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符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2:20
|本章字节:14884字
【题解】
本训:对本原的解说。郭璞《尔雅序》“所以通话训之指归”疏:“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这篇名之“训”即此义。文章主要给人形象地描述了宇宙的本原,所以题为“本训”。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认为人天之情相通,圣明之君应该遵循天道而建立功业。
作者认为,远古时代,元气混沌,不受什么制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它自行分化成阴阳两气,从而产生了天地。天地之气的交融,产生了万物,而中和之气则生成人类。天、地、人各行其道,相辅相成。而人之道是有所作为,君主应该顺应天道,治好政事,感动阴阳,招致祥瑞,建立功业。
接着,作者进一步论述了道与气的关系。他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所有正常的或反常的现象,都是气造成的;但气的作用,归根结底是道产生的。道是气的本原,气只是道的物质外壳,所以气的作用,实际上是道的作用的一种具体体现罢了。作者认为,道与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如果没有道,也就不会有气;必有其道,“其气乃生”。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气,道的作用也无法体现,因为道是一种“至神以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功用虽然“至强以大”,但它本身不能直接产生作用,所以必有其气,“变化乃成”。作者论述“气”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所以文章最后指出,君主不能只着眼于法令刑赏,而必须追本寻源,立足于德化,招致和气,让中和的正气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孕育出一代敦厚的人民,从而达到太平盛世。
【原文】
本训〔一〕第三十二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二〕,和气生人,以统理之。〔三〕
〔一〕 ○铎按:此节信集中表现其唯物主义天道观之重要论着。以为元精自化,有道存乎其间,而道生于气。气有和有乖。凡四时五行,人类万物,吉凶变异,莫非二气迭相运而成之者也。和气生人,而人行能动天地,故理政以和天气,则可兴大化而致太平。盖旨远辞微,诸政论之义皆从此出。学者循是以读他篇,庶窥其思想体系之全矣。
〔二〕 易系辞下传。王弼本“壹郁”作“絪缊”。按说文作“壹●”。王本“淳”作“醇”,白虎通嫁娶篇引易与此同。
〔三〕 ○铎按:史记天官书:“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一〕。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二〕。
〔一〕 以上本易干凿度,列子天瑞篇同。
〔二〕 “机”旧从玉,据班禄篇改。
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一〕。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二〕。人行之动天地,譬犹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矣〔三〕。虽为所覆载〔四〕,然亦在我何所之可〔五〕。孔子曰:“
时乘六龙以御天〔六〕。”“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七〕?”从此观之,天□〔八〕其兆,人序其勋,书故曰:“天功人其代之〔九〕。”如〔一0〕盖理其政以和天气,以臻其功〔一一〕。
〔一〕 “曰”旧并作“日”。大戴礼曾子天员篇云:“天道曰员,地道曰方。方曰幽,员曰明。明者,吐气者也;幽者,含气者也。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春秋繁露云:“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
〔二〕 白虎通封禅篇云:“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汉书董仲舒、公孙弘传皆言其事。
〔三〕 “舟船”旧作“自照”。按叙录云:“圣人运之,若御舟车。”御览七百六十九引此文作“篷中棹舟”,“舟”字据改。照、船字形相近,以意订正。广韵云:“篷,织竹夹箬覆舟也。”说文无“
篷”字,古盖借“蓬”为“篷”。擢、棹亦古今字。诗竹竿毛传:“
楫,所以擢舟也。”
〔四〕 礼记中庸云:“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五〕 “可”疑“耳”。
〔六〕 易干文言。
〔七〕 系辞上传。
〔八〕 程本作“呈”。
〔九〕 皋陶谟。“功”程本作“工”,与今书同。忠贵篇亦作“工”。○铎按:今文家说此经,皆以王者代天官人为义。书尧典“百工”,史记作“百官”,则作“功”者借字也。
〔一0〕“如”疑衍,或下有脱文。
〔一一〕汉书李寻传云:“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
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一〕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二〕。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彊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三〕,变异吉凶,何非气然?
