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登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本章字节:7124字
所有的这些都和我对友情的看法密切相关,就像在别的领域获得成功一样,只有给予才能赢得友情,而非索取。我们不能诱惑友情,我们只能去争取友情。赢得友情的能力与拍拍后背一样的亲密无关,和游戏人生的行为无关,和打凯纳斯特纸牌赢4墩牌的能力无关,和幽默也无关。它是一种对待人生和人民的态度,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愿意为别人服务,为他人献出自己的关爱、兴趣和注意力的愿望。
这些话听起来是否像牧师对你说一年有52个星期一样让人怀疑呢。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基本宗教准则越来越适用。
《什罗普羊少年》的作者ae豪斯曼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评论家、演讲家和教师。他为自己提出的教会教义感到骄傲,他把这些教义命名为“宗教民俗”。他在牛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认为,有史以来,‘拥有生命的,将要丧失生命;为我丧失生命的,必将拥有生命’才是人类意识到的最深刻的真理。”
我们必须把头等大事摆在优先的位置。只有我们去爱才能赢得爱;只有我们先对别人好才能赢得友情;只有我们先对别人产生兴趣,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方法可以获得持久的结果。
为了赢得友情,受到别人的欢迎,我们必须持着这样的态度:抛弃索取,关注付出。是的,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然后呢?仅仅有一颗黄金一样的心是不够的。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在必要的时候贡献出我们黄金般的心,“因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树”。
以夫妻为例。通常情况下,夫妻彼此之间的深深的哀怜不是用言语来表达的。这话很对。可是,如果不以某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那么,感情可能会因为缺乏营养而致枯萎。这句话也很正确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听到妻子说,她想要的很简单,只是丈夫对她所做的那些小事表示肯定而已!
当然,有良好教养的人士还可以用许多其他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赢得友情。你要对别人的需要十分敏感、慷慨、热情和大方得体,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你内心态度的外在表现。友情确实是“赢”来的。
爱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我们的人际关系则测试着我们人格的成熟程度。我们必须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懂得能伤害自己的东西,也一定会伤害别人。爱,就是同感,和别人一起感受;爱是拥有成熟人格的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只有爱,才能真正理解亲如手足的含义,它是野蛮和文明的分界线,如果我们想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我们就必须拥有爱。
活在当下,赢在当下,享受在当下
1871年的春天,一位年轻人随意拾起一本书,仅读了21个字,他的一生就因此而改变了。作为一名加拿大蒙特利尔医院的医科学生,他正担心着如何通过期末考试,担心未来何去何从,担心如何营业谋生。
就是1871年他读到的那21个字,使这名医科学生成为他那代人中杰出的名医。他后来创办了约翰霍普希金斯学院,成为牛津大学钦定的医学教授——大英帝国与医学界杰出人士的最高荣誉。他是英国国王授予的爵士。在他去逝之后,他的故事用了1466页的卷本才讲完。
他的名字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他所看到的那二十一字箴言,也就是苏格兰史学家卡莱尔所说的,内容大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并非触及遥远的地方,而是处理眼前的工作”。
42年后,在一个郁金香盛开的柔和春夜,奥斯勒爵士在校园里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演说,像他这样同任四所大学的教授,又是畅销书的作者,大家会认为他理所当然地天赋超常,可他却说这不是真的。他说他最体己的朋友知道,其实他资质平庸。
那么,他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他认为完全取决于所谓的“活在当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耶鲁演说前的几个月,奥斯勒搭乘一艘轮船横渡大西洋,他注意到船长按下一个按钮,船上所有的舱门立即封闭,彼此隔绝防水。奥斯勒爵士对学生们说:“你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拥有一副比轮船精密得多的组织构成,而且航程更长久。我要说的是,你们要学会像控制机器一样控制自己的每一部分,以保证在航程中的安全。站在舰桥上,看看隔舱壁是否工作正常。按下按钮,注意聆听,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关上铁门,与过去隔绝——已逝的过去。再按下一个钮,关上金属门,与未来隔绝——未知的未来。然后你就安全了,至少今天是安全的!……与过去断绝!让该死的过去见鬼去吧……明天的重担加上昨日的负荷,都要在今天承受,再坚强的人也会被压垮。把未来也忘记吧,就像与过去断绝那样……今天就是未来……没有所谓的明天,人类的救赎就是趁现在。浪费精力,头脑紧张,精神抑郁,为未来担忧,这些只会拖垮一个人……紧闭你的舱门吧!练习养成活在今天空气里的习惯吧!”
