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本章字节:3794字
张昺、谢贵听说燕王疯了,便以探病问候为名前来察看虚实,亲自到燕王府察看。时值盛夏,烈日炎炎,燕王却蹲在火炉边烤火,还一直喊冷。张昺、谢贵见状,于是认为燕王确实疯了。
按说朱棣的表演还是比较到位的,要不然也瞒不过张昺、谢贵二人。不料,眼看计策成功的时候,这条计策却被燕王府的长史葛诚揭破了。
葛诚是从洪武末年开始做燕王府长史的。朱允炆登基后,有一次朱棣派他到京城公干,建文帝就召见了他,估计刚开始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试着问了一下燕王朱棣都在忙什么,燕王府内都有什么人来往等等一些门面上的话,没想到葛诚竟然一五一十地据实回答。建文帝大喜过望,意识到此人可用。随后葛诚就荣升皇家密探,成为建文帝插在朱棣身边的一颗棋子。葛诚果然不负建文帝所托,将朱棣装疯的实情汇报给了张昺、谢贵,随后又密奏给了建文帝。
事关重大,以建文帝的性格自然不会凭葛诚一面之词草率决断,正在他犹豫不决之际,燕王派护卫百户邓庸到南京奏事,齐泰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他了抓起来,然后就是一番严刑拷问。邓庸熬不过,只得招出燕王诈疯,暗中联络各处心腹将校,伺机谋反的详情。朱棣连日来抛头露面,风吹日晒,连夏天烤火炉的招数都使出来了,却没想到一番辛苦被葛诚一句话就付诸东流了。如不是葛诚告密,建文帝也不会抓住朱棣的手下严刑拷打逼问的,所以说朱棣装疯佯狂,败于葛诚一人也。难怪后来朱棣伏杀了张昺、谢贵后,将葛诚族诛了,实在是不如此不能泄心头之恨啊。
在这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中,双方阵营中多次出现告密现象,可以说告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进展。燕王自以为得计,却不知建文帝已经洞悉了他的计谋。正当建文帝要下手的时候,告密者又出现了,使得事件峰回路转,别生枝节。
建文帝的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派出太监前往燕王府,准备逮捕燕王府官员,第二步是给燕王旧部、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发来密诏,命他会同张昺、谢贵拘捕燕王。
这是一招臭棋。这种事情一步到位就可以了,何必分成两步走呢?而且拘捕燕王的密诏没有发给主持大局的张昺、谢贵,竟然发给了都指挥使张信。
问题就出在张信身上。史家评价建文帝缺乏知人之明,确实没有冤枉他。我们一一列来。倚仗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个不通世务的书生治国,此其一。将监控燕王重任委与张昺、谢贵两个无能之辈,此其二(说他们乃是无能之辈并非污蔑之词,很快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两个人的愚蠢表演,北平之事,尽坏于二人之手)。张信原是燕王部下,建文帝竟然用之不疑,将抓捕朱棣的密诏发给了他,而不是张昺、谢贵二人。张信告密后,张昺、谢贵没有收到抓捕燕王的密诏,以致功败垂成,此其三。随着事态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到建文帝继续一次次的所用非人。
张信接到密旨后,左右为难,相当苦恼。他的母亲出于母爱,见他坐卧不安,神态反常,便来询问其中原因。张信就把朝廷密令他捉拿燕王的事跟母亲说了。张信母亲听完大惊,说:此事断不可行。你死去的父亲曾多次说过燕王有王气。你不要轻举妄动,免得连累我们家族。燕王岂是你能捉得到的?如今之计,不如转祸为福。按说朱棣实在应该感谢张信的母亲,若不是她出于母爱过问了一下,并劝告张信不可为难朱棣,说不定朱棣还会一直蒙在鼓里,直到张信、张昺、谢贵三人率兵前来,束手就擒。
告密者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张信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前去向燕王告密,虽不是历尽千辛万苦,却也颇费周折,着实不易。张信连吃三次闭门羹,仍不灰心。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到最后往往就会取得胜利,张信终于坐着妇女的轿子混进了燕王府。所以,朱棣能够造反成功,应该十分感谢张信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都到这份上了,燕王应该明白张信执意前来拜见,应该不是纯粹来探病或闲聊家常的,于是就出来见客了。因为不知道张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所以朱棣还是以病人身份出场。不过这时燕王的病情有了变化,由疯症转为风疾,说不出话来(风疾应该是心脑血管一类的疾病,还有人说是心脏病,基本症状是头痛眩晕、抽搐、痉挛、肢体颤抖、麻木、蠕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步履不稳,甚至会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说话要说得有逻辑有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要说得没有逻辑没有水平那还不容易?不会说话,更容易不过了。朱棣打定主意,以不变应万变,静候张信表明来意。姜还是老的辣,张信很快就沉不住气了,对朱棣说:殿下有什么话可以直接对我说。燕王没有反应。张信急了:殿下真得没有什么要说的吗?我奉命前来抓捕殿下,密诏就带在身上。燕王听罢,立马恢复了健康,猛然站起,向张信下拜说:生我一家者,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