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俯民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本章字节:12308字
但是,蒋虽对此极为情愿,而日方的坂垣征四郎却坚决反对与蒋对话,坚决不承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致使此项谈判中途流产。蒋介石只有选择坚决抗战一途。其实,日本决不满足于“满洲”的夺取,而是要征服整个中国,现在日本已经侵占上海、南京、徐州、济南、华北、山西大部,怎么会完全撤回呢?!
由于板垣陆相的仇蒋情绪和天皇的野心,蒋的抗日决心,再进一步坚定起来。日本天皇于1938年6月,又以宇垣外相试探诱蒋投降,同时,以陆相威逼蒋,欲使屈服于“军威”之下而不得不投降。但蒋也有一定之则,他虽不惜出卖东三省和内蒙,但始终坚持日军必须无条件撤出中国,恢复战前状态。至于日本军力,蒋更心中有数,他认为日本速决战略失败,又急欲灭亡中国,便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属一厢情愿。但如继续再战,日本也会苦于经济、军力不足分配。因此,蒋也不怕战场对阵。他于7月5日日记说:
“板垣态度忽变强硬,明白反对宇垣与我求和及由第三国调停之外交方针;但其实,仍外强中干,试探我是否为其威逼而屈服耳。”
基于此种分析,蒋又认为有对日和谈希望,故于8月13日又派乔辅三到香港见日方代表中村丰。不料8月30日版垣陆相忽然发表《对华政策》谈话,表示坚决推开蒋介石,另组中国的伪中央政府,甚至还欢迎蒋氏参加。9月29日,日本宇垣外相辞职,宇垣和谈终结。
汪精卫叛国
宇垣外相辞职后,日本陆相板垣征四郎转而拉汪精卫投降。汪通过高宗武与日本直接联系。高与当时蒋介石的侍从室副主任周佛海也有密切联系。高未告知蒋介石,于1938年6月23日秘密赴日,见到日本近卫首相和板垣陆相,高表示如蒋不接受议和,汪精卫一定接受。高回国后,即于7月21日将在日本的会谈目录呈汉口的蒋介石。7月25日,蒋介石、汪精卫一同听高报告。汪当时很不自然。
汪氏和谈的另一代表是梅思平。梅于1938年4月,与香港和日本参谋本部中国科科长今井武夫密谈。10月22日,梅回重庆,对汪说,日本希望汪脱离重庆,另组政府,谈判议和之事。于是汪便和周佛海、陈公博、陶希圣密议投降之事。陈璧君在此中起了重要作用。25日武汉失守,汪等决定投降日寇,并立即决定脱离重庆。
汪欲于11月2日起身,自香港转往日本。第二天,日本首相近卫立即发表声明,又表示愿与国民政府和谈,但仍排除蒋介石。这是明显地诱惑国民政府的投降派并向汪精卫招手。蒋介石于12日发表《揭露敌国阴谋,阐明抗战国策》讲话,表示坚决抗战到底,决不屈服。
汪精卫于11月19日、20日,派高、梅二人于上海虹口新公园会见日方代表影佐等,草成《日华协议记录》等三个文件,主要有三条:
(一)缔结日华防共协定。(二)承认伪满。(三)经济提携方面,日本有优先权。同时还规定日本于两年内撤兵。会谈中还议定汪于12月5日自重庆逃出。日本天皇于11月30日在御前会议中认可。至12月2日,汪向日方表示同意三条件。又通知日方,汪拟于12月10日离重庆,并要求日本更换驻香港领事。日方立即以田尻爱义代替中村丰。日期定好,蒋介石却于12月7日回重庆。汪不得不延期离开。汪延期出走,日方却以为是受了汪的欺骗,近卫首相大为惊恐。
