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功者的基因拥有正向能量,人生无所畏惧(7)

作者:马登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

本章字节:4598字

就算你父母相遇结合孕育了你,那也只有三百亿分之一的机会出现一个跟你完全雷同的人,这就是说,即使你有三百亿个同胞兄弟姐妹,他们和你也不会有多少相似。这可不是胡说!这完全有科学依据:


谈坚持个性的主题我很有发言权,因为我对此感悟深刻,有切实的经历,而且是个痛苦而高代价的经历。从密苏里州的玉米田刚到纽约来时,我想报考美国戏剧学院,我对成为一名演员充满热情。当时我窃喜自己眼光独到,想出这么绝妙的主意。这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如此简单的道理,真不明白别人怎么没想出来。我的好主意是,仔细琢磨当时的几位当红演员,集他们的优点于我一身,那样多明智啊!其实这样真有点傻,我浪费了好几年时间在模仿别人,最后才发现我学的任何人都不怎么像。


如此悲惨的经验总该使我回心转意,重新找回自我吧!但是没有,我实在是超级蠢蛋!我竟然重蹈覆辙。几年后,为了写一本有关公开演讲的商业书,我又产生了同样愚蠢的念头,就是借用其他作者的一些观念,编纂成一本书,一本演讲方面的书。于是我找来数本有关公开演讲的书,用一年的时间吸收其中的理念,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手稿。最后,我再次发现自己又犯了一次傻。把别人的理念改编成自己的文章,反而使得自己的文章枯燥而平淡无奇,没有书商对此感兴趣。于是我把这一年的辛勤努力全丢进废纸篓里,重整旗鼓,这次我告诉自己:“你就是戴尔?卡耐基,凭自己的有限智力来创造吧!别人你是做不了的。”于是,我放弃组合他人思想的念头,开始凭自己的能力、亲历的经验及细致的观察写成了公开演讲的课本。希望这一次我能永远像沃特爵士(他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学系教授)所说的:“我写不出莎士比亚风格的书,但是我可以写出自己的书。”


坚持自我。美国作曲家艾文?柏林给后起之秀的作曲家乔治?盖希文的忠告也是如此。柏林与盖希文初次会晤时,柏林已蜚声乐坛,盖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晚辈。对盖希文的才华,柏林相当欣赏,柏林支付给盖希文目前薪水的3倍请他做自己的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提醒盖希文:“最好拒绝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再努力也是在艾文?柏林之下。要是你坚持自我的创作个性,有一天你终将成为一流的盖希文。”


盖希文接受忠告,并逐渐成为当时贡献卓越的美国作曲家。


还有查理?卓别林这样的名人及其他一些人都曾经学过这一课,而且多数人都为此牺牲一些代价。


卓别林开始演电影时,导演让他模仿当时的著名笑星,结果他毫无发展,直到他开始坚持自己的个性,才渐渐成名。鲍伯?霍普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多年前他曾经为歌舞剧献力,直到发挥自己幽默的独特本领才真正走红。


玛丽?玛格丽特第一次上电台表演,是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笑星,但惨遭失败。直到她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作为一位来自密苏里州乡下来的纯真朴实的姑娘——才赢得纽约市最受欢迎的广播主持称号。


金?奥特瑞一直想摆脱原来的得克萨斯州口音,穿着也模仿城里人,甚至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惹得别人在他背后讥笑讽刺。后来他重抚三弦琴,演唱他的故乡乡村歌曲,于是奠定了他在广播影视界牛仔风格的基础。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此庆幸吧!善待你的天赋。归根结底,所有的艺术都类似一种自传。你只能唱出自己的特点、勾画出你自己。人的经验、环境及遗传因素造就了你。无论如何,你必须用心经营属于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你必须在生活的交响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乐章。


爱默生在他的散文《自信》中说过:“人总有一天会明白,最无用的情感是嫉妒,邯郸学步无异于自杀;无论结果好坏,自力更生才是出路,尽管宇宙充满幸福美好的事物,那也只有辛勤耕耘自己的田地,在收获季节才能大丰收。上天赋予每人的能力都是全新不二的,只有自己尝试开发运用,才能充分了解自己所具备的天赋。”


爱默生是如此表述的,而另一位名家道格拉斯是用诗句表达的:


假如你做不了山巅的青松,就做低谷中的灌木吧!不过,最好的灌木紧邻山溪;就做一株灌木吧!如果做不了大树。假如你连灌木也做不了,不妨做一棵小草;为枯燥的高速路增添一点生气!假如你没当成麋鹿,那当一条小鱼也很好!而且在湖中最活泼,不能大家都当船长,当船员也好,总有任务适合我做。无论职务轻或重,总得完成手中活。做不了高速路,那就安心当个小路,太阳做不成,星星也可以;成败不在大小——在乎是否竭尽所能。


懂得爱,才算得上是心智成熟


友情和爱不会像包装精美的礼物一样送上门来。想得到别人的欢迎,也不像接到邀请信那样容易。


只有具有成熟人格的人才能认清人类的精彩之处,发现人类个性的源泉和无限能力的洞察力。


那些孤独的灵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渴望友情,渴望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他们把马放在了马车后面。他们想受到别人的欢迎,但从不为此而努力改变自己。


早在我开设的“自我完善”讲座上,我就听过许多类似的抱怨:“我过于羞涩和内向,不会有吸引力的。谁也不会对我感兴趣的。”“人们对于是否认识我并不在乎。”


好啦,他们为什么要在乎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强制力要求人们喜欢你、我或是别的人。除非别人需要我们,否则,凭什么让人们把我们从人海里挑出来呢?他们需要什么呢?


如果想拥有朋友,得到别人的爱戴,我们不能再去思考别人是不是喜欢我们这类事,我们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培养能激发爱的基本人生态度和个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