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 谁主沉浮(3)

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

本章字节:3526字


有个问题就出来了,赵匡胤为何要借口北汉、契丹联合进犯,多费一番周折将部队拉到陈桥驿来发动兵变,何不在京城直接动手?


这正是赵匡胤的聪明之处,最直接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方法。赵匡胤的威信在于战功,他的资本在于军队,要政变就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军队这个优势,而不是跟柴家竞争民望、财力等等。只有借口战事,赵匡胤才能顺利实现对军队的控制。将军队带出京城,可以削弱柴家对军队的影响(心理影响力是很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战争的借口,可以让士兵认识到自己的祸福荣辱与赵匡胤息息相关,通俗来讲就是可以让士兵认识到自己和赵匡胤是一根线上祸福与共的蚂蚱,这样士兵就会完全依赖赵匡胤,而不是依赖留在京城里的柴家幼儿天子。


任何事情迈出第一步都是最困难的。当远离京城,即将踏上生死未卜的战场时,这些士兵会比在京城更容易迈出他们的第一步,更容易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赵匡胤很好地把握了士兵的心理,因势利导,等着这些士兵迈出这关键性的第一步,找到自己新的依托赵匡胤。等他们回到京城,当他们面对原来的依托柴家小天子时,他们内心对柴家天子的那份恐惧和敬畏已经烟消云散,柴家小天子不再是那个神秘的天之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原来的那份恐惧和敬畏已经全部转移到赵匡胤身上了。


通过一次子乌虚有的敌国入侵,赵匡胤成功地将军队拉到了有利的地点,然后稍微一把火就把生米做成了熟饭。如果是在汴梁京城,也许等不到饭烧熟,这把火就被柴家以及朝中的大臣们给集体扑灭了。看似简单的一把小火,在哪里烧、怎么烧、什么时候烧都是大有文章的。


由于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作内应,赵匡胤的大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开进了汴梁仁和门。紧接着赵匡胤派部下潘美去见执政大臣,说明事情的原委。这时早朝已经结束,宰相范质和王溥还没来得及回府,突然闻听兵变的消息,顿如晴天霹雳。范质抓住王溥的手,后悔莫及,说道:我们没有查清情况就仓促派兵出征,以致有今日大祸,罪莫大焉!激动之下,范质指甲深入王溥皮肉之中,几至出血。王溥无言以对。


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听到政变的消息,自内廷急奔回家,准备召集士卒抵抗。不料,半路上遇到赵匡胤的部下王彦升。韩通狼狈逃回家,前脚刚进门,王彦升后脚跟着就到了,韩通死在王彦升刀下。王彦升杀得兴起,一时收不住手,连韩通的妻子和三个成年的儿子也一块杀了,只剩下几个小孩子幸免遇难。这是陈桥兵变过程中唯一的一次流血事件。


赵匡胤见大局已定,下令士兵们各回军营,自己也脱下黄袍,回到殿前司公署。他当然不是糊涂了,而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该办的事自然有人会去办,不必他东跑西颠,只要在公署里等着就是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宰相范质、王溥在将士的逼迫下来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一见到范质、王溥,眼泪立时就来了,动情地对范质说:我受世宗厚恩,如今为六军所迫,一至于此,愧对天地,该当如何是好?范质还没来得及说话,旁边的军校罗彦环就厉声喝道:我等无主,今日一定要拥戴太尉做天子。赵匡胤假意叱之,罗彦环却丝毫不惧,不退。范质等人手足无措,不知所为。王溥第一个抗不住了,跪了下去。事已至此,范质无奈之下,只得随在王溥后面参拜赵匡胤,口呼万岁。连宰相都屈服了,整个文官系统再也没有异议。


紧接着,范质等人请赵匡胤到崇元殿举行禅位典礼,召集文武百官就列。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时分,排班就绪,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可是事到临头才发现,周恭帝的禅位诏书竟然忘记了准备。没有禅位诏书,这出戏就没法唱下去了。眼看就要僵在那里,有人出来雪中送炭了,只见翰林学士陶谷从袖中取出一份诏书,说道:诏书在此。事急从权,没有人顾得了那么多了,陶谷拿出的这份诏书就成了正式诏书。赵匡胤行礼拜受了小皇帝的禅让诏书,接着,换上皇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文武百官叩头称贺。年仅三十三岁的赵匡胤就这样登上了皇帝宝座。


赵匡胤


紧接着,赵匡胤将柴宗训封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


至此,赵匡胤顺利地登上了皇帝宝座。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阶段的四个步骤。第一步,以北汉、契丹联合入侵的消息制造紧张气氛。第二步,等待朝廷做出反应,掌握军权。第三步,黄袍加身,造成既成事实。第四步,回京称帝,大功告成。四个步骤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称得上是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