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节 祸起萧墙(1)

作者:清不清明不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1

|

本章字节:3636字

? 第四编靖难之役


瓜蔓抄和妻女发配,不起于朱棣,而起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手里建立成为一种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诉讼法,把仅有两个所谓的罪犯,牵引出五万余人的同党。至于眷属沦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绝对不会放弃***他人的机会。


柏杨《中国人史纲》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相传乃是建文帝出家后所作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临刑前作


1祸起萧墙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苍茫大地顿成鏖兵之所,一时间豪杰并起,各逞风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其中一员。朱元璋以一介细民,投身行伍,十几年间,转战四方,屡败强敌,终于荡平群雄,克定天下,建立了大明帝国。得天下之后便是治天下和保天下,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朱元璋选择了一种在他看来能够确保大明帝国万年长安的制度分封制,他先后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在全国各地镇守,以拱卫中央,实现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然而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仅仅两个月,一场祸起萧墙、骨肉相残的惨剧就开始上演了。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在生儿育女方面也不后于人,仅儿子就有二十五个。有了西周分封、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分封制已经基本上被排除了,不料这时朱元璋又将它搬了出来。除了朱标作了太子,其余的都成了藩王,分封各地。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在腹里,一类在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之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不得钧礼(钧礼,即抗礼或亢礼,意为施以平等之礼)。藩王的品级是正一品,食粮万石,这种待遇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我们拿它与政府最高官员六部尚书进行一下比较就能看得很清楚了,明朝的六部尚书的官位是正二品,每年的俸禄只有732石(以洪武二十五年为标准),也就是说这些尚书们经过多年乃至终生的努力,最后换来的俸禄不足那些藩王的十分之一。朱元璋待政府官吏相当刻薄,对待自己的子孙却又大方得不像话。这些藩王只因有幸生在帝王家,所受优待之厚令人咋舌。除了俸禄高外,明朝的每一个藩王都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这里说的护卫指的是单位名词,每个护卫人数不等,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所以三个护卫的兵力就在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之间。边塞诸王因负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单以军事力量和军事能力来说,宁王和燕王在诸王中首屈一指。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燕王,十三年(1380年)赴藩北平。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善用兵,很受朱元璋的宠爱。朱棣崭露头角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这一年,朱棣接到太祖朱元璋的命令,让他统帅兵马合击蒙元丞相咬住和平章乃儿不花。朱棣出手不凡,第一次出征就兵不血刃大获全胜,一时间声名鹊起。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一百万锭,对他另眼相看,令其节制沿边人马。朱棣后来多次率军出征蒙古,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威望、地位和政治影响都超过其他诸王。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平遥(山西省平遥县)训导叶伯巨就针对藩封问题上书指出,如今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分封土地过多,数代之后恐怕就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这样虽然会损害诸藩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有利于国家社稷。此书一上,朱元璋立时大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叶伯巨捅了马蜂窝,性命眼看不保,多亏当时的丞相趁着朱元璋有一天心情好,替叶伯巨求情,朱元璋这才大发慈悲,没有马上杀了他,仅将叶伯巨下到刑部大牢。不过叶伯巨最后还是死于狱中。


朱元璋自然知道汉代七国之叛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故事,但是他却不顾这些历史教训,执意要分封诸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朱元璋何以执意如此?这要从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中来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