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古兵和瘟疫一剂白虎汤满城铁蒺藜(3)

作者:苗炜

|

类型:穿越·架空

|

更新时间:2019-10-06 02:42

|

本章字节:7644字

陆兴之此前在山东就收服了一支起义军,那义军领袖姓刘,归化南宋之后被皇上赐姓“赵”,陆兴之功绩卓著,除赏银之外,也赐姓为“赵”,可以和皇上一样都姓“赵”,所以他既可以叫陆兴之,也可以叫赵兴之,后世的地下工作者有不同姓氏,此传统就是由此开创。陆兴之带着一干人等进入金国的汴梁城,如果被抓到,就是奸细,但他开展起工作来还是很大胆,春兰姑娘和琴师都在复兴社的宣传机构工作,进城之后就到勾栏院演唱抗击外族入侵的红色歌曲,是要唤醒民众,让他们心向南宋。陆兴之在下面观察群众的反应,不料和李东皋见了一面,他知道李东皋是汴梁城中的名流,应该向他开展工作,却一时摸不准此人底细,回到租住的民房细细盘算。等到傍晚,琴师莫大奎来汇报李东皋的情况。李东皋,年过五旬,家境富足,其父当年南来北往做的是皮货生意,发了大财。李东皋少年之时,他母亲得了重病,先后请了八位大夫来家诊治,八位大夫各有各的看法,终于把他母亲给治死了。母亲临终时嘱咐李东皋要学医,家里花大价钱请来名医授课,成年后李东皋又云游四方,拜刘和素、张元素等名医为师,博采众长,李家花费了大笔金钱,李东皋也下了很大的工夫,终于成就了名医的地位。他家里田地多,金钱多,夫妻和睦,中年得子,儿子李元宝只有十岁。李东皋和朝中权贵也有来往,但决不是趋炎附势之徒,他仗义疏财,每有灾祸,必然会开粥铺捐善款,城中百姓都尊敬他,说他是一等一的大善人。陆兴之听了汇报,就问莫大奎,可查出李东皋有什么兴趣爱好,又有什么把柄能利用。莫大奎回复说,李东皋喜欢听曲看戏,尤其喜欢三国戏,佩服关公的侠义,他对伶人从不曾调戏,只是多给些赏钱,偶尔也去花柳之地应酬。除了听曲看戏,他的另一个爱好是吃饭喝茶,讲究美食,经常去城中一个叫“碧霄吟”的茶馆。陆兴之听罢,心下已有主意,他要尽快和李东皋结识,如果这样一位名流归化大宋,那势必会在士人阶层造成极大的影响。他在百姓中也享有名医的声望,这样的人才既不能服务于金国,也不能留给蒙古人,需极力促成他变为大宋的子民。


碧霄吟是汴梁城里最好的茶楼,宋朝的上流社会喜欢喝茶品茶,金国不产茶叶,所有的茶叶都从南宋进口,所以在汴梁喝茶是一件时髦风雅的事。金国汉人中有一帮,总爱说原来的大宋如何有文化,生活起来如何讲究,文人之间斗茶更是趣事。李东皋对喝茶另有一番见解,他说喝茶有益脾胃,促进消化,最好的茶点就是萝卜,可通宣理肺。碧霄吟掌柜的听了这话,就宣扬“吃萝卜喝热茶”的养生功效,传下来一句千古名言叫“吃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有无知小儿传唱这句歌谣,掌柜的再见李东皋就有些不好意思,可李东皋并不在意,“大家都能健康,那我这个大夫宁愿失业”。碧霄吟茶楼上,吃萝卜蔚然成风,这玩意儿通气,客人吃了之后打嗝放屁,茶楼上清香袅袅。茶楼上的客人聚集到此,并不只为了喝茶,都要讨论时局、打探消息。


李东皋这天早上来到茶楼,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就见旁边桌上坐着个年轻人,正是几天前在勾栏院遇到的陆兴之。那陆兴之一抱拳,“李先生,晚辈陆兴之拜见。”李东皋也回了一礼,陆兴之问:“可否与先生坐到一起,聊聊目前的战事?”说着也不客气,端着茶杯就坐了过来。李东皋心里烦闷,有人能聊聊也好排遣一下,就问陆兴之:“听你的口音,好像是南方人,这兵荒马乱的时节,你到北方来做什么?”陆兴之答:“我家里有些生意,就在北方,我是来处理一些生意上的事情,能转手卖掉的就转手,能带回到南边去的就带回去。”李东皋点点头,听陆兴之接着说,“我知道李先生乃是当世的名医,我也做一点儿药材生意,这战乱绵延,药材看来是必备的东西。”李东皋又点了点头,这汴梁城的确有几个药材集市,有些出产自北方的药材,要卖到南方去,战事若继续下去,黎民必遭涂炭,药材或许还要涨价。两人喝着茶,陆兴之就讲述南宋的风物,江南如何富庶,杭州如何美丽,文化如何发达等。李东皋听了半天,对文化不太感兴趣,随口问道:“我听说南方有个叫叶梦得的儒生,对医学颇有研究,写了两本著作,陆老弟可曾看过?”陆兴之回答:“我读过叶先生的著作,叶先生主张将人伦之理、中庸之道,运用到医学之中,南宋理学昌明,讲究格物致知,医学是救人之技,而人之为人,要依天理。”


