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本章字节:3656字
? 建文帝的命令其实另有深意。他说的很有可能根本就是反话。朱棣以靖难为名,行夺位之实,建文帝恨之入骨。说什么两军交战要保全他与朱棣的亲情,鬼才相信。他的真正意思是提醒耿炳文在战场上直接下死手,不留活口。
如果将燕王活捉回京师,那才是建文帝的大麻烦呢。赦免放人肯定是不行的。是杀还是幽禁?无论选择哪种,建文帝这个恶人都当定了。史书一定会留下记载,建文某年某月某日,上获燕王,解入京师,杀之(或幽之)以告天下,诸如此类等等。所以让朱棣死在战场上是建文帝最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建文帝的那句你们千万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父的恶名啊其实与请勿见血意思是差不多的。
可惜,建文帝聪明反被聪明误。耿炳文一员武将而已,恐怕想破脑袋也想不透其中的道理。其实就是他想到了,也不敢真地去执行。焉知建文帝将来会不会让他来背这口大黑锅?
不管怎样,耿炳文以及后来李景隆、盛庸还有他们手下几百万士兵都严格遵守了这道命令的表面意思,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燕王在与朝廷实力对比明显落于下风的情况下能够靖难成功,不能不称道建文帝亲手为燕王配备的防护罩的良好性能。
耿炳文很快率军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沿滹沱河两岸起造营垒,准备与燕军决战。潘忠、杨松率军驻守离雄县五十里的鄚州(今河北任丘县),精锐先锋九千人进驻雄县(今属河北)。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摸至雄县偷袭。时值中秋之夜,这九千人只顾饮酒作乐,竟然毫无防备,仓促应战,九千人全部战死,燕军俘获战马八千余匹。
偷袭雄县只是朱棣计划的上部,他的用意是既打援又吃掉两处城池。
雄县出事,潘忠、杨松立即率军前往救援。朱棣早就料定二人会来,命大将谭渊率千余勇士埋伏在前往雄县必经之路的月漾桥,伏于桥下水中,每人头顶茭草一束做掩护。另以少数兵力吸引潘忠、杨松,待二人过桥后,一声炮响,伏兵从水中杀出,占据了月漾桥。燕军前后夹击,南军大败,潘忠、杨松被俘,手下很多士卒落水淹死。朱棣乘胜追击,率领一百精兵赶往鄚州,留守鄚州的万余人不战而降。
在鄚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个名叫张保的降将尤为卖力,不仅请求做先锋,而且将南军的虚实都告诉了朱棣。这时耿炳文驻兵真定,尚有十万人马,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朱棣原本打算偷偷进兵,突袭耿炳文,听了张保的介绍后就改变了主意,命张保返回耿炳文大营,诈称被俘逃回,散布杨松、潘忠已全军覆没,燕军旦夕且至的消息。
燕王手下的将领都不明所以,认为南军势大,突然袭击的计策就很好,为何突然改变,放回张保让耿炳文早做防备呢?朱棣却有他的打算,他担心的是自己兵少,双方大战时耿炳文必然前后夹击自己,如此己方就会陷入南军的重重包围,己方骑兵的机动优势就丧失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攻,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虽然这样会让自己正面面对的压力更大,但是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带领骑兵从两翼和后方进行突击,南军士气不振,只要自己冲击成功,必然全线溃退。
朱棣所料丝毫不差,耿炳文得知燕王将到的消息后,马上移营合兵。朱棣趁耿炳文合军之际,率军猛攻,又派部将邱福率兵从背后冲击南军,南军大败,耿炳文慌忙退入真定城。朱棣还是很了解和相信耿炳文的守城能力的,只围了两天就退回北平了。
官军第一次北伐,失败。
真定大战南军的败绩其实早就端倪渐显了。耿炳文善守城不善野战,南军已经先输了一筹。南方久无战事,士兵疏于训练,又输了一筹。临行前,建文帝下令不得伤害燕王,南军士气不扬,又是一筹。耿炳文所率部将多是洪武武将之后,一群生于富贵的纨绔子弟,根本不是燕王手下那些出生入死,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悍将的对手,这又是一筹。朱棣设计擒获潘忠、杨松后,只带领百余名士卒就前往鄚州招降,城里的万余士卒竟然不战而降。此次真定之战,南军一受骑兵冲击,就溃不成军,朱棣手下大将朱能领着三十个人就把耿炳文数万人马撵着到处跑。真是羊再大再多也斗不过狼。
真定一战,南军虽然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固守真定,以朱棣之能,恐怕也攻不破耿炳文的防守。耿炳文转入防守正是扬长避短,朝廷兵多粮足,战事演变为消耗战,正中耿炳文下怀。但那样的话,朱棣就顶不住了。纵然在靖难檄文中说得天花乱坠,朱棣和他的部下都明白,他们是造反者。通常来说,大众心里的天平都不会倾向于造反者。如果不能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气势夺得皇位,战事延宕则必生变故,十有八九造反者会输得倾家荡产,最后连老婆孩子和自己的命一块搭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