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俯民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7
|本章字节:12428字
“《大学》第一章……不过两百多字,把做人做事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末一贯的道理,说得何等简切精到。我们军人的天职,即在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平天下,也就要从明德修身做起。所以大学之道不仅是人生和政治的基本哲学,也完全是军事的根本哲学。”
这种封建政治原则加上其吸收外国先进科技的思想,就使蒋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新洋务派。这时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很强烈的,但从1928年的济南“五·三”惨案,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中国东北后,他就把依靠内部团结,不依靠外国的(他不在其位时)民族思想,改变成为以“安内”为“第一”,“攘外”为第二的对外妥协论。这是自曾国藩以来的老洋务派的一大政治特点。即民族独立受到威胁时,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对外作战。曾国藩就曾借洋枪队主力(以后也输入和制造洋枪)镇压太平天国。而且他们在实在无力外御时,也屈辱和妥协。例如: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曾国藩也不例外,他认为清王朝当时势弱,必须对外妥协。自道光时外强入侵以后,失误就在于“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致外患渐深,不可收拾。……以后仍当坚持一心曲全邻好,惟万不得已而设备,乃取善全和局,兵端决不可自我而开。”蒋介石基于曾国藩的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洋务派思想,以后提出:“先安内,而后攘外”的政策。能和即和,惟在万不得已时,方设备抵抗,而又战端决不可自我而开。他虽努力争取民族独立与自强,但在抗战前后,则一再容忍日帝侵逼而不抵抗,就是以“安内”和对外妥协为第一要务,可见其受洋务派思想影响之深。
蒋自1916年以来,除读以上诸书以外,还按王阳明的心学之道进行静坐、默读。在他静坐时,默念如下内容的箴言:
“一、孟子养命章。
二、曾文正主静箴。
三、绵绵穆穆之条。
四、研几之条。
五、一阳初动,万物资始之条。
六、灵明无着之条。
然后又默祷八项:
“一、建成党国。二、救济民生。三、人心趋正。四、母亲寿康。五、英公无恙。六、二子成立。七、智、德日进。八、功业成就。”
1918年在晚间静坐时,默念如下内容:
一、万象森然,冲漠无朕。二、去人欲、存天理。三、心体意动,致知格物。四、静坐收心之条。五、纷杂思虑之条”。
从以上静坐默念和默祷内容看,蒋当时的思想,完全是来自王阳明心学和曾国藩的理学。曾氏是信奉程朱理学的人,但在“去人欲,存天理”上,又和王阳明完全一致。而蒋则是坚决“信仰”“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教的。以后在新生活运动中,在对军人训话中,无不大谈此“箴言”。而他自己,则权欲之强,无与伦比,稍不如意,就怫然作色,或拂袖而走,其欲之大,可想而知。另外蒋之早年一犬特色就是坦率。他不屈从,不伪装,合则留,不合则去,任陛而为不顾议论。但以后,他就慢慢失去这种坦率和天真的个性,而不惜运用一切方策和手段为自已建立功业了。
成功立业
陈炯明和许崇智将桂系军阀陆荣廷驱逐出广东后,孙中山任陈炯明为了广东省长,并于1920年12月25日离沪回粤。
蒋介石则未和孙中山见面,就自沪蜀犬吠日故乡溪口而去。
同年年底,戴季陶专到溪口见蒋,劝蒋马上回广州。但蒋执意不肯,气得戴季陶对他大发脾气,指责他太任性自为!蒋也不服气,与戴大吵起来。事后,蒋又自觉可笑,又在给胡汉民、廖仲恺的复信时,对戴表示了歉意。
同时又于此信中,蒋也毫不客气地向孙中山提出了自己对人员安排的意见和出讨广西的建议。他要求孙中山委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并由陈亲自率部出征。由孙中山亲自督师。如答应这些条件,他就一定到广州上任。1921年1月5日,又致书戴季陶,专门向戴检讨,并请其见谅。
戴于1月14日,对蒋复信,恳挚地劝他以建功立业为重,切不可太意气用事。信文如下:“劝兄赴粤,虽属为公,亦有一半系为兄个人打算。……兄之自我之强,有不可挡者。然而杯酒失意,辄任性使气,不稍自忍。以此处世,深虞招祸,即不然,亦足碍事业之成功。”
蒋得此信后,深受启发,于1月20日向戴回信,表示听从规劝。信云:“吾之取重于兄者,增我知识,长我学问,不客气,不敷衍,规劝督责,不稍假借。时时能导我于正,强我为善。此弟之所以”须臾不能离兄者。……而兄之所以不能轻弃夫弟者,而终望弟有成业之一日乎?吾甚愿吾兄规劝不怠,……则中正或能变化气质,而渐进于道义,……本性亦未始不可易耳。赴粤决以援桂动员之日为期,未知吾兄能否同行?”