〔一〕 “气”旧脱。
〔二〕 易系辞下传云:“变化云为。”礼记中庸云:“动则变,变则化。”
〔三〕 定四年左传云:“将其类丑”,杜注:“丑,众也。”
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气裂之〔一〕,地之大也气动之〔二〕,山之重也气徙之〔三〕,水之流也气绝之〔四〕,日月神也气蚀之〔五〕,星辰虚也气陨之〔六〕,旦有昼晦〔七〕,宵有〔八〕,大风飞车〔九〕拔树〔一0〕,偾电为冰〔一一〕,温泉成汤〔一二〕,麟龙鸾凤,蝥蠈蝝蝗〔一三〕,莫不气之所为也。
〔一〕 旧脱“之”字,卢学士补。
〔二〕 卢补。
〔三〕 卢补。
〔四〕 史记天官书所云“天开县物,地动坼绝,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是也。
〔五〕 天官书云:“日月薄蚀”,集解:‘韦昭曰:“亏毁为蚀。”’
〔六〕 春秋繁露玉英篇云:“星坠谓之陨。”
〔七〕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昼冥晦”,颜师古注:‘僖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伯夷之庙。”谷梁传曰:“晦,冥也。”’
〔八〕 王先生云:‘按“宵有”下有脱文。以“昼晦”例之,疑是“夜明”二字。庄七年左传:“恒星不见,夜明也。”’继培按:淮南子泰族训云:“昼冥宵光。”此亦当言“宵光”事。“宵光”即左传所云“夜明”。史记天官书云:“天雷电、虾虹、辟历、夜明者,阳气之动者也。”
〔九〕 隐三年左传云“郑伯之车偾于济”,杜注:“既盟而遇大风,传记异也。”疏云:“车踣而入济,是风吹之坠济水。”
〔一0〕书金縢云:“天大雷电以风,大木斯拔。”汉书谷永传云:“暴风之縢,拔树折木。”○铎按:“拔树”疑当别为句,而脱二字。
〔一一〕“愤电”当是“歕雹”。说文云:“雹,雨冰也。”或“愤”当为“积”,白虎通灾变篇云:“阴气专精,积合为雹。”
〔一二〕西京杂记:‘董仲舒云:“寒水极阴而有温泉。”’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郭注:“谷中水热也。”
〔一三〕尔雅释虫云:“食苗心,螟;食叶,蟘;食节,贼;食根,蟊。”“蝥蠈”即“蟊贼”。汉书五行志云:“宣公十五年冬,蝝生。董仲舒、刘向以为蝝,螟始生也。”说文云:“蝝,董仲舒说,蝗子也。蝗,螽也。”
以此观之,气运感动,亦诚大矣。变化之为,何物不能〔一〕?所变也神,气之所动也。当此之时,正气所加,非唯于人,百谷草木,禽兽鱼鳖,皆口养其气〔二〕。声入于耳,以感于心〔三〕,男女听〔四〕,以施精神。资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体〔五〕。及其生也,和以养性,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胑〔六〕,实于血脉,是〔
七〕以心性志意,耳〔八〕目精〔九〕欲,无不贞〔一0〕廉洁怀履行者〔一一〕。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画法像而民不违,正己德而世自化也〔一二〕。
〔一〕 “者道之使也”至此,旧错入德化篇。然此下尚有脱文。○铎按:“变化之为”疑当作“变化云为”,易系辞下传语,下篇亦用之。
〔二〕 “口”当作“和”。王先生云:‘此文有脱误。以下句例之,宜云“皆味食于口,以养其气”。’○铎按:“声入于耳,以感于心”,指男女言,故继之以“男女听”云云。王氏以为指禽兽鱼鳖言,盖未得其旨。
〔三〕 尚书大传云:“五载一巡守,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之声,犹悉关于律。”昭廿一年左传:‘泠州鸠曰:“夫音,乐之舆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四〕 “听”下脱一字。○铎按:盖脱“之”字。
〔五〕 文有脱误。以下篇参之,当云“民之胎也,资和以兆衃,含嘉以成体。”说文云:“□,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衃”与“□”同。
〔六〕 易坤文言。“胑”王弼本作“支”。
〔七〕 “是”字旧脱。
〔八〕 “意耳”旧倒。
〔九〕 “精”疑“情”。○铎按:此书多以“精”为情,详下篇及梦列篇。
〔一0〕“贞”疑“具”。
〔一一〕逸周书官人解云:“其壮者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履德行仁。”诗大东云“君子所履”,郑笺:“君子皆法效而履行之。”
〔一二〕“画法象”注见衰制篇。汉书公孙弘传:‘武帝策贤良制云:“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今何道而臻乎此?”对曰:“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是故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一〕。夫欲历三王之绝迹〔二〕,臻帝、皇之极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三〕,兴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气〔四〕,生敦庞之民,〔五〕明德义之表〔六〕,作信厚之心〔七〕,然后化可美而功可成也。
