南人,字英怀,永徽年间举明经科,授汴州参军,后任县令。他为官清廉刚正,秉公断案,羸得了当地的好评。后于仪凤中,擢升大理丞,岁中断积案一万七千人,未发生冤假错案,可谓断案如神,享有“狄青天”之美誉。
武则天像得了宝物一样欢天喜地。自从李义府、李筋、许敬宗等人弃世之后,她一直在物色人才。现在政局稳定,大权在握,作为实际的执政者,有责任发动民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家园,治理好国家。治国安邦平天下,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延揽和起用治世的能臣,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诚然,某些时候也要利用一些“毒药型”的佞臣,以毒攻毒,产生良药所不可及的效果。人材难得。天皇天后再次召见了狄仁杰,擢拔他为侍御史。从职位而言,侍御史和大理丞同属从六品,而侍御史却是想成为清要官的一级踏板。后来狄仁杰辅佐武则天管理朝政,推行新政,赤胆忠心,成绩斐然,成为大唐的一代名相。由此可见,武则天眼光之锐利,器重人才,又善于驾驭臣下。
秋去冬来,李治和武则天返回了长安。李治身体不行,而对于文学艺术与歌舞一贯爱好,也很精通。他亲自编排并上演了“上元乐”。这是宫廷大型文舞,由穿着云纹衣裳的一百八十名舞女,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列队舞蹈,含有驱邪消灾的意味,规定凡元旦和除夕的朝会都要上演。舞乐似乎带来了吉祥,陈州上奏见到了凤凰。这一瑞兆足可以抵消彗星的阴影。天后借此从上元三年十一月起,改年号为仪凤元年。十二月,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纳言等,协助太子贤完成了《后汉书》的注释。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抵制新政的清要官们拍手称快,相互庆贺,仿佛这是他们的一大胜利,且不说学术成就,在文学方面也胜过了武后的北门学士。注释《后汉书》,很可能隐含着一个政治意图,借古讽今,借后汉皇太后垂帘听政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影射武则天垂帘听政。大年一过,便进人了仪凤二年。
四月,河南、河北普遍大旱,大地龟裂。灾民扶老携幼逃荒,饥荒与瘟疫并发,成群的乌鸦黑云似的在人们的头顶上盘旋,呱呱的叫声格外凄厉刺耳。清要官们把天灾一古脑儿推到新政身上,幸灾乐祸,大放厥词广新政者,凶灾也。牝鸡司晨,灾难降临,今后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咧!”当初,刘仁轨率军从熊津撤回,留下熊津都尉扶余隆。扶余隆畏惧新罗王国逼迫,不敢驻守,不久也返回了长安。唐朝任命工部尚书高藏当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送回辽东,安抚高丽民众。被强行迁人中国内地各州的高丽遗民,也让他们随高藏返回故土。
