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俯民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本章字节:12274字
家乡和身世
蒋介石,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人。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中午时分,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
溪口镇,依山环水,风景优美,地处剡溪流人锦溪之处,故谓之溪口,亦名锦溪村,在剡溪之北,南距奉化县城约为十五公里。剡溪发源于四明山余脉横溪岭,凡有九曲而会于甬江,再东流入海,人称“剡溪九曲。”第一曲为“六诏”,相传为东晋王羲之隐居之处,晋元帝曾六次下诏征其入朝,王均不从,后人遂名之为六诏。第二曲为“跸驻”,相传五代十国时代,吴越王钱锣曾驻跸于此。第九曲为注入锦溪之处,即溪口。杜甫、李白对剡中风光也均甚称道。杜日:“剡溪秀异”;李曰:“山中水石清妙”。四明山周围八百华里,共有二百八十座山峰,其中七十峰雄踞奉化。小镇北面为群山连绵,镇山之间有桑园、水田、樟木互相掩映。沿剡溪而下,经四十公里即达于宁波海港。自宁波乘船往上海,亦只一二天路程,故溪口与近代文明有较密切联系。自沿海到山地居民区,溪口亦是必经之地,行人往返,甚是繁盛。
溪口镇既风景优美,亦多名胜古迹,相传有溪口十景。武岭潭墩山是十景之一。山巅有文昌阁,建于清雍正九年。1924年蒋介石回乡时,其兄蒋介卿又兴建“乐亭”于其上,由蒋为之命名,并撰有《乐亭记》一文,以记之。潭墩山东麓,有泉水流出,冬天不结冰,因名之为“武岭暖浪”。后蒋介石又于此建小洋楼一幢;蒋经国与其夫人蒋芳良、长子爰伦曾在此居住。乐亭后为日机炸毁,洋房至今尚存。
雪窦山比武岭风光更胜一筹,人谓溪口名胜,首推雪窦。它是四明山在奉化七十峰中最享盛名的一个小峰。山上有雪窦寺,寺距溪口镇约十一公里,在溪口之西南,为浙东第一刹。北宋于此又建有雪窦山亭。元朝石室英禅师于元统三年(1335年)予以重修。明嘉靖年间,再次重修,题名曰:“息善亭”。此亭抗战期间亦为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由杜月笙重新修复,改名为“入山亭”。自此而上,十里处又有“御碑亭”,由南宋理宗赵昀修建,并题有“应梦名山”四字,谓此山为仁宗梦中所见之山。山顶有雪窦资政禅寺。东晋时于此建“瀑布院”,至唐朝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将此院改建于山窝平坦处。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毁于战乱。八年重修,改名为“瀑布观音禅院”。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常通禅师自安徽宣城来此,将其扩建为“十方禅寺”。至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改名为“雪窦资政禅寺,相沿至今。后又经多次毁修。清初寺中主持石奇禅师又铸造大钟和修葺山门。至于民国,蒋介石为此寺题额“四明第一山”。蒋介石所崇拜的明朝王阳明,曾于此游历时题下诗句。其中有:“林间烟起知僧在;岩下云开见飞鸟”的佳句。十年浩劫中,该寺被毁,荡然无存。
此外,雪窦山又有“千丈岩瀑布”、“飞雪亭”、“消烦台”、“妙高台”、“伏虎洞”、“狮子岩”、“三隐潭”等名景胜处。三隐潭因有上中下三个潭而得名。蒋介石最喜欢此处胜景,曾于1920年回乡时,写诗鸣志,诗曰:
“雪山名胜东南最,
不到三潭不见奇;
我与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隐莫迟迟。”