由此可见,蒋对戴的这封信动了心,为了事业,他开始考虑改变一下暴戾和任性的性格。于是,1月27日启程赴粤,2月7日抵广州。但不到一周,又拂袖而别。原因是邓铿未出席省署会议。他认为邓对他不友好,不尊敬。2月14日蒋到香港,又给邓写信,说他不出“席讨论他的军事计划,影响了粤军对计划的一致同意。并力劝邓迅速出兵平定广西,以巩固广东。
蒋回到溪口后,又于3月5日写《上总理书》,对孙中山将于不久出任非常大总统之事,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这是以总统府与北京政府对抗,重在外交。但革命要依靠内部团结,不应借重外交,因为外国人是不可靠的,他又说明只要自身巩固,则外人压迫也是不怕的。否则,内部不团结一致,外人反而不承认。他还详陈了过去依靠美、英而遭到失败和苏俄因内部团结而取得卫国敲争胜利的历史,作为有力的证明。
最后他建议“团结内部,放弃外交,以苏俄自强自立为师法,……则内部巩固,实力充足,有发展之余地。”
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主要为广州海关的税收可以以政府名义接受,同时也可对抗北京政府,这并不意味着孙中山就是专靠或借重外交,而忽略依靠自身的力量与团结。孙中山是很能以宽厚胸怀团结内部的,只是这种仁爱之怀,无法阻止内部的分裂。
(1922年6月16日,发生了陈炯明叛变。1923年2月,孙中山再返广州时,就未建总统府,而先建大元帅府。这当与蒋的建议有关。)
蒋上书后,仍然呆在溪口家中,主要是读书和思考。这期间,他想了很多很多,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养成伟人品格,“庶能显扬于世界”。要做大事业,自然对读书也抓得更紧了。他在家乡读了《通鉴辑览》、《礼记》、《诗经》、《统率学》等书。他认为“欲使此心不紊乱,惟有依据程序做事,循课表读书而已”。
3月29日,蒋又应孙中山电召到广州。不久,又因母病回家。4月10日又自家返粤。这时蒋母已经病重,蒋心里不安,在24日夜里梦见雪满山原,一望无际,惊醒后,身犹寒栗不已。蒋自觉此非好兆,次日即又返乡。不久又回广州。
5月1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当天任陈炯明为内政部长兼陆军总长、粤军总司令和省长之职,大权集于一身。孙中山对陈的这种身兼广东一切要职的任命,所遗后患无穷。
在这一天,蒋又回到家乡。此时,母病恶化。6月14日
(1921年)上午7时49分蒋母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蒋即按礼守制,写了《哭母文》、《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以寄哀思。
到8月10日,蒋奉孙中山电召,离家赴粤,谓之“夺情”。蒋到七海后,遇暴风雨,因怕母灵被冲,复又回家探望,见一切无事,再离家上路。9月13日到达广州晋见孙中山。但因与陈炯明话不投机,旋于25日又返家乡。
陆荣廷于本年9月30日被逐出广西,避走越南。10月8日,广州召开非常国会,通过北伐出师和统一中国议案。12月于广西桂林设大本营,以李烈钧为参谋长。下设滇军、赣军、黔军、粤军四个司令部。11月9日,蒋应召回到广州,和孙中山谈及葬母之事。三天后,蒋又回溪口,于23日,葬母于白岩山鱼鳞岙中垄凸起处。据风水先生讲,这个穴位正在弥勒佛的肚脐眼上,不可装以重棺。蒋便将其母以普通坟茔安葬。墓西山峦起伏,墓东为长流的剡溪,山环水绕,景色清幽。