蒋回重庆后,与汪精卫、王宠惠、孔祥熙等开会时,再次申明抗战决心。他对孔祥熙说:“不论国际形势如何,我国必须作自力更生,独立奋斗的准备。”又接着对孔说:“只我政府不与倭(日本)言和,则倭无法亡我”。蒋的抗日态度,可见是坚定不移。汪当时只说抗战中,敌我双方均有困难。12月16日,汪单独见蒋一次,是在暗中告别,并未谈及议和之事。蒋于18日到西安主持一次军事会议。汪便趁机以到成都军校讲演为辞,乘飞机离开重庆。但在成都上空转一剧后,即转飞昆明。此时汪妻陈璧君已于两周前离开重庆。汪本与龙云密议好共同投日,但汪到昆明后,龙云改了主意,称病不见,劝汪回重庆,但也未对汪加以羁押。汪即匆忙于19日晚离滇赴越南,20日抵达河内。
近卫得知,又发表第三次声明。但这次近卫只字未提两年内从中国撤军之事。
汪逃走,蒋仍蒙在鼓里,事后蒋得知龙云未扣留汪精卫,也没深究龙云的过失,因为龙有实力在,奈何不得。蒋于12月24日及时对英、美等国声明:汪无权代表任何人谈判;中国不但不讲和,而且正在准备更大规模的抵抗。
26日,蒋驳斥近卫声明,指出其“东亚新秩序”论是旨在灭亡中国。但只字不提汪事。第二天,蒋即劝汪回重庆。汪置之不理,于29日竟通电同意近卫三原则,且对原议撤兵之事不加计较。
1939年元旦到了。蒋在团拜时问冯玉祥等对汪怎么办?冯说:我们大家把汪弄成副总裁,是我们瞎了眼,“我们应该向国民认罪!”蒋却说:“无论汪怎么不对,我们应当宽待他,……饶恕他”。大家对此极为不满,七嘴八舌,有的在骂,有的还说蒋和汪唱双簧!团拜会上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这时,有的中央委员,不无讽刺地说:“我们再出门,一个人要带一把扇子,见了人民的时候,我们就把扇子往脸上一遮,免得人民吐我们的脸。”蒋介石则装没听见,不慌不忙地走出会场。(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1949年上海版,第101页。)
1939年1月4日,近卫倒台。汪一度想到欧洲去,蒋即将护照赶快送到,力劝汪赴欧游历,然后再回重庆。但由于日本平沼新内阁仍坚持拉汪,汪终于又到上海,继续为日效力。汪5月8日乘日船到沪,31日赴日本访问。
国民政府于6月8日通辑汪精卫。
汪于7月在南京建立伪政权。9月12日,日本设“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于南京。西尾造大将为总司令官,板垣征四郎任参谋总长,控制汪精卫。这时汪不再坚持中国主权独立,于9月30日签订卖国条约,即《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
高宗武、陶希圣见汪卖国,又逃回重庆,把纲要交蒋过目。蒋看后极为气愤,痛骂“汪逆可恶!”。1940年3月26日,汪正式建立伪“国民政府”,并请林森早日回南京,林发表声明,不承认汪伪政权,并明令通缉陈公博等七十七人。
以后,日本又诱蒋介石屈服,使其与南京合并,蒋予以拒绝。
蒋对未来国际形势的估计
1939年1月,日本天皇决定开始南进,先侵占我国海南岛。2月10日,我海南岛陷落。日占海南岛后,“大东亚共荣圈”方案正式启步。蒋认为海南岛之失,为太平洋上的“九·一八”,是向民主世界的开战。第二天,蒋于接见中外记者时,特别强调日寇侵占海南岛,即是进攻太平洋的发端。首先切断英、美海军之间的联系,控制菲律宾。下一步,日本将侵占关岛,再切断美国与菲律宾的联系。然后发动太平洋战争。
这种估计和分析完全符合后来形势的变化。美、英各国,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月8日,美国就已与中国签订了“桐油借款合同。至3月美国禁止对日信用贷款,禁止对日输出飞机零件,同时通过了太平洋设防案。3月15日,英国签约借给中国五十万英镑。并为中国买卡车,自滇缅公路运输物资。
