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康学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7
|本章字节:8936字
溪州之战后,湘西的土司管理体制便确立了。此后,土民内部的事更多由土司自己管辖解决,发生反叛朝廷起义的现象就很少了,但部分冲突和动乱还是有的,