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节 棋逢对手(2)

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

本章字节:3646字


就在朱棣命悬一线的时候,他的救星朱能出现了。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碰上朱能这类不要命的人,一般人都会选择退避三舍,所以打仗最重要的是气势(士气),如果气势(士气)弱,仗就很难打赢。朱能带人奋力死战,居然将朱棣救出。朱棣的命保住了,但他的大将张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朱棣被围时,张玉也冲入乱军相救,可惜他没找对地方。好汉难敌四手,张玉死于军中。


只是一个盛庸就不容易对付了,朱棣的另一个对手平安也赶来打落水狗,南军乘胜冲杀,斩首万余。燕军大败,朱棣狼狈逃回北平。


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中南军难得的一次大胜,朱棣精锐部队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南军声势大振。建文帝高兴得很,特地到太庙去向祖先告捷,并将齐泰、黄子澄二人官复原职。


齐泰、黄子澄是在建文元年十一月李景隆郑村坝战败后被罢官的。朱棣获胜后向建文帝控诉齐泰、黄子澄蒙蔽圣听,离间骨肉,败坏社稷,建文帝见战事进展不顺,就将齐泰、黄子澄罢官来堵朱棣的嘴,但暗地里仍将二人留在京师,不时密议。可笑建文帝生于富贵,未经磨难,原以为削藩易如拔草,后来见官军屡战屡败,便生悔意,竟想罢兵求和。须知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燕王既已起兵,他和建文帝就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除了分出生死胜负,没有第二条路。至建文三年元月形势好转,齐泰、黄子澄二人官复原职,由地下转为地上。


虽然齐泰、黄子澄最后为朱棣所杀,但好在二人没有遭到西汉晁错的命运,建文帝只是把他二人罢官来平息朱棣的怒气,而不是他们的人头。


可以罢一次官就可以罢两次。建文三年三月,真定战事不利,建文帝再次将两人罢官求和。建文帝到这时候还想不明白其中的诀窍,他这个皇帝当得确实够失败的。


这一仗,燕王几次陷入危境,全仗建文帝不准伤害燕王的严令,朱棣才有机会突围而去。


白沟河之战时,因为一阵怪风的缘故,李景隆大败。建文三年,怪风再次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盛庸虽然满腹韬略,平安虽然勇猛无敌,也只能徒唤奈何。


二月,朱棣再次率兵南下,后与盛庸相遇于夹河(今山东莱芜境内)。第一天交战,双方互有死伤,燕军处于下风。次日再次开战,从辰时一直打到未时,互有胜负。正在相持不下之际,大风骤起,尘埃蔽天,咫尺之内目不见人。燕军乘风冲杀,官军大败,盛庸逃回德州。


闰三月,平安与朱棣大战于藁城(今属河北),南军原本占据上风,突然又是一阵大风刮来,发屋拔树,声如雷,平安于是溃败,退往真定。


冥冥之中并没有天意。但是连接几次怪风,确实帮了朱棣很大的忙,如果不是这三次风适时而来,朱棣败给李景隆、盛庸和平安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只能说是朱棣的运气好得谁都挡不住。盛庸和平安这两次战斗,非战不利,运气太差。


之后,战事继续进行,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胜在兵多粮足,实力雄厚,燕军所得城邑往往旋得旋失,能始终据守的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十月,燕王回师北平。这时燕王已经起兵三年了,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荀子有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也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得很有道理,也很动听。平时读来可能会心一笑,或者热血沸腾,参照朱棣现在这种情况,恐怕就只能苦笑或者长叹了。整整三年了,打来打去却仍然自己的家门口转悠,始终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任谁都会灰心丧气,难以为继。


正当朱棣为此苦恼时,机会来了。南京皇宫里的一个受到贬斥的太监前来投奔,送给朱棣一份大礼。这个太监的到来,打破了朱棣与建文帝之间的动态 平衡,朱棣面前立即出现了一条光明大道。


如果不是这份礼物的到来,朱棣估计还会继续与盛庸、平安等人纠缠下去,纵使不败,获胜的希望也很渺茫。这份礼物是一份关于南京城的情报,这个太监对朱棣讲,南京城守备空虚,燕王如果直奔南京,必能一鼓而下。


道衍也劝朱棣勿攻城邑,绕过山东,直趋金陵,必可成功。(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当然,这样做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千里奔袭,盛庸、平安必定尾随而来,一旦南京城久攻不克,势必腹背受敌,成为李景隆攻北平的翻版。燕军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战斗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脱离根据地作战,粮道被断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攻下南京,全军覆没就是注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