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俯民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本章字节:11968字
史迪威(1883~1946),比蒋介石大四岁,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是职业军人。1920年到1923年间,曾来北京学习华语。后于美国天津驻屯军任职。1942年1月,任中国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官和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任东南亚司令部副总司令。
史迪威到中国后,蒋答应予以军事指挥权。同时,向美国要求十亿美元贷款。2月9日,美国通过这笔贷款。蒋在经济上,得到不小补助。
蒋为拉印度抗战,曾于本年2月4日出访印度,至21日返国,但未达成协议,反而和丘吉尔在印度独立问题上又存了芥蒂。于是蒋对美国更为靠近。
蒋于访印归来时,飞抵缅甸腊戍视察军情。自腊戍起飞返国时,突遭日寇十八架飞机尾追,情形十分紧张,大家系好降落伞后,均甚慌张,唯蒋系好伞后,犹自看书。脱险后,人皆称道蒋之镇定自若。
日本以泰国、越南为根据地,先后侵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后,为急于征取中国,又进一步决定侵占缅甸,以截断滇缅公路,扭断中国的国际供应线。
1942年1月20日,饭田祥二郎之第十五军侵入缅甸。
英国英缅军总司令胡顿于1月23日向中国致电求援。2月16日仰光告急。蒋立即派缅甸远征军第一路军于3月12日入缅。杜聿明以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率部作战。名义上蒋则叫史迪威全权指挥此次人缅作战,但史无实权,指挥不动,杜事事要请示蒋介石。因此,史迪威开始对蒋不满,在作战中不与杜合作,甚至不叫美国援华飞机参战,而一心掩护英军撤退,置中国军队于不顾。因此,中国入缅军3月至5月,接连失败,最后为保护英军撤退,竟被日寇截断归路,十万之师,在仓促撤退中,死伤过半,损失极为惨重。蒋对史丢下中国军队独逃印度很不满意。从此,蒋和史迪威结下芥蒂,双方隔阂一步步加深。
史迪威从印度回重庆后,向蒋介石提交备忘录,提议建立一支中国新军。蒋介石则不予理会。罗斯福当然不能为史而得罪一国之主的蒋介石,所以也不支持建立“新军”。史迪威就只好着急地等待着蒋的回音。
蒋对丘吉尔也因其在5月10日谈话时,只称道苏联和美国的抗战,而未称道中国军队和中国援缅战争,非常生气;蒋为缅战的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邱氏连句感谢的话也没有,未免过份。于是抱怨丘吉尔“以怨报德,徒有势利,而无信义”。
日本占领缅甸后,中国供给更加困难,必须用飞机越过驼峰高空向中国运输,非常困难。而日军则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包括关岛重地。
蒋于5月对战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日兵占地愈广,愈分散,必然失败愈快。而且从精神到物质,盟国均优于三轴心国。因而仍对抗战充满信心。
6月初至中旬,美国于中途岛袭击日本海军,击沉日军四艘航空母舰。美军从此开始反攻。蒋认为日寇的失败,已经为期不远了,对抗战前途益为乐观。
蒋仍对史迪威耿耿于怀,6月26日,召见史氏,宋美龄任口译。蒋不客气地要史迪威对缅战引咎自责。并告诉他,他的职责只是一个参谋长,应全心全意地根据“租借法案”,为中国争取更多的美援,不要花费精力于中国军事方面。同时,蒋还威胁说,如果美国不更积极地援华,他就和日本单独媾和。二天后,蒋又给史迪威写信,提出三点要求:(一)调美军三个师来华协助作战。(二)在华建立一支五百架飞机组成的空军,由陈纳德指挥。(三)美国每月从驼峰向中国运送五千吨物资。美国政府答应了蒋的要求。
这种要求,实际上并不过份。蒋坚持抗战,人力、物力之消耗很大,中国政府地处西南地区,实是非常困难,美国为什么不可以给予更多、更大援助呢?蒋氏深知中国战场的关键地位,故敢于张口要物要人。但蒋要了美援之后,实际并未全用之于抗战,而是着重加强自己军队装备,保存实力,准备对付中共。故美驻华大使高斯和史迪威则坚决反对美国政府答应蒋的要求。史更给史汀生写信,说蒋要美援非为抗战,全为加强自己地位。他还说蒋介石“不曾有过朋友,只有奴才。”