7月26日美又废除了《美日通商航海条约》(1911年签订),使日本军需物资来源被切断。蒋对此倍感鼓舞,认为以后中国军事、经济状况将会有所好转。
这时日军第二十三师团,正在诺门坎因侵犯苏境而大战。8月20日苏军反攻,将日军师团几乎全歼。23日,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诺门坎的失败对日天皇打击极大,被迫于9月16日,和苏联签订了《诺门坎协定》。平沼内阁也因此倒台。8月30日阿部信行内阁上台。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蒋介石于9月2日,表示决心参加英美民主阵营,对日本作战到底。接着蒋于9月10日在国民参政会第四次大会上发表《欧战发生后我国抗战的三大任务》演说。演说指出:日本不参与欧战就是决心独霸东亚;日本现已疲惫不堪;今后日本对华将加紧政治和经济攻势。9月18日电令驻美大使胡适大力促进美国进一步坚定反日立场,以壮英法之胆。
日本阿部内阁上台后,又和美国罗斯福总统缓和关系。罗斯福则表示日本如侵犯美国权益,就立即对日禁运。并痛斥日本的“东亚新秩序”。蒋氏为此,表示对罗斯福有重大寄望,认为罗斯福是改造、奠定世界和平基础的伙伴。10月29日,(1939年)在南岳的军事会议训词中指出,自欧战爆发后,东西方的战争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只有世界的问题解决后,中国的问题才能解决。今后的任务,是决不和谈,力争抗战最后胜利。
美国在德国进攻波兰后,开始实施防卫太平洋的“彩虹计划”。日本为了南进开辟太平洋战场,想更快地解决“中国战场”。于是打算侵占香港、越南、缅甸,从四面包围中国,逼蒋投降。此时英国正在对德苦战,无力东顾,正是侵占南亚的大好时机。在此背景下,日本于1940年1月16日,又组成海军大将米内光政1内阁,积极“南进”并解决“中国战场”。
1940年1月26日,美国对日实行禁运。3月,美国又借款二千万美元给中国政府。但英国却屈服于日本压力,于7月14日表示考虑封锁滇缅公路。对此蒋极为愤怒,他公开谴责和警告英国:如果英国封锁公路,必将扩大远东战祸,自食其果。
日本米内光内阁,又因不热心于德意日三国轴心联盟,于7月16日辞职,由近卫第二次组阁(7月22日)。东条英机出任陆相,外相为松冈洋右,此三人上台后,更积极推行“南进”政策和“大东亚新秩序”。7月26日,决定了《基本国策纲要》。第二天又议定了《世界形势的变化及时局处理纲要》。中心目标是对中国大西南发动强大攻势,以加紧逼蒋屈服,开辟太平洋战场,“解决南方问题”。蒋认为近卫等在说大话,什么“大东亚共荣圈”,决难实行,不过加速其崩溃而已。
1939年至1941年的战况
武汉会战后,中国进入第二期抗战。
日寇江南军队(主要是冈村宁次之第十一军)向蒲圻、通山、修水一线推进,沿粤汉铁路,直指长沙,似欲打通粤汉铁路。江北日军主力,则进犯郑州、洛阳地区,似要打通黄河两岸,以稳定山西。
江西日军,向南昌运动。日寇海军协同陆军进攻沿海岛屿。
蒋于1939年2月部署江南敌后突击战,以打破江南日寇进攻计划。
正在这时,冈村第十一军发动了进攻南昌战役。3月12日,蒋又发布《抗日总动员纲领》及其实施办法。3月下旬,南昌陷落。至4月上旬,蒋部署4月攻势,并直接指挥各战区各军、师作战。
1939年4月21日至5月9日蒋进行了南昌反攻战。由第九战区薛岳指挥。双方损失惨重。我陈安宝军长、刘西卿师长殉国。
5月上旬,日军又空袭重庆、华南、华北。5月3日,对重庆进行大空袭。一连两天,炸死炸伤者达八千以上。蒋对此极为愤慨,他说:“残忍暴行,岂能胁制”我们中华民族!