李东皋早就听说,南宋的医学要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儒生如苏东坡之流也都好谈论医学,给人治病。他想这文章胡乱写写,错了就错了并不碍事,可这看病,错了就会害死人,随即又问:“我还听说现下那位理宗皇上,并非宋高宗赵构的子孙,这赵构患有痿腐之疾,无法养育后代,南宋的读书人可治得好皇上的痿腐之疾?”李东皋这番话并无冒犯之意,要知道这茶楼向来是谈论八卦的地方,宫廷秘闻也是人们热衷的话题,如果不能谈金国自己的皇室,那就聊聊南宋皇室。据说赵构南逃,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某一日正在行宫里行云布雨,金兵一支铁骑突袭扬州,直接杀进了城,谁都没想到金兵孤军突进,赵构一惊之下,就得了阳痿,再难行男女之事,此后南宋的皇帝都有些来路不明。这则逸闻在茶楼里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女真人听着高兴,汉人听着也好笑。李东皋对这痿腐之疾颇有研究,偶尔想,自己若早生百年,或许能治好赵构的阳萎,让大宋正统的血脉流传下去,此时发问,有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的意思。不料陆兴之听了,勃然变色,虽立刻压抑了下去,也被李东皋看在眼里,正要道歉,那陆兴之却哈哈一笑,“这皇室的事,我们草民不得而知。”李东皋连忙转换话题,“我等小民,的确不该议论皇室的事情,可这皇室的事情,反过来总影响我等小民。这缠足的风气就是宋皇室中兴起的,先是一位皇上的爱妃缠足,然后后宫的佳丽就跟着缠足,这风气逐渐扩展到民间,我听说南宋一般的士绅人家,现在也都给姑娘缠足,这实在是荒谬啊。”李东皋说这番话还是没有冒犯的意思,他完全是从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缠足是人为干涉身体的自然生长,不符医道。金国风气质朴,妇女还多是大脚丫子,他担心缠足之风会让南宋妇女失去劳动能力,却不知这陆家乃是最讲究礼教的大家族,妇女早就缠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陆兴之听他这话茬儿心里搓火,可肩负着地下工作的责任,又不好发作,只得干笑两声。恰好此时,跑堂的又送上来一份茶点,正是新鲜的白萝卜,李东皋一让,“陆先生,吃点儿萝卜吧。”


两人吃着萝卜,话题又转到战事上来,李东皋家大业大,总盼着蒙古兵能止步于黄河,不要打过来,自己也知道这是心存侥幸,就问陆兴之的看法。陆兴之说,要想抗拒蒙古兵,靠金国现有的军力怕是不成,唯一的希望是南宋部队能早一日收复汴梁,南宋军队如果能在黄河这边布防,与蒙古和谈,那汴梁城就可高枕无忧。李东皋听他这话在理,可南宋军队连个影子还没看到,就问陆兴之可知南宋兵力到底如何。陆兴之只说南宋部队是仁义之师,所到之处断不会惊扰百姓,攻下金国的城池总要先行安抚之事,所以行军迟缓,不像蒙古乃虎狼之师,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尸横遍野。两人正说得入港,楼梯咚咚响,跑上来一个小伙子,正是李东皋家里的仆人丁存贵,来到李东皋面前,火急火燎地说:“老爷,家里来了位客人,叫尹龟寿,说是永安城沈爷的家人,给您带来沈先生的消息。”李东皋听了,站起身来,“陆老弟,我家里有点儿事情要先走一步,咱们改日再会。”陆兴之连忙起身,“李先生您先忙您的事情,我改天去府上登门拜访。”


李东皋和仆人回到家,那尹龟寿在厅堂里候着,一身布衣已经破损,沾满了泥污。他从永安城里逃出,到黄河岸边找到了一条渡船,船家要了十两银子,才把他载到南岸,一路颠簸,见了李东皋就跪倒在地,放声大哭。李东皋忙问:“沈公难道已经遭了难了?”尹龟寿呜咽之中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李东皋再问:“沈公到底是在哪里啊?”


尹龟寿收住了哭声,“我也不知道。”李东皋见他神情恍惚,是受了极大的惊吓,就让家人带他去沐浴更衣,先吃点儿东西再来回话。过了一个时辰,尹龟寿收拾停当,穿了件新衣服,恢复了大管家的风范,面见李东皋,详细说明了永安城内的情景。


原来完颜七斤镇守永安,和蒙古兵交战三天,城中的箭矢、火器消耗殆尽,手下将士萌生投降的念头,把完颜七斤给砍了,把他的老婆孩子也给烧死了,打开城门向蒙古万人队的队长脱布安帖儿投降。蒙古兵进城之后大肆抢掠,遇到反抗就杀人,那一日抢到了沈家,却是一个叫卫忠的汉人军官带队,他本是永安城中的守备,降了蒙古充当爪牙。卫忠带着蒙古兵,说这位沈先生是城中最好的医生,蒙古兵听了,就把沈先生带走。尹龟寿事先吃了一棵隐身草,藏匿在沈家的库房之中,蒙古兵并未发现他,待到他们带着沈九畴离开,尹龟寿才匆忙跑出沈家。逃到城外,遇到不少避难的百姓,互相一打听,说蒙古兵虽然凶残,但遇到铁匠、木匠、泥瓦匠、医生,就变得客气,看来蒙古军中需要匠人和医生,难民们就议论,如果遇到蒙古兵,就谎称自己是个匠人,先保住了性命再说。


李东皋听他讲完来龙去脉,心想这沈九畴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性命之忧,打仗自然会有士兵受伤,自然就需要医生救死扶伤,只要沈九畴答应给蒙古兵疗伤,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如果蒙古兵打到汴梁城来,那么以他李东皋的神医之名,也必能保住自家人的性命。外科伤病,和内科有所不同,可操刀剜肉刮骨疗毒,锯大腿锯胳膊这些事他也曾干过,且看到时候能不能下得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