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逵夫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6
|本章字节:8854字
[18]贯:通。倒景:指道家所说的天上最高的地方,因在日月之上,光线从下照上来,故其景物是倒立着的。
[19]憩:休息。湎(miǎn)泫(xuàn):流动的露珠,此指云雾。
[20]息:歇息。涬(ming)溟(xing):指混茫的自然元气。联系上句意思是指小憩于漂浮不定的云雾上,安歇在混沌的自然元气中。
[21]浮:浮游。恍惚:道家认为”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22]超:超出。虚无:道家认为”天之道,虚无其形“。
[23]烂昭昭:明亮而有光彩。
[24]神灵居:神灵居住的地方。
[25]沆(hàng)瀣(xiè):夜间的露水,据说是仙家的饮食。涌:涌现。
[26]琼英:琼花。据说琼树生长于昆仑流沙滨,食之可长生。充:充满。
[27]偓(wo)佺(quán):唐尧时的仙人。厮:役。征:远行。
[28]歘(xu)扈(hu):像闪电一样迅疾。歘,同”欻“,闪光的意思。丰融:茂盛。联系上句意思是说仙人偓佺飞行,飘忽即逝,斑驳陆离。
[29]聚谷公乐:皆古仙人名。《文选·宋玉〈高唐赋〉》:”有方之士,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谷。“李善注:”盖亦方士也。“
[30]吐纳亡双:吐纳之术,绝世无双。亡,无。
于是天雨新霁[1],蔚荟朝□□[2];曀□□坱圠[3],滂洋四施[4];襄混怀隧[5],冯谾陵夷[6]。东混扶桑,日之所出[7];南溃炎风[8],西淹总极[9],北冱积冰[10],漫漫汩汩[11];风至波起,天地岌嶪[12];状若浮海,说于碣石[13]。沄沄积□□[14],化为鱼鼋[15];黴鲸奔鲵[16],稠□□缤翻[17]。土囊郁勃[18],万响怒叫;惊禽悲兽,跖魂哀啸[19]。辚辚隐隐,不知处所[20];□□聆忽荒,皆在水下[21]。翔阳震荡[22],涌波凭兴[23];浮彩下烂,绚耀上升[24];天纪地纬[25],蓶扈煌荧[26];九光十彩,转互代更[27]。蓬莱阆风[28],昆仑曾城[29];琪树建木[30],珊瑚琳珉[31],戴胜虎齿[32],扬流形[33];芒芒无端,随望而生[34]。缊玄黄憺将会[35],彧凭蒙龙睨天□□[36]。灵之霏霏镇高迈[37],横凌九坑杳天外[38],于胥乐兮发蒙盖[39]。
(《茗柯文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新霁:雨刚停。
[2]蔚荟:云聚起的样子。朝(zhāo):早晨。□□(ji):升起。
[3]曀(yi)□□(mèi):黑暗如鬼怪的云气。曀,阴暗。□□,同”魅“,传说是人面兽身的四足怪物。坱(yǎng)圠(yà):弥漫。
[4]滂洋:波澜壮阔的样子。四施:向四面延伸。
[5]襄、怀:出自《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襄:漫过。怀:包围。混,本指水势大,此指水域。隧:通”遂“,郊外,此指陆地。
[6]冯(ping):涉过。谾(hong):空谷。陵:经过。夷:平地。
[7]”东混“二句:(云气)向东弥漫到日出的地方。混:混合,作弥漫解。扶桑,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8]溃:冲倒。炎风:指东北风,此处应为”炎荒“,指南方极偏远的地方。
[9]淹:淹没。总极:葱岭,在西域。
[10]冱(hu):凝聚。积冰:指极北之地。
[11]漫漫:无边无际。汩(gu)汩:像水一样在流动。
[12]”风至“二句:大风一至,云海翻波,似乎天地都快要倾覆了。岌(ji)嶪(yè),高耸险峻的样子。
[13]说:通”税“,止息。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北。
[14]沄(yun)沄:水势汹涌的样子。□□(ling):同”崚“,高峻重叠,此状云浪。
[15]鼋(yuán):鳖类,俗称癞头鳖。
[16]黴(méi)鲸:鲸的一种。鲵:指雌鲸。
[17]稠(iào)□□(ào):摇动。缤翻:飞扬。
[18]土囊:大的山谷、洞穴。郁勃:盛大、繁多。
[19]”万响“三句:指土囊发出的怒叫,好像惊禽悲兽在鸣叫,盗跖的鬼魂在哀啸。跖(zhi),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起义的领袖,儒家称为盗跖。
[20]辚(lin)辚:车行的声音。不知处所: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21]”□□聆“二句:向下俯听,觉得恍恍惚惚,声响都是从水下发出的。□□(fu),同”俯“。聆,听。忽荒,通”惚恍“,恍惚不分明的意思。
[22]翔阳:指太阳,古人认为日中有鸟,故称日为翔阳。震荡:震惊荡漾。
[23]涌波:指云海涌起波浪。凭兴:凭着太阳的震荡而兴起。
[24]浮彩:浮动的光彩。烂:鲜丽。绚耀:绚丽的光辉。
[25]天纪地纬:指光芒铺天盖地。纪,丝线。纬,植物上的横丝线。
[26]蓶(wéi):草木花初开。扈:广大。煌荧:明亮。
[27]”九光“二句:指五光十色不断更替。
[28]蓬莱:古代传说海上的三座仙山之一。阆(làng)风:相传为神仙居所,在昆仑之巅。
[29]昆仑:昆仑山。曾(céng)城:即层城,传说昆仑山上有层城,为神仙所居。
[30]琪树、建木:均指仙境中树木。
[31]琳珉(min):青碧色的玉石。
