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疆村民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9
|本章字节:10064字
好花不与殢香人2,浪粼粼3。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4?木兰双桨梦中云5,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6,翠禽啼一春。
【注释】
1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86)。
2殢香:羡慕花香,即爱花的意思。殢,羡慕。
3粼粼:水拍在岩石上的声音,这里泛指水声。
4玉钿:玉制的首饰,这里借代女子。
5梦中云:梦中所见到的女子。宋玉的《高唐赋》中,说楚襄王梦见的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此称女子为“朝云”或“云”。
6盈盈:体态柔美。古诗:“盈盈楼上女。”这里指梦中的女子,即意中人。
【简说】
这首小令主要是写作者对他那位合肥恋人的思念。在小序中“作此寓意”虽不明朗,但联系他同期作品《江梅引》的小序来看,就知道作者的寓意是“将指谁(合肥)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也就是说,想念合肥的恋人而不能去看她,只好写梦中所见来表达情思。本词用比兴手法,形象鲜明,音节谐婉,情感真挚,意味深远,过去被人们激赏,并为之谱曲歌唱。词的开头以落花起兴,“好花”二句,写落花随流水而逝,本暮春景象,兼喻惜花者而不能保留花,多情者而不能保留情人。”又恐春风”二句承上启下,由思想之甚转入下片之梦思。这里所引典故,牵涉到杜牧的遗事。据《太平广记》所载。略谓杜牧在湖州见一美色小女,送聘礼后约过十年来娶。过后十四年杜牧才来,女已嫁人,且生三子。杜牧乃赋诗自伤:“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作者的“绿成阴”就是用杜牧的原意,恐怕合肥女子或已嫁人,再无法寻找了。下片“木兰”二句写梦境,也是过去与情人“携手西湖”的回忆。末二句以景结情,语意含蓄。正如唐圭璋所评:“虚处传神,言在意外,余味无穷。”
鹧鸪天
已酉1之秋,苕溪2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3,因何风絮落溪津4笼鞋浅出鸦头袜5,知是凌波缥缈身6。红乍笑,绿长7,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5。
【注释】
1已酉: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
2苕溪: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名苕水。
3京洛:河南洛阳,是东周的京都,这里借指汴京。绝代人:绝代佳人。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风絮:随风飘流的柳絮,这里借喻“京洛佳人”。溪津:苕溪渡口。津:渡口。
5笼鞋:衣裙遮住了鞋子。鸦头袜:古代女子穿的分出足指的袜子。李白诗:“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6凌波:形容女子脚步轻盈。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7红乍笑,绿长:偶尔一笑,满脸红晕;但眉毛经常皱着。绿:指眉毛。
8西楼一缕云:西楼,指女子居处。庚肩吾诗:“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一缕云:一片云彩。这里用宋玉《高唐赋》朝云的典故,即指仙女。
【简说】
作者和这位飘流在苕溪的绝色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用同情的笔调来写。特别是观察细致,对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描绘得曲尽其妙,因而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末句从“巫山云雨”的“云”字移植而来,却不露痕迹。也表现了姜词“清空”(张炎评语)的一惯特点。这与晚唐温(庭筠)、韦(庄)那种绮丽的卑靡的词风不同,也就是表现在这些地方。黄升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中称“白石道人”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这里用的“精妙”二字,也适合于对这首词的评价。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姜白石《鹧鸪天》词三首,‘如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不但韵高,亦由笔妙,何必石湖所赞自制曲之敲金戛玉声、裁云缝月手也。”对本词特别是末二句评价甚高。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2白头居士无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随4。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5,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1这里指的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的试灯,当时叫作“预赏”。2笼纱:蒙纱的灯笼。《梦梁录·元宵》:“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笼纱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3白头居士:未接受官职的文士,这里是作者自称。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的随从。4乘肩:骑在人的肩背上。黄庭坚诗:“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5沙河塘:在钱塘县南五里处。南宋定都临安后,此处甚是繁华。苏轼词:“沙河塘上灯初上,《水调》家家唱
【简说】
这首是作者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在杭州写的正月观灯词,反映了在灯节前的“预赏”时,已经花灯满市,游人满街而热闹非凡了。作者很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笼纱未出马先嘶”的豪门观灯的煊赫声势,与“白头居士无呵殿”的寒士观灯的落寞气氛作了生动的尖锐对比。归结到“少年情事老来悲”,寄寓了身世之感。作者《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的第九首有“少小知名翰墨场,十所心事只凄凉”的句子,可为“老来悲”句的注脚。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姜白石《鹧鸪天》:‘笼纱未出马先嘶’,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这话很有见地。