溪口镇在宁波西南三十九公里处,到民国初约有六七十户人家,只有一条街,长约三公里,多为低屋浅房。还有几家小店铺,为盐店、酱油店、米行、面店、小饭馆、茶馆等。盐店为蒋家所开。蒋宅居小镇中心,过武巅门西行不远就是。蒋家大门面街,过街就是一条溪水,即剡溪。溪对岸是笔架山。蒋家房屋,仍为原来建筑;这是因为怕破坏风水,一直未从扩建或改建。清末隶禽孝乡。1928年改隶溪口乡。1935年改称溪口镇。到解放前,全镇已有九百余户,五百户姓蒋,分老三房、新三房两大支。蒋介石家属新三房。全镇东起武岭门,西至武岭公园,共五华里长,已是一个大镇了。
蒋氏的先世,据其族谱的记载,远祖为周公旦的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国。蒋国封邑在今河南固始县。伯龄之子孙,西汉初年迁陕西长安之杜陵。西汉宣帝时,蒋满出任上党郡太守。后任淮南王相国。满子蒋万,曾任弘农太守。蒋万之子蒋翊,字元卿,于西汉末元帝、成帝时,任兗州刺史。东汉初,蒋翊三世孙蒋横为光武帝之大将军。其子山亭侯蒋澄,字少明,迁至江苏宜兴县境(阳羡)。蒋澄之八世孙蒋枢,为晋朝吴郡太守,字伯机。伯机再迁至浙江台州。伯机的二十世孙蒋显,为唐朝末年四明监盐官,又由台州迁居明州(浙江宁波)。五代后周时,有蒋宗霸,于宁波东乡小盘山参禅,称摩诃居士,死后即葬于此,称摩诃太公坟。宋代蒋浚明、蒋珫、蒋岘,祖孙五代,均为朝官或县官。蒋岘官至刑部尚书。自唐末蒋显算起,其十四世孙蒋仁杰,于元朝末年始迁溪口。计算起来,蒋氏系蒋翊第六十代孙,蒋显的第二十九代孙,蒋仁杰的第十五代孙。
溪口蒋氏成员,自明末以来,均不为清朝当官,一直保有民族气节,与黄宗羲的反清斗争,可以说是互相辉映。蒋的新三房的始祖为蒋祁增,字怀盛,生有三子,名:斯牛、斯水、斯千。斯千为蒋介石祖父,字玉表,系蒋祈增之第三子,始改旧业,以经商为主,经营“官盐专卖”盐铺,以及作酒和石灰等商业。盐铺店名为“玉泰盐铺”。店内还挂有“官盐”专卖的招牌。此后家道日益富裕。
蒋玉表与萧镇永兴盐行(亦为专卖)的孙昭水为同行,有世交关系,蒋肇聪原配徐氏死后,就娶孙昭水之女为续妻。孙玄木就是蒋介石(前母)娘舅,也是蒋在风麓学堂的教师。
溪口之东不远处,为任宋村,是蒋介石姐夫宋式仓的家乡。任宋村之东,又有一镇为畸山下,蒋曾在此从竺景崧读书。溪口西南又有公棠市,在剡溪之南,是一个大市镇。
大凡大人物的祖上,如果是富庶之家,每一写及,便是乐善好施,周济贫穷,蒋的祖父也不例外,并信奉佛教。蒋说他能够研究佛家经典,并手抄佛经多种。他既信佛教,则乐善好施便自然能够做到,这对于蒋的祖父来说,或者不是夸人之词。蒋对他的祖父评价很高,说他“性慈善,待人以恕,而教子孙则严。衣布茹素,耽好内典(佛经)”。又说其祖父对于来往行旅,“施茶给饭以给之,凡六、七年”,“而博爱之旨趣,充然溢乎事境如此也。”1862年,因为清军镇压太平军,奉化逢遭战乱,蒋祖父盐铺停业,家产亦近于毁灭。太甲天囤失败后,蒋父肇聪二十二岁,受父命重振家业,专开盐铺。几年后,很幸运,又把家业复兴起来。蒋父是玉表的次子,小名明火,字肃庵,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生。精明强干,善于言词。据乡里人说,凡事不吃亏,还要占三分便宜。亦为乡里排解纠纷,然一生未当官;镇上人给他送了一个绰号号“埠头黄鳝”,意指其难对付。另有田地三十亩。初娶徐氏,生一子周康,即介卿;生女瑞春,嫁宋运周为妻。徐死后再娶孙氏无所出,孙不久病故,又续娶王采玉,生蒋介石。
关于蒋母王采玉身世,自唐人《金陵春梦》问世后,便疑窦纷纭,难辨真假。其实蒋籍河南之说甚无实据,实为捕风捉影之谈。
王采玉,原名彩玉,后改采玉,1864年(同治三年)生,浙江省嵊县葛竹村人。幼读诗书,尤工于女红。王氏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奉化连山迁居葛竹村。第一代祖为王爽。蒋母的祖父王毓庆,为第十六代子孙。王毓庆生有三子三女,长子为王有则,次子王有模,三子王有金,都是国学牛,但都未得功名。王有则,字品斋,精通诗、礼,1820(嘉庆二十五年)生,1882年(光绪八年)死。原配姚氏生三子一女。姚氏死后,王又续娶欢潭姚振昌之女,又生二子一女,即四子王贤钜;五子王贤裕;女采玉,为长姊。