你是否以为奥斯勒的意思是我们不用为明天努力了?不!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他的演说中确实提到,为明天所能做的最佳准备,就是将所有的智慧、热忱积极投注于今天的工作中。这是唯一能为未来做的准备工作。
奥斯勒劝导耶鲁的学生以耶稣的祷词作为每天的开始:“请赐予我们今天的粮食吧。”
记住这句祷词,只祈求得到今天的粮食,这并不是要抱怨我们昨天剩的面包,也不是说“噢!天啊!最近田地干旱,可能又有旱灾了——明天我的面包可从哪儿来呀?说不定我失业呢。噢!主啊!到时候我吃什么呢?”
是的!这句话教我们学会祈求得到今天的粮食,今天的面包可能是你能吃到的唯一的面包。
多年前,有位一文不名的哲人游荡在一条荒凉荆棘的乡村路上,那里的人谋生艰难。有一天他被一群人围在小山坡上,便作了一篇流传于后世的演说词:“不要去想明天,明天的事明天再想。”
很多人没能遵守耶稣的这句教导:“不要去想明天的事。”他们认为这太迷信了,带有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我必须为明天着想。”他们说,“我得为全家人投保,我得考虑为养老存钱,我必须得提前准备好。”
是啊!准备当然是必需的!耶稣的那句话是300年前詹姆士王朝时期翻译的,对现代人来说,它的意思不仅限于此。事实上,它现在意味的是:“不要为明天忧虑。”
无论如何还是要为明天审慎计划一番,但是不要忧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的军事领袖们时刻都在为明天做准备,但是他们忙得没时间担忧。“我已派出了最精干的人员与最精良的装备。”海军上将金曾指挥了美国海战,他说:“而且还配备了最精明的智囊团,那都是我能做的。”
金继续说:“如果舰船沉没了,我就不能捞起它了,如果它注定要沉没,我也不能阻止。我可以利用时间更好地解决明天的问题,而不是处理昨天的事。再说,如果为这些事务操心,那我一定会折寿。”
无论战争时代还是和平时代,思维方式优劣的主要差别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前因处理后果,提出逻辑性强而有建设性的计划;坏的思维方式常导致压力与精神崩溃。
最近我有幸采访了世界的报业巨头之一的纽约时报出版者阿瑟?海丝?索尔兹伯格(1935~1961)。他告诉我,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横扫欧洲时,他惊慌恐惧,忧虑未来,彻夜难眠。他常半夜起来,拿着画布与颜料,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他对画画并不精通,可他还是画了,只是想借此消忧。索尔兹伯格跟我说,他一直未能从画画中把忧虑赶走,更没寻求到精神上的平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段教堂的赞美诗:
恳请祥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前程;不求看清远方,但求眼前清醒。
就在同时,一位在欧洲前线服役的年轻人也得到了同样的教训。他是来自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泰德,忧虑已使他精神衰弱。
“1945年春,我成天忧虑,终于得了医生称为‘横结肠痉挛症’的毛病——这是一种产生扩散性疼痛的毛病。要不是战争及时结束,我大概早就崩溃了。
“我几乎整个人处于虚脱状态,我隶属步兵九十四师死亡登记处。我的工作是记录作战死亡、失踪及入院治疗的士兵。我也帮忙挖掘草堆中随意埋在战场上盟国及敌国士兵的尸体。我还要收集这些士兵的遗物,送给他们的父母或者亲属,因为这些物品对他们而言是极其珍贵的宝物。我总是担心出差错,造成尴尬的局面。我真担心自己撑不下去了。我怕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拥抱我的独子——他已16个月大,而我还从来没有看过他。我心力交瘁以至于体重连续下降34磅。我总是心不在焉,看看自己的手,完全是骨瘦如柴。想到可能不能活着回去,我就精神恍惚,像孩子似的抽泣,甚至一独处就忍不住流泪。从布格战争开始的那段时期,我常这样啜泣,那时候我几乎快放弃做一个正常人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