[32]戴胜虎齿: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形象,《山海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此指云彩奇形怪状。
[33](é):古”额“字。扬:眉毛上下的部分。《后汉书》载,有”城中谣“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后人遂将此概括为”扬流形“。
[34]”芒芒“二句:指上面所说的这些仙境奇景,望到哪里就在哪里呈现出来。芒芒,同”茫茫“,广袤。无端,没有尽头。
[35]”缊“二句:云雾缭绕,好像天地将要合拢。(yin)缊(yun),同”氤氲“,烟雾缭绕的意思。玄黄,即天地,所谓”天玄而地黄“。憺(dàn),动。将会,似乎要汇合起来。
[36]彧(yu)凭:文采充溢的样子。蒙龙:同”朦胧“。睨:斜视。天□□(cài):指天上的事。
[37]灵:神灵。霏霏:本指雨雪很大的样子,此指茫茫无际。镇:镇守。高迈:高远之处。
[38]横凌:纵横凌厉,形容气势强盛。九坑:疑为”九垓“之误,指九天之上。杳:见不到踪影。
[39]”于胥“二句:指拨开蒙蔽遮盖的云雾,大家欣喜愉悦。于胥乐兮:语出《诗·鲁颂·有□》。于,语助词。胥,相。发,敞开。蒙盖,指蒙蔽遮盖的东西。
评
《黄山赋》不同于《游黄山赋》以时间为线索的描写顺序,而是以空间为视点叙述游历,采用了散点与游踪相结合的结构方式,它既不拘泥于沿着某一登山路线所见景观的空间顺序,又不是漫无章法的散乱。作者是在游览黄山之后,在对黄山的整体印象当中,撷取最富有特色的景致,大体上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视角描写,并以某一景观为核心将其相关的景物贯串起来。这篇赋可谓鸿篇巨制,可分为五层:赋的开篇即点明了黄山的地理位置,作者以大手笔的写意手法,将黄山的方位刻画得气势恢宏,并奠定了整篇赋阔大、铺张的基调。然后通过由远及近的视点位移和全景勾勒与局部工笔相融合的描写方法,使黄山的总体风貌和种种奇观跃然纸上。如果说第一层是在极广阔的背景上展现黄山及其周围环境的鸟瞰图,那么第二层则将镜头聚焦在黄山之上,已由山外的远眺转为山下的仰望,作者在简单勾勒了黄山的大势之后,便着重描写了黄山的高峻和山石的险怪。在具体描写之中又较多地运用了正写和旁衬的手法,如写黄山的高峻,则融入了神话般的夸张:”其曾高,则上出阊阖,平睨寒门,□□视一气,空如下天。“亦真亦幻,增添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写山石也同样先正面描写其”踸踔刻削“,又用”纵横骇盱,震心警魂“的心理变化从侧面渲染其险怪,通过正反映衬将黄山的奇险写得惟妙惟肖。到了第三层,作者已走入山中,他采用了定点放射的描写手法,以宫室建筑群为中心视点向四周放射,将以宫室群为核心的黄山种种景观尽收眼底,描绘出一幅黄山全景图。而第四层则以树木为中心,侧重描写了黄山的动植物以及丰富的物产,其描写手法与第三层有所不同,它不再采用散点透视的描写方法,而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地渐渐推进,层层深入地描写树木上下不同方位上不同门类的物产。第五层是全文的高潮,这一层侧重于心理描写,通过细腻精微的心理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山路之陡,山巅之高,”气尽汗骇,恍恍魂坠。进不敢征,退不得喙“。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攀登,终于登上了山顶,作者终于领略到了登山的喜悦,他连用了十个三字句,以急促的节奏表现那种难以言传的喜悦。文至高潮,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作者在描写黄山时,幻想出一连串神话传说,他将黄山比作仙山,在抒发对黄山的赞美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与追求,而这种超尘脱俗的向往背后往往融注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篇赋可以说是一篇纯写景的体物大赋,很少渗入作者实际思想感情,即使这种隐遁思想及不满情绪的表现也较《游黄山赋》更为含蓄,所以马积高先生《赋史》说《黄山赋》”艺术上的成就超过思想内容的成就“,诚为的评。
此赋篇幅宏大,然而描写细腻真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全篇气势恢宏,浑然一体,读来给人一种一气呵成、浮游天外之快意。此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在描摹景物时,综合运用白描、夸张、比喻、比拟、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还不时***神话传说,以纵横驰骋之笔,将黄山的险峻、登山时的恐怖及云海的绚丽多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与过去写名山大川的赋作相比,虽内容稍嫌单薄,但写景状物的功力,却远迈前人。此赋序文明确说《黄山赋》是模仿前人而作,其铺张扬厉的手法,绮丽纷繁的辞藻,骈偶对称的句式,夸张想象的运用,都说明《黄山赋》继承了汉大赋的艺术传统。同时它因袭旧辙,也难以摆脱汉大赋那种晦涩呆板、堆砌名物的通病。但瑕不掩瑜,从总体来说可以说是一篇描写山川风物的优秀赋作,其成就超过了《游黄山赋》。
(邱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