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本章字节:3652字
当然,迎接挑战会有风险,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样才公平合理。眼看北周大军军心动摇,就要全线崩溃的时候,柴荣率领亲兵向前督战。赵匡胤身为柴荣的禁军将领,也抓住了这次机会。
很多时候,越是细微处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赵匡胤并不是一个莽夫,他对身边的士卒只说了一句话: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这真是一次很简单的战前动员。对于这些士卒们,压根就不必跟他们讲什么战略战策,他们也听不懂这些,所以只需要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就可以了。
所以,赵匡胤没有跟他的手下废话,没有从宇宙世界一路讲到人类进化,从国际形势一直讲到地方改革。直接一句吾主如今身陷险境,我们应当并力向前,死战到底!了事。简单明了而又极具号召力。
如果赵匡胤做完这番战前动员后就此带着士卒冲了出去,那么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忠臣加猛将,更能体现赵匡胤能力的是他对上司张永德说的一番话: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有勇有谋,这就是赵匡胤高于常人的地方了。
五代十国的士兵大多是些类似于雇佣军的兵油子,在钱财和富贵的驱动下,这些人的战斗力超强,至于为谁打仗,他们毫不关心。这些人因此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旦形势不利,他们就会很爱惜自己的生命,或临阵倒戈或溃逃。所以,当赵匡胤和张永德以及柴荣悍不畏死地冲过来的时候,北汉兵的气势很快就瓦解了,北周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
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讲述和分析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是因为一个人能够有多大作为基本上是可以从他的发端和起步看出来的。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从开端看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后,只要不是遭遇横祸或者死于非命,或者是自甘堕落,或者是特别背运,那么这个人的前途是可以预见的。
而一个人如果在开端的时候就稀里糊涂,昏招迭出,那么也就可以肯定这个人的结局了。
这一战对柴荣和赵匡胤都很重要。高平之战是柴荣继位后的第一仗,其意义不言而喻。借助高平之战,柴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震慑了北周那些蠢蠢欲动的节度使枭雄们,并取得了对北汉的战略主动。赵匡胤在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其突出表现被柴荣看在眼里,很快被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高平之战中,竟然有两员大将临阵脱逃,又有千余士兵喊着口号投敌,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可恶了,想想就让人觉得后怕。如不是柴荣自己稳住了阵脚,又有张永德和赵匡胤等人拼死力战,必然是全军大溃,兵败如山倒,后周江山也将断送在那两个逃跑的大将和投敌的士兵身上。高平之战能够取胜侥幸的成分是很大的,世宗柴荣当然不会留下这个隐患,将战争的胜负、自己的性命以及后周的国运寄托在侥幸上。高平之战结束后,柴荣就命赵匡胤主持禁军的整顿工作。
后周的军队分为中央禁军和地方部队两部分,而禁军又分为侍卫司和殿前司两部分,侍卫司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设有侍卫都指挥使、侍卫副都指挥使、侍卫都虞侯等官,殿前司设有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殿前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等官(有些名称是后来才有的),侍卫都指挥使与殿前都点检的品级是相同的。原本侍卫司的兵力远超殿前司,柴荣因此有意提升殿前司的地位,以使二者平衡,便于驾驭。在柴荣的支持下,赵匡胤裁汰弱小,抽调精壮兵卒充实禁军,甚至从侍卫司抽调精锐补充殿前司。经过一番整顿,北周禁军的作战能力进一步加强,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
不过在这次整顿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公私兼顾,借机将罗彦环、郭延斌、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亲信安插在殿前司中,为后来的陈桥兵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赵匡胤还主动与其他中高级将领交结,并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结拜为义社十兄弟,赵匡胤开始在军队中构建自己的势力圈和关系网。
一战成名后,赵匡胤跟着柴荣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地位也逐渐上升。无非是某年某月攻下某处,斩首多少多少级,被授予某某官职等,不必赘述。
到关键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已经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拜忠武军节度使。虽然他的地位不如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显德三年十二月任殿前都点检,他的身份很特别,他是太祖郭威的女婿,而且作战勇猛,战功显著),但也是禁军的高层领导人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