王有则曾于皖南浙西招集流亡人口开垦战乱中留下的荒地。晚年回家乡葛竹村,独资捐修葛溪至奉化县城之大路。后家道很快中落。蒋母十九岁时大弟贤钜十五岁即赌博成性,贤裕十一岁,神经有病,全靠王采玉一双巧手做针线贴补家用。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王先嫁曹家田竺姓为妻,但不几年,即丧夫守寡。二十三岁时,由蒋父盐铺伙计、王采玉堂兄王贤东介绍,改嫁于蒋父为第二任填房,生活才较富裕起来。王采玉既善女红,亦受父教,颇通文字,能念诵《楞严经》、《金刚经》等经卷。王生有二子二女。长子由祖父起乳名曰瑞元,名周泰,即蒋介石,次子瑞青,名周传,夭折。长女瑞莲,1906年嫁竺之珊为妻,次女瑞菊,夭折。王于蒋家勤俭持家,并经常辅助娘家老母和幼弟。
王采玉自1895年7月其夫死后,就带着二男二女孤门度日。蒋父与徐、孙氏合葬于桃坑山。蒋母王氏曾再三叮嘱蒋介石,等她百年后,择地别葬,以示不为他人之下,此知蒋母性格倔强,对蒋不无影响。以后蒋奉命而行。
蒋父死后第四年,蒋兄与其母分家另过。蒋兄锡侯,字介卿,分得玉泰盐铺家产,又继承伯父蒋肇海家产,名为“夏房”。王氏与蒋介石等,则只分得王氏自身居住的一幢小楼“素居”,名曰“丰镐房”。丰代表蒋介石;镐代表其弟瑞青,合称为“丰镐房”。据蒋介石后来回忆,他母亲“受到过很多委屈,饮泣吞声,无可申诉。”甚至于田产被夺,还被诬告于公庭,备受迫辱,而“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至蒋氏母子含愤茹痛,苦不堪言。王氏在此困境中挣扎,本人又刚强聪明,颇知文字,便于逆境中油然生出一种自强不息,力图振兴家声的坚强意志,自然也就把这种意志寄托在长子蒋介石身上。其弟又不久夭折,蒋更成为王氏的唯一希望。因此,对蒋竭尽全力进行教导,促其努力学习,刻苦自强,以做番事业。蒋每次出门、回家,其母均要查看蒋所带的东西。外出时,必问到何处去。放学归来必查看蒋的课业,看学的如何。课余则教蒋干体力劳动,如打扫院落、护理蚕事以及烧饭、劈柴叠被等,均要担当。同时又教蒋社会应对礼节等。自己则迟睡早起,倾全力于家中。如蒋顽皮不听话或闯祸时,也要动手打他,甚至打得很频繁,蒋称之为“夏楚频施,不稍姑息。”
少年时代
蒋介石六岁上学,学名蒋志清。秀才周能有,为蒋之第一位启蒙教师。(另据毛思诚云:初从嵊县任介眉读书)读书之前和其后,蒋甚是顽皮和好动,他自己后来也常提及幼年的淘气。他三岁时,竞好奇地用筷子插进自己的食管,以至于疼得晕过去。五岁时,从结冰的缸中捞冰,倒栽缸中,等被人发现后,已奄奄待毙。上学以后顽梗益甚。蒋自己谓“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并经常挨母亲的捶打。七岁时有一次随祖父到法华寺拜佛,从陡坡上向下急奔,被摔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更常在溪中玩水,雨后水涨,蒋也照样跳入水中,有好几次几乎被淹死。与同伴游戏时,也常做恶作剧吓人,有一次夜里,竟装扮成鬼把同伴吓倒在地。更多地是自充群儿之首,带兵打仗,并带头拚战,因之镇中儿童多畏惧他,常被人称为“瑞元无赖”。他也一直盛气凌人。他母亲,正像蒋自己所说,对他严加管教,常常打他,有时甚至大加鞭挞,亦不见效,其母常为之悲泣。有一次被母亲关在房里痛打,他无奈之下,就钻进床底下不出来。恰有邻人来访,蒋即乘其母开门之机,从床下爬出,急奔而逃,蒋母追之不及,气得号啕大哭。稍长,每年元宵节,蒋也都带头领队“盘龙”,非常积极。有一次带队到岳丈岩头村“盘龙”,要岳丈村子摆酒席相待,但村人表示冷淡,岳丈家则认为他顽梗不规,甚不成器,很不高兴。