与此同时,史迪威又于7月对蒋强调,战胜日本的关键,不在装备和技术,而在军事改组。蒋见史氏力争改组他的军队,当然已无法再与史相处,并且认为他这是在干涉内政,于是要美国召回史迪威。美国当时未予答应。
自蒋要求召回史迪威后,蒋史关系更为恶化。史称蒋为“小人”,称宋美龄为“白雪”。
罗斯福经慎重考虑后,仍决定支持蒋介石,将来用以抵制中共和苏联,现在用来拖住日军一百几十万大军。决不能因史而影响这一切。蒋为取得罗斯福的支持,特派宋美龄拜访罗斯福,表示感谢和诚挚的私人友谊,同时也争取更多的美国人支持蒋氏。当时罗斯福对宋以隆重礼仪相待。而宋的国会演说,更轰动全美。罗斯福也发表文章,称赞宋氏是中国人民的代表,受美国的尊敬和重视。美国更出版《中国的第一夫人》小册子,颂扬宋美龄。于是蒋介石的形象,在美国人心目中更升高了。
这主要是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职,对日寇一百几十万人在苦战。这种战争对美国和太平洋战争的关系,美国人均十分的清楚。
英国人也知道中国战场对他们的意义,所以英皇和皇后,也邀请宋美龄访英。一时间,宋美龄和蒋介石成为世界瞩目的风云人物。
宋在美国和罗斯福进行了会谈。主要内容是:
“(一)琉球群岛、东北、台湾将来应归还中国。(二)关于香港,其主权应属于中国,但似可划为自由港。(三)朝鲜之独立,可由中美两国共同担保。”
次年6月24日宋向罗斯福辞行,罗表示了五点意见。主要是美国同意派两个师赴缅作战;大连、旅顺、台湾,由中美海军共同使用。
这年7月,盛世才归顺国民政府,新疆统一于蒋的领导之下。蒋对此极为高兴,于8月20日派夫人前往宣慰。
史迪威对蒋日益不满,他竟不顾罗斯福对蒋的大力支持,想建立一个以陈诚为主的政权。在此之前美总统于42年浙赣会战后,特派威尔基绕道新疆来华,向蒋表示愿废除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0月9日,英国也和美国一同,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通告送交国民政府。蒋见此通知,兴奋异常,其10日日记日:……接获美、英自动放弃治外法权之通告。此为总理革命以来,毕生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竞得由我亲手达成,中心快慰,实为平生惟一之幸事。”同一天,蒋又于国庆大典上宣布这一消息。他说:“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国父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遗嘱,亦完全实现。我全国同胞,自今日起,应格外奋勉,自强自立。”
也在10月10日这一天,美国费城独立厅的自由之钟,敲响了三十一下,为真正成为独立自由的中华民国政府,遥致祝贺!
但英国以不归还九龙签约条件,蒋则拒不接受。因之新约在1943年元旦未能签署。美国则偏袒英国。
在此期间,汪伪政权于1943年1月9日对美、英宣战。并于同一日,宣告日本废除了对华不平等条约。蒋见此情况,深为不快,认为晚于汪伪宣布废约大事,实在为之减色。遂于11日,保留收回九龙、香港权力,签署美、英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个日子,在中国近代史上当然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史迪威于1943年2月9日,终于向马歇尔拍发了要求排除蒋介石的电稿。罗斯福则对马歇尔告诫说,蒋是四万万人民的领袖,不能像对待苏丹酋长那样对待蒋介石,而且也找不到可以代替蒋氏的有力人物。因而史迪威政变计划流产。
蒋介石对此当然不会不知,便对史迪威进行反击,他特意抬高陈纳德,而压低史迪威的作用,以夷制夷,此之谓也。3月3日(1943年),蒋又成立第十四航空队,以陈纳德为队长,并晋升陈为空军少将。陈的助手,艾尔索普(罗斯福的远房表亲)于同月给罗斯福的顾问霍普金斯写了一封长达二十一页的信,大力攻击史迪威。他说史轻视蒋介石,他的军事改革,只会招来国民党人反对罗斯福。为了更好地对日作战和今后与蒋合作,必须招回史迪威。同时又劝罗斯福为使蒋介石于战后对付中共和抵制苏联,必须保存蒋介石的实力。
与此针锋相对,史迪威的助手戴维斯则在华盛顿发起“揭露中国真实情况运动”,批评蒋政权腐败不堪!