日军为想尽快解决“中国问题”,便于侵占武汉、南昌后,进一步夺取湘南粮仓,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同时也企图打开桂、黔门户,进窥人西南,直逼重庆。于是自1939年9月18日开始,至10月上旬进行了长沙会战。敌人以六万兵力四路合攻长沙,蒋指示九战区以诱敌深入和分别包围战术击溃日军,敌第十一军突围而逃。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
1939年11月,发生桂南会战,至第二年11月下旬结束,为时一年左右。
这次会战,系日寇为切断我国和越南海上的联系,以封锁我大后方而发动的。日寇动员陆海空军十余万人,由“华南派遣军”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挥,自东京湾开始攻击,向我桂南(广西省南部)突袭。
我方,蒋介石派桂南行营主任白崇禧为总指挥,以张发奎第四战区军队和蒋嫡系徐庭瑶第三十八集团军之二、五、六、九十九、三十六军为主力,与敌作战。蒋采取消耗敌人办法,最后诱敌深入,于邕江地区围歼之。
此次会战包括宾阳、灵山、龙州之役。我军经过反复激战收复昆仑关、宾阳等地,重创日军,获昆仑关大捷,击毙日军旅长中村正雄。这次战役中,日寇未达到预期目的。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初露锋芒。
蒋介石对此次胜利甚为振奋,于2月22日在柳州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对日军的长处和短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日军长处有四点:快、硬、锐、密(保密性强)。敌人短处也有四点:小、短(战力不持久)、浅(不能深入内地)、虚(兵力不足)。
根据此四长四短,蒋定出制胜之法:
以大部队对小部队;以长时间作战对敌短时间作战;以纵深配备,对付敌人近攻;以全面出击,袭击敌人后方。
对敌长处,则以稳、慢制敌之速;以坚韧制敌之硬;以纵深伏兵,制敌之锥形战术;以有效之谍报,制敌之保密。
此后,在此作战方针指导下,于1940年5月1日至6月中旬,发动了对日军进犯江汉平原的枣宜会战。此役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缴获战马二百匹、汽车百余辆、炮十余门、战车十余辆。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6月16日于宜城县壮烈殉国。6月14日我军放弃宜昌,17日枣阳失陷。以后两军相峙于襄河以东地区。
1940年6月17日,法国投降德国。9月27日,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成立。10月13日,德国又致函斯大林,要求苏联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同盟,但苏德交涉破裂,12月18日希特勒便下令全军为进攻苏联而备战。
此间,10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决不妥协。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于10月17日,再度打开滇缅公路,援助中国。
形势至此,中、美、英和苏联共同对德意日的营垒已经逐渐形成。但蒋介石这时却不急于参加美、英阵线。而是采取单独对日的政策。他认为:
参加英、美阵线,而我国又不能与英、美取得联系,几乎完全陷于孤立,反遭苏联忌恨,甚或苏联与日本联合侵华;若等待美日开战,苏联则可能加入英美战线,中国可以再相机参加。此、时独与倭寇抗争,对英、美、德意均取中立政策,以便进退自如,是为上策。
当时,日本既已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中日之战与欧战息息相关。且法国战败,英国又自顾不暇,而美、苏两国也仍未有所行动。加入英美阵线之事自不必着急,而英、美主动拉蒋入盟的局面指日可待。因此,蒋决定稳坐钓鱼台,等待罗斯福和丘吉尔上门。
对未来战局,他以为日军主要任务是南下太平洋,对中国不会有更大威胁;美国和日本必然发生海战,因为日本野心勃勃,决不会放过美国在太平洋的势力。日美海战结束之后便是中国开始反攻之时。
罗斯福于11月5日(1939年)再度当选总统后,蒋便喜不自胜,按捺不住了,11月9日上午,蒋接见美国记者时,提出了建立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从10月31日至11月9日,仅仅十天,蒋介石就改弦更张,申请加盟英美,提出了合作三原则和四个互助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