他有时也打抱不平,八岁时,为正义感驱使,将一个欺负幼小儿童的蛮横同学打倒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老师闻讯斥责他,他也不声响,不申辩。后到十五岁娶妻时,他拜堂后就将红缨帽扔到地上,奔向屋外与村童抢放爆竹,仍甚是无状,宾客亲朋,均相向而笑。总之他是不服管教的。有人说:“他对生母的责打,视若寻常,依旧我行我素”,并且常对小伙伴们说,要做“没有人管的大官”。
但蒋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动静相差极为悬殊。当他下课休息时,在教室里奔跑不停,并不断和同学开玩笑,如果心血来潮,就大搞恶作剧捉弄同学;而一旦开始用功,却又专心致志,不管环境多乱,多么吵闹,他照样埋头读书或奋笔疾书,丝毫不受影响。就是说眨眼之间,动静判若两人。另一个特点,就是能独立思考,例如曾有这样一个故事,私塾里面挂有一个匾额“冰清玉洁”,蒋对这四个字有自己的“创见”,他解为即使在乱哄哄的环境中,只要一心想求学问,就定能够做到。此解虽不甚准确,但足见其好动脑子,有独立的意志。
这一年(1894年),蒋仍在该镇读书,老师改为蒋谨藩,习读《大学》、《中庸》。1895年九岁,又改从任介眉读四子书,主要读《论语》、《孟子》。1897年再从学蒋谨藩,读《春秋左传》。就在这一年,蒋谨藩对学生介绍了美国大总统的事迹。蒋听到后,认为总统也是平民,其行动也和平民一样,甚为赞赏。这是蒋在十一岁时萌动的最简单的民主主义思想。
1899年,蒋十三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婆家葛竹村的溯源堂,从姚宗元读《尚书》。姚氏为地方名人,学有根底。这个地方,是一个环境清幽之所,山上竹子颇多。蒋于此上学时,姚先生曾命蒋以竹为题,作一对联,蒋遂作了一首咏竹的小对,上联为:“一望山多竹”,下联为“能生夏日寒”。姚对蒋深为称许,常对其诸娘舅说些夸奖的话,认为如教养得法,前程不可限量。同年,革命党人竺绍康骑马到学馆访问,蒋深赞竺氏气度,并爱其马,便牵马野外,百般戏弄,马怒吼,突咬蒋的后背,蒋倒地流血,极为狼狈。暑假回家,见母面未开言而大哭。从此,每外出求学,总哭泣辗转,不忍离去,其母送至一二十里外,蒋仍哽咽难舍。
第二年,又于榆林村表叔陈伯泉家中从毛凤美读《易经》。这年,蒋十四岁,是毛或蒋自己根据《易经》的爻辞和彖传,改名中正,字介石。《易经》的豫卦六二爻辞为“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彖传谓:“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姤卦彖传日:“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巽卦彖传日:“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此意是刚强适度,即谓中正。故以介石为字,以中正为名。其中意思,说法不一,大意是君子坚如石,能洞察几微,而先知事物之动向不待终日,又刚而有度。故彖传解石为中正之象征。《白虎通,谏诤篇》,则解为坚刚者易折,易败,故不敢使刚坚之态持之终日,以免败折,故云“贞吉。蒋以后谈哲学,往往好以“知几”为口头禅,与此当有重要关系。
1901年,蒋15岁,于崎山下村皇甫氏家馆中从竺景崧受业,主学《左传》,并开始作“策论”。也就在这一年与岩头村毛鼎和之女毛福梅结婚。岩头村离溪口三十华里。毛家于本村开“祥丰杂货铺”,为小康之家。毛鼎和有二子一女,长子毛武宝,于宁波县城灵桥门开肉店;次子毛懋卿,后任蒋之机要秘书。毛福梅比蒋大四岁,1883年生。与蒋结婚后,同居时间不多,因为蒋于第二年就到岩溪村从毛思诚受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就在这时,蒋表现得很狂气,毛思诚说他“狂态不可一世”。每当打闹时,就“以讲舍为舞台,以同学为玩物”其盛气凌人之态,可想而知。同年夏,到奉化县城应童子试,看到清吏规定的苛虐场规和对考生的凶横之态,极为愤慨,便断然放弃应考,以示抗议。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