但罗斯福只听艾尔索普的意见,对史迪威日益没有好感,史迪威的意见,罗斯福一点也听不进去了。5月华盛顿三方会议上,罗斯福完全支持陈纳德,拨给五百架飞机。
5月25日,罗斯福将缅甸作战计划通知蒋介石,但未告知详细计划。蒋派商震向史迪威索取会议记录和海军兵力表,但史先是不给海军兵力表,后经商震再次索取,史才全部交出。对此蒋极为愤怒,坚决要求撤换史迪威。
同年(1943年)7月,白宫顾问柯恩访华时,蒋就对柯恩直接表明态度,他批评史迪威在华动辄行使总统之权,叫他不知如何对待,并说明他请美国派联军参谋长,是为了获取美援,但对此,史迪威根本不关心。他最后表示。至于美国应否调回史迪威,则是美国政府之事,自己并没有明确说出心里话来。
柯恩回国后,建议罗斯福调回史迪威。但因马歇尔反对而未成。
10月16日,东南亚联军总司令蒙巴顿偕美国索摩维尔中将访问重庆时,蒋氏夫妇在和蒙巴顿合影后,蒋乘机对索摩维尔谈史迪威之事。他说一年半以来,史迪威使他难以容忍,对此不能精诚合作,深为遗憾。第二天,蒋对索摩维尔明确表态,决心辞退史迪威。当晚蒋又召见史氏,史则立即承认错误,并声明今后绝对服从领导。蒋乃又取消攒走史迪威之意,复加信用。18日,蒋乃告知索摩维尔,他已原谅史迪威,不再计较前嫌。就此,蒋、史之争告一段落。
蒋介石的政治、经济思想
蒋介石于1943年春,写成《中国之命运》一书。主要是由别人撰稿写他的意思,又由他修改和审阅。这一年,中国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蒋极为高兴,就写了这本书,谈自己的政治思想,说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大意义等。
这本书共八章,近二十万字。主要内容是他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以及满人人主中原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摧残与中国的迅速衰弱以及受不平等条约奴役的历史过程。分析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大意义。书中还介绍了民国和北伐历史以及他***的原因;中国革命的根本哲学问题;中国革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综合起来,大体如下:
中国固有的德性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中国的立国之纲,是礼义廉耻四维。中国的历代兴亡,均以此四维八德之显隐为关键。四维八德发扬光大、则国兴,否则,国便衰微,因而要大力提倡四维八德。
清朝的衰败招至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失去独立和自由,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去掉对外依赖心理,而重点则要落实在民生主义上。但民国成立后,由于政治腐败,西方科学也无法真正吸收和为我所用,以至于以泥沙代火药。因而又发生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为灵魂。
情、理、法为三民主义之民族、民生、民权三原则。情为民族感情;理为经济平等,即合理;法为以法制限制民权,不得侵犯他人自由。
他把中国革命哲学解释为力行哲学,即广大民众于不知之时先力行,于行中求知,跟着先知者盲从地“力行”,这是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的发挥和演绎。
最后他谈中国革命与世界形势问的关系,仍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固有的政治哲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维八德)加西方科技,为建国、民生服务。他说:“中国固有的民族精神与国民德性,自有其优秀和特长之处。而中国固有的政治哲学,尤为国民固有的精神所汇萃”。(《中国之命运》,第203页。)
在经济建设方面,他于1935年10月14日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及其实施纲要》。在这篇文章里,蒋的经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主要内容是:
增加生产,解决人民需求;广开就业机会,以减少失业人数;增加输出产品,保持贸易平衡;保障投资安全,鼓励生产活动;解除工农业发展的外在障碍,解除阻碍生产发展的心理障碍:破除迷信、愚昩、保守、懒惰等习惯;损税产业税的合理制订;解除工农发展的内在障碍——改善经营方法;解决工农业发展流通障碍——发展交通运输。
1943年3月1日,蒋又于重庆发表小册子《中国经济学说》。
书中他首先批评西方经济学是以我为出发点的个体经济学,重点是物与物的关系;又批评共产主义只重无产阶级,而不重其他社会阶层,不重视全体社会的利益。总之,以上两种经济学均有缺陷,不理想,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而最正确的经济学是什么呢?他认为是孟子的“仁民爱物”,既重物,亦重民,即重社会全体所有的人民。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是:经济以养民为本位;以计划为必要;民生与国防合一。
国民经济中,不准有私人独占资本,也不主张国家控制一切。国民经济是国营和民营相辅相成的综合体。
该书的第二部分是经济建设的最高理想,他认为是未来的大同世界。
§§§第三部分,理论设想和实践规划。
关于经济的总体内容是:生产:农、工、矿三种门类;流通:贸易、交通、金融;分配:社会、财政两大方面。生产、流通、分配三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他在当时设想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统一建设时期,1928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振兴实业,改革财政和健全金融制度。本时期偿还北洋政府债款二亿七千万美元。金融方面,则于1933年改两为元,建立银本位制。1935年又改实行法币制度,同年设中国农民银行,专门调查农村金融。
到1936年,棉花、小麦接近自给,并减少了大米进口。交通方面,完成七省公路网;修筑了浙赣、粤汉两铁路。南京建立了中央广播电台。
第二个时期是1937年至1945年,为抗战建国时期。主要是在大西南和大西北进行建设。在抗战中,他提出三分军事、七分经济。其建设中心是军事和国防,兼及改善人民生活。
具体措施是力求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人民负担平均化;稳定粮价;沿海工业迁内地;以物产出口换外汇。因交通不便,建立驿运制度。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建立联合总处,稳定币制,发展对外贸易,打破敌伪封锁。
至于第三个时期的规划,及其《经济建设方针》(1945年10月10日发表)和《确立战后我国之经济事业制度》,均成为一纸空文。
史迪威咄咄逼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