诉衷情
端午合路石榴一树浸溪红2,零落小桥东。五日3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4,楚人亏5,莫忡忡6。白头行客7,不采蘋花8,孤负薰风9。
【注释】
1合路:桥名,在吴江县。
2浸溪红:说石榴花浸在溪中,溪水都变红了。
3五日:五月初五(农历),即端午。
4谙世味:知道世故人情的滋味。谙,熟悉,了解。
5楚人弓:指楚共王遗失猎弓的故事。楚共出猎,将弓遗失,从者要去寻找,楚共王不同意,认为楚人遗失了弓,拾得弓的也是楚人,何必去找?见《孔子家语》这里作者以忘怀得失以自我宽慰。
6忡忡:心中忧愁貌。
7行客:过客,作者自称。
8采蘋:古诗篇名。说的是古代某大夫的妻子,被周文王的德教所感化,能够奉行祭祀之礼。这句作者自谦对政教未作贡献,实则是不被任用的牢骚话
9薰风:即《南风》,这首古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是歌颂舜帝的冶功的。这里指代太平盛世。
【简说】
这首词的主旨,也和词牌一样,是“诉衷情”。具体说来,就是倾诉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而且遭人嫉妒的苦闷,兼寓身世飘零之感。作者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曾向朝廷献《大乐议》及《琴瑟考古图》,因遭嫉,未得上奏。庆元五年(1199),他又向朝廷献《圣宋铙歌十二章》,这次幸得下诏免解,可直接参加礼部的会试,但结果未中进士,从此一生落魄,过着寄人篱下的飘泊生活。这首词是他在浙江吴江途中,夜宿合路桥时写的。首二句以“石榴”起兴,以花之“零落”喻自己的飘零。接着“五日”二句,在端午节缅怀屈原,因而引起“凄凉心事”。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下片主要是抒情,但用“楚弓”、“采蘋”、“薰风”等典故来表达,也就是“以形象说话”,所以写得很含蓄而又深刻。过片三句,以楚弓之遑论得失强自宽慰。末三句正是牢骚满腹,而有反语结之:在太平盛世无所作为,是谁之过?令人三思。张炎在《词源》中评白石词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鹤孤云,去留无迹。……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这首词也有这些特点。至于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姜白石词“清虚骚雅,每于抑郁中饶蕴藉”,更适合于对本词的评价。
虞美人
赋牡丹
西园曾为梅花醉,叶剪春云细1。玉笙凉夜隔帘吹,卧看花梢摇动一枝枝。娉娉袅袅教谁惜,空压纱巾侧2。沉香亭北又青苔3,唯有当时蝴蝶自飞来。
【注释】
1剪:分开的意思。
2纱巾:纱帽。古代天子戴纱帽,这里代指皇帝。
3沉香亭:唐宫内一座亭子,在兴庆宫图龙池东,亭子用沉香木建成,故名。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在此观赏牡丹。李白《清平调》诗(三首录一):“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简说】
这里咏牡丹的词,用意隐晦,寄托深远。姜派词人张炎在《词源·咏物》中写道:“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稍认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这里提出写咏物的四个要点,不仅适合于姜白石的咏梅,咏蟋蟀词(详下诸篇),也适合于这首咏牡丹词。一是咏物不能太认真,否则太拘泥死板而不流畅。本词是咏牡丹的,但首二句是写梅花,是明写;以后才写牡丹,是暗写。而且对牡丹正面着笔不多,有不即不离之妙。二是“模写”不能差远。本词除上片三、四句有“晦而不明”(不知是写梅还是写牡丹)的毛病外,下片皆切牡丹。三是本词用沉香亭北赏牡丹的典故,又从唐明皇、杨贵妃之事联系到徽、钦二帝的昏瞆误国,可谓“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了。四是本词用意,吊古伤今,如画龙点睛,全在末二句,也符合“一段用意,全在结句”的标准。所以够得上“绝妙”的评价。在思想内容方面,本词以牡丹为题材,用杨贵妃的故事,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土,痛惜河山破碎的深厚感情,在白石词中可说是难得的优秀作品。王昶在《春融堂集》中称作者“以高贤志士,放迹江湖,其旨远,其词文,托物比兴,因时伤事,即酒席游戏,无不有黍离周道之感。”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南渡以后,国势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体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这段评语不仅切合本词的内容,也指出了词的写作特点。
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1。丁末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2,风日清淑,小舟挂席5,容与波上4。
绿丝低拂鸳鸯浦5,想桃叶当时唤渡6。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7。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注释】
1沔口:今湖北汉口。
2淮楚:淮,今安徽合肥;楚,这里指湖北汉阳,作者曾居住于此。
3挂席:扯起风帆。席,船帆。
4容与:悠闲自得貌。
5鸳鸯栖宿的河边。
6桃叶渡:在今南京城秦淮,青溪合流的地方。据《古今乐录》:“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其妹曰桃根。献之尝临渡歌以送之。后人因名渡曰桃叶。”
7兰桡:桡,船桨。兰桡,木兰做的船桨,这里借代小船。
【简说】
作者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离开他久居汉口,乘船东下,路过金陵时写下这首词,感情是复杂的。从小序中的“北望淮楚”,可见他在旅途上既向往武汉故居,又眷眷于合肥恋人。写在词中,既有往来奔波,漂泊身世之凄苦(末三句极为明显);又有“桃叶唤渡”、“愁眼春风”的恋情。后者写得恍惚迷离,如不联系小序及作者生平来体察,几乎难以捉摸。近人夏承焘教授对作者有《系年》考证,并说:“此词(《杏花天影》)写离情。词序谓‘北望淮楚’,‘鸳鸯浦’、‘桃叶渡’诸句,说明作者所怀想的是他的恋人。这恋人的住处,在淮水流域的合肥。“待去,倚兰桡更少驻,写低徊往复之情极深至。下片代恋人设想:“金陵”乃“莺吟燕舞”之地,“玉孙游兮不归”,这使她很忧愁。此处用潮水之有信反衬人的无信。潮水无情之物,尚且懂得离人最若。这是加重的、进一层的写法。末了,以“日暮,更移舟向甚处”的疑问作结,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妙。”(见《姜自石词校注》)但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是“以偏概全”,特别是对下片的分析有些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