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福海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5
|本章字节:3100字
相声的奇闻趣事
孙福海著
魏文亮拜师
魏文亮出身于曲艺世家,母亲是唱时调的魏墨香,父亲是瞽目弦师魏雅山。旧社会的绝大多数艺人生活贫困,终日要为吃饭而奔波,他家也不例外。1947年,为生活所迫,全家“闯关东”到锦州卖艺。就在一次“撂地”时,年仅7岁的魏文亮唱了跟母亲学的小曲儿《发四喜》,不想被一人赏识。这人名张文斌,北京人,是说相声的,同样也是为了生活“闯关东”。他发现魏文亮唱的小曲,虽未脱稚音,却字正腔圆,是一棵说相声的好苗子,便主动提出收魏文亮为徒。魏雅山夫妇问明了情况,非常高兴,儿子要是学会了说相声,无疑就多了一种挣钱的“玩意儿”。远在锦州,没有熟识的同行,甚至没有一个熟人,所以,魏文亮磕头拜师,没有引、保、代三师,没有签订“师徒契约”,只是请师父吃了一顿饭。按规矩,七岁的孩子拜师,应该住进师父家,可师父是关老爷庙前的旗杆,光棍儿一根,流浪东北,根本就没有家。于是,魏雅山多租了一间房子,从此,师父住进了徒弟家。这些都是不符合相声界常规的。
实话实说,师父说相声的技艺不高,也没有正式拜过师,否则也就不会离开北京。可是他会的“活”多,也会教徒弟。徒弟聪明、也用功,很快就学会了诸如《六口人》、《反七口》、《菜单子》、《家堂令》、《八扇屏》几个段子,在“地”上演出,还真能挣钱。几天后,就被一个“大棚”的“管事”看中邀走。“大棚”是演出杂耍的地方,因为有棚子,能挡风避雨,没想到,7岁的徒弟在“大棚”居然火了,也是因为他的个子小,脑袋大,留着一条长辫子,上了台,站在一个小板凳上表演。而且,沾“包袱儿”就响(这是孩子表演的特殊优势,今日依然如此),还不时地“现挂”(即兴抖包袱儿)。所以观众喜欢他,都管他叫“小怪物”。“管事”的喜欢他,给的钱跟几个主要艺人一样,而这一点,在相声史上没有先例。几年后,曾在这个“大棚”看过他表演的班德贵,对他赞不绝口。
张文斌教会魏文亮说相声,就是给了魏文亮一个饭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魏雅山夫妇一直关照张文斌,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夫妇俩省吃俭用,存钱要给张文斌娶媳妇儿。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文斌不幸患了癌症。不过,就在他闭眼之前,一个心愿得到了满足。原来,张文斌太爱魏文亮了,而魏文亮也似乎明白了师父的心理,他跪下磕了三个头,说:“您是我师父,也是我爹!我是您徒弟,也是您儿子。”师父脸上露出了笑,随之闭上眼,含笑九泉。
魏文亮在天津拜师武魁海之后,非常孝敬师父,师父也视徒如子。但在师徒间都有一件遗憾的事,那就是,师父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可仍孑然一身。多人劝他,该娶个老婆生个儿子了。徒弟也总开玩笑似的,嚷着要“师娘”。可是武魁海其貌不扬,又从不修饰,所以,见一个就吹一个。又有一次去见对象,魏文亮给他制了一身华达呢中山装,还把手表给他戴上,他就去了人民剧场的门口,那儿是见面的地点。他有个习惯,有凳子不坐,爱蹲在凳子上。这天,他依然蹲在路边儿,左手搭在右胳膊上,右手夹着烟卷儿等对象。可巧马三立路过此处,他看见了就叫:“三叔!”马三立说:“瞧你人模狗样的,在这干嘛了?”他说:“等对象。”马三立只说两个字:“吹了。”然后就走了。还没见面,怎么马三立就说“吹了”?也对,别看他换了穿着,戴了手表,就看他那蹲的姿势,看地上的那一堆烟屁股,再看他那一脸的褶子,哪个女人愿意跟他?这次见面,果然又没成功,而马三立说的“吹了”二字,成了“现挂”,几乎相声同行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