朝廷再任命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也送他回去安抚百济遗民。又把安东都护府迁移到新城辽宁抚顺市北,管辖辽东州和熊津。百济荒芜残破,朝廷便让扶余隆寓居高丽境内。高藏抵达辽东辽阳市,心思起了变化,暗通秣顇,阴谋反叛。朝廷发觉了髙藏的动态,把他召回了长安,贬到邛州四川邛崃县,髙藏死在贬所。他的部众被分散迁徙到河南、陇右各州,贫穷的留在安东城外。高丽故都平壤被新罗吞没,残余部落分别逃到秣辑部落及突厥部落。扶余隆始终不敢返回故国。这样,高丽髙姓王族及百济扶余王族,便都覆灭了。西南方,叶蕃王国侵扰扶州四川南坪县的临河镇甘肃文县境、擒获镇将杜孝升,命他写信说服松州四川松潘县都督武居寂投降。杜孝升宁死不屈,坚决拒绝。叶蕃撤退时,抛下他走了。杜孝升召集残余部众,继续防守临河镇。朝廷升迁杜孝升为游击将军,从五品。吐蕃使者来到大唐朝廷,按照本国的礼节行了一个鞠躬礼,甩动一只袖子,眼睛翻上额头,骄慢慢地说道:“尊敬的天皇陛下,要想停战并不那么容易。不过,如果把太平公主嫁给我吐蕃国王芒松芒赞,倒是可以化敌为亲。”
“岂有此理!”天后闻言大怒,“可恶的蕃邦,癞蛤蟆想天鹅肉吃,居然打起我小女的主意来啦!”但是转念一想,觉得现在内外交困,情势于我不利,不可采取强硬态度。遂蹙了蹙眉尖,找借口推脱道:“非常抱欠,请贵使回去转告赞普。早在七年前,公主的外祖母太原王妃逝世,为报答生前慈恩,超度亡灵,已女冠入道,不得犯戒通婚。”
好一个精灵的武则天,真是来得及,善于应付事态、变故。太平公主七岁入道不错,但是并没有发誓终生不嫁,也没有进道观。为了迷惑吐蕃,立刻把领政坊的公主府改名为“太平观”,又把咸亨三年薨逝的髙祖李渊第十子宋王元礼王府进行修缮,更名为“太平女观”,让太平公主搬进里面居住。道教和佛都有所不同,和尚尼姑要剃度,而道家则认为须发出乎天然,应让其自生自灭男道士留须发,头发挽成发髻,女道士留发,头发也梳成发髻服装男女相同,都身穿青蓝色的宽袖衣裳,脚穿自制的布鞋,男女都戴道冠。但是有地位的道士,穿着以丝锦织成的法服一太上化衣,戴上九梁道冠之类,则又是一番情景,正所谓峨冠博带、道貌岸然。太平公主穿的是华贵的“太上化衣”,戴着镶七宝的黄金道冠,本人冰莹玉丽,通身珠光宝气,往返于道观与内宫,好似驾七彩祥云下凡的仙女,别有一番风韵。
武则天虽然巧妙地推掉了吐蕃要娶太平公主之事,却制止不了边境的骚扰。吐蕃的人侵是以掳掠为主要目的,在战争中也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流动特点,进进退退,以一种波浪似的方式,循环往复攻击。防不胜防,很难对付。十二条新法之一是提倡和平外交,尽可能减少战争,避免远征。这一次,吐蕃的确太狂妄了,大大超出了武则天的容忍限度。她以朝廷的名义命令左仆射刘仁轨镇守洮河军青海乐都县,调兵遣将,兴师讨伐吐蕃。李治的旧病又犯了一次,而且比以往严重得多。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基本上不理朝中国事了。
武则天自从当皇后起,干预朝政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开头十年是李治日日坐朝,武则天不过偶尔临朝。中间十年,从上官仪死的那年鳞德元年至咸亨四年,李治与武则天并称“二圣”或“双圣”,两个人同时坐朝听政。最后十年,从上元元年至李治嫔天,武则天日日上朝,而李治仅只偶尔上朝。
武则天事实上独掌乾坤,李治好比聋子的耳朵一配相的,形同摆设,做做样子而已。仪凤二年,边庭告急,战争不断,朝廷内外大小事情都得由武则天决断,没有人帮她代劳。她已年近五十五岁一岁月不由人啊!不管身体如何强壮,精力总不如青壮年时期那么充沛。因此,她很想物色一名才女,帮她代一代笔,料理一下日常庶务。这时候,因袓父上官仪之罪没籍入宫的上官婉儿,在同时没籍入宫的母亲郑氏的细心照料、调教下,已经长成了一位婉娈动人、多才多艺的少女。
她和太平公主同年出生,只比公主大些月份,年纪十四岁,在内宫习艺馆学习。其爱好非常广泛,攻读经史,兼修法律、算术,又练书法以及声乐、棋弈,尤其长于诗赋,又熟悉宫廷礼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