〔一〕 史记酷吏传序云:“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汉书礼乐志:‘刘向云:“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二〕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殊尤绝迹。”
〔三〕 按班固西都赋及汉书叙传叙律历志并云:“元元本本。”○铎按:汉书薛宣传注:“原,谓寻其本也。”广雅释诂一:“謜,度也。”原、謜古今字。“元”即“原”之借,春秋繁露重政篇云:‘
“元”犹“原”也。’
〔四〕 易干文言:“纯粹精也。”“醇”与“纯”通。楚辞远游云:“精醇粹而始壮。”
〔五〕 成十六年左传云:“民生敦庞。”
〔六〕 礼记表记云:“仁者,天下之表也。”
〔七〕 诗麟之趾云:“振振公子”,毛传:“振振,信厚也。”
【译文】
在远古时代,原始的物质元素形成的时候,元气高远渺茫,还没有形状,千万种精气合在一起,混合成一体,没有什么制约它们也没有什么支配它们。像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下子自行发生了变化,清澈轻盈的和混浊沉重的分开来了,变成了阴和阳两种元素。阴和***有实体,这两种实体分别产生出地和天两种仪容。天地之气炽盛而交合,万物因此产生出来而呈现出一种质朴的样子;阴阳中和之气产生出人类,让人类来总管它们。
所以天来源于阳,地来源于阴,人来源于阴阳中和之气。天、地、人这三才事务不同相互依赖义相互成全。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律,中和之气才会到来,象征政权的北斗星才会平正而不倾斜。
上天的规律是施与,大地的规律是化生,人类的规律是作为。作为,就是通常所说的感动沟通阴阳来招致珍贵奇异的好兆头。人类的行为感动天地,打个比方,就像在车子上驾驭拉车的四匹马、在船篷中用长桨划船一样,虽然自己被上天所覆盖、为大地所运载,但是也在于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啊。孔子说:“按时驾驭拉车的六条龙而运行于天空中。”“说话做事,是君子用来感动天地的,可以不谨慎吗?”由此看来,上天呈现出那征兆,而人类重演那功勋,所以《尚书》上说:“上天的功勋,人应当代替它来建成。”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治理好自己的政事去应和天象,去招致上天安排好的功劳。
所以,道的作用,没有比气表现得更充分的了。道,是气的本原;气,是道的使者。一定要有了那本原,那气才能产生;一定要有了那使者,天地万物的改变转化才能完成。所以,道作为一种客观的东西,是极其神奇而玄妙的;它产生的功用,是极其强劲而巨大的。上天因为它而运动,大地因为它而静止,太阳因为它而发光,月亮因为它而明亮;还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鬼怪神仙人民大众,成亿上万类的事物,各种不正常的自然现象及吉利与凶险的征兆,哪一样不是气造成的呢?
等到它错乱反常的时候,上天如此尊严而气使它破裂,大地如此巨大而气使它震动,高山如此沉重而气使它迁移,河水如此奔流而气使它断绝,日月如此神圣而气使它亏缺,星星如此安居而气使它陨落;再如天明后发生白昼昏暗,晚上发生夜里明亮,大风刮倒车子,狂风闪电拔起大树,寒冷的水结成冰,温泉形成热水,麒麟则龙莺鸟凤凰,吃庄稼根节的鳌贼以及大小蝗虫,无不是气造成的啊。
由此看来,气运行时的影响,也实在是很大的了。有什么东西它不能使之改变转化呢?气运动的时候,所产生的变化神奇玄妙。在这个时候,被正常的气所施加的东西,不仅是人,就是各种庄稼花草树木和禽兽鱼鳖,也都能在胚胎的阶段受到这种正气的调养。另一方面,音乐进入耳朵,便会感动心灵,男女听了健康的音乐,会因此影响自己的精神。人处在胚胎的阶段,如果一方面凭借了中和之气开始成胎,另一方面又含着美好的精神气质来长成身体,那么等到他出生的时候,中和之气便养成了他的本性,美好的精神气质便蕴涵在他的内心,而且通畅地到达四肢,充实到血脉中,因此成为心理意志耳目情欲无不坚贞清廉、有着纯洁的胸怀而又能身体力行的人。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绘制一些象征刑法的图像而民众就不会违犯法律、端正了自己的道德而世人便能自行变好的原因啊。
所以,法律禁令刑罚奖赏之类,只是用来治理民间发生的各种事情而使社会有条不紊罢了,还不能够用来建立起广远深入的教化而进一步达到太平盛世啊。想要干出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帝王所创造的那种优异卓绝的奇迹、取得三皇五帝那种登峰造极的功业的君主必须首先追本寻源,振兴道德来招致中和之气,用质朴敦厚而又纯悴完美的风气,孕育出一代敦厚朴实的人民,表彰道德仁义方面的表率,培养诚实厚道的思想观念,这样做了以后,社会风气才会好起来而功业才可以建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