孙中山为蒋母墓亲书“蒋母之墓”和“壶范足式”。胡汉民为作墓志;汪精卫撰铭文由沈伊默书写。墓碑西侧有幅对联,为蒋介石所撰写,上联是:“祸及贤慈,当日梗顽悔已晚”;下联是:“隗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葬母已毕,蒋于12月12日启程回桂林。22日到广州,草拟北伐计划。至1922年1月18日,蒋抵桂林,出任大本营参军,兼许崇智第二军参谋长。次日于军事会议发表意见,建议从山西、湖北、东南、海上四路进军北京。军费每年三万元。
蒋自称好色是出于不得志。现在,他军务繁忙,身任重职,根本无失意之可言,但他仍于戎马倥偬中,在赴桂之前,和小于他十九岁的陈洁如结成“良缘”。这时,陈洁如才十七岁,蒋三十六岁。因为他并未与毛夫人离婚,所以人称陈为“第二夫人”,或“如夫人”,一语双关。蒋经国则称陈为“上海妈妈”。
陈洁如,原籍苏州,1906年出生于上海。有中等文化水平,会说俄语,也有社交能力。蒋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校长后,一直随蒋陪住,广州。陈对蒋经国甚是关怀,小蒋称她为“上海妈妈”。1925年,促成蒋经国赴苏留学。当蒋在1927年和宋美龄结婚,和毛夫人离婚后,陈便被打入冷宫,送往美国留学了事。陈固然怨恨蒋介石,所以在美国曾多次向挚友写信,骂蒋为“黑心贼”。
1932年,陈才与蒋最后断绝关系。抗战时期,陈仍住上海,解放后出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63年移居香港。
1922年2月3日,大本营下达北伐命令。但陈炯明一心要保存个人势力盘踞广东,坚决反对北伐。为此,于3月21日派人刺杀坚持北伐、负责经费的邓铿(陈炯明的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使北伐经费无着,无法北伐。
这时,蒋建议蒋大本营移驻韶关,其目的是依靠广东资源和财政,同时震慑陈炯明。但孙中山为人宽厚,只是于4月19日速据梧州,切断陈与桂省陈军某部的联系,便率大军返回广东了事。
这时陈炯明已暗中和北京政府吴佩孚勾结,吴许以“两广巡阅使”之职。陈遂向孙中山辞职,准备叛变。4月20日,孙中山免去陈的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职,只留陆军部长一职。
蒋介石早就对陈炯明不信任,也提醒过孙中山,说陈不是共患难和可依靠的人。时至今日,陈的叛迹益显,蒋已预见到陈炯明必然叛变,大力建议孙中山先讨平陈炯明,再举兵北伐。但孙中山未采纳蒋的意见。蒋很不高兴,又于4月23日赌气辞职。孙中山则一再挽留,语词恳切,说是蒋一走,自己就失去了得力助手,蒋为之深受感动,以致溘然流涕,于是又留下来。但孙中山仍不肯先讨伐陈炯明,蒋终于辞职返乡,于当夜离开广州。途中曾给陈炯明写信,劝他一定服从北伐大计。但陈叛心已定,劝也无用。
此时北芳正值奉、直第一次大战。奉系失败,直系(曹锟、吴佩孚)开始扩张势力,独控北京政府。孙中山则在积极准备北伐。这是孙中山用人最急之时,蒋这种任性的暴戾性格,和个人意见第一的惟我独尊思想,给孙中山“凉了台”。
蒋介石拂袖而去后,孙中山于5月6日移大本营于韶关,全军誓师北伐,派许崇智、李烈钧、黄大伟三军进攻江西。同时孙中山又派吴忠信北上联络张作霖、段祺瑞,合攻曹、吴。史称孙、段、张“三角联盟”。同时孙也对陈炯明指出,只要他不存异志,将来仍然倚重。
陈则阳奉阴违,于5月8日占领广州。孙中山处于危殆之中。这时蒋介石则到浙江湖州拜访戴季陶,祭扫陈英士墓,并看视陈氏家属,悠然自得。回上海后,自言已有伟大至光明事业在心中闪耀。但他的伟大、光明的事业是什么呢?他未明言,也许是戴季陶给他启示了什么不可泄露的天机。
赴难广州
6月1日,孙中山于广州杀机四伏之时,只身回到广州,对陈炯明仍以诚相待,欲说服陈炯明,使其不生异志。但陈拒不见当年给他军权和军队的孙中山。而洪兆麟、叶举则已调兵遣将,准备炮轰总统府。
蒋于湖州访戴时,心中仍挂念着广州之事,曾向许崇智写信,请他劝说孙中山速平陈炯明,然后北伐。否则乱生肘腋,难以对付。并说,但愿吾言不中。
孙中山北伐军,于6月13日攻克赣州。同一日,陈炯明却下密令叛变。14日,陈扣押廖仲恺于兵工厂。15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发通电要求孙中山下野。16日凌晨3时,洪兆麟部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脱险后,到永丰舰指挥反击陈逆军。宋庆龄于25日历尽艰辛返回上海。而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却严守中立,不敢抵抗。
孙中山于18日急电蒋纬国,转告蒋介石急来广州。蒋见电报后,于25日启程来粤。29日即潜登永丰舰护卫孙中山。
蒋登舰后,孙中山命各舰移驻长州要塞后面的新造村一带,以免被叛军封锁。7月8日,各舰顺利通过原来浅水处海心冈,转守长州要塞。此时海军陆战队指挥官孙祥夫投降陈炯明,引敌登陆,长州失陷,各舰又危在旦夕。蒋遂于7月10日商决孙中山率各舰冲过车歪炮台,驰往白鹅潭外国军舰停泊处,以避炮击。
正当永丰舰冲过车歪炮台时,永丰舰身中六弹,舰身震动,蒋急请孙中山入舱暂避,自己仍守在炮楼上。二十分钟后,安全通过车歪炮台,蒋才舒了一口气,并深为孙中山受惊而内疚。孙中山则喜形于色,对蒋多有嘉慰。在白鹅潭,蒋经常乘夜色朦胧时,上岸采购食品、菜蔬,这期间,孙中山曾劝蒋为主义而奋斗,为革命而自重,予以慰勉,但语中也有批评他动辄任性使气的意思。
孙中山于遂于此处等待北伐军回师讨陈,以解危难。
但是,北伐军回师靖难之战于7月29日在韶关败北。8月3日,许崇智率第二军退往南雄,继入福建;李烈钧赣军、朱培德滇军、陈嘉祐湘军则退往广西。回师靖难已无可能。孙中山获此消息后,即于8月9日下午离粤赴沪。蒋陪孙中山自香港乘俄轮于14日抵上海,数千人到码头欢迎。
蒋在孙中山安顿好一切之后,于23日回浙。到宁波游普陀山,天福庵、登南天门,六天后返回宁波城内。这几天因吃的不合适,蒋连日闹肚子,但仍坚持写军事意见书,筹划方略。主张先平陈炯明叛军,定广东,进而统一西南。他还建议由李烈钧全权指挥,准备三个月,于11月开始作战。
对北方军阀,蒋主张惟吴佩孚不能联络,必使其投诚而后已。
其间,孙中山两次手谕召他到上海面谈,蒋均不从,只管自己于宁波各名胜游览。孙中山为此怅怅不乐。9月13日,蒋介石于宁波城内开始写《孙大总统蒙难记》。记载6月15日至8月15日每天要事;到10月初写完全稿。10月4日蒋到上海。但未见孙中山,又马上乘车赴无锡,游览太湖。在万顷堂,蒋举目四望,烟波浩淼,水天苍茫中,不觉感从中来,遂为《蒙难记》写跋。跋的内容主要是谴责陈炯明,并警告陈“多行不义,必有自毙之一日”。然后游梅园,登惠泉山。再转苏州,访玄妙观。复经上海返宁波。于10月7日,始奉电召,于沪谒见孙中山,讨论时局,计划军事,又请孙中山为《蒙难记》写序。孙在序中称赞蒋忠诚侍从,筹策多中,并自我检讨无知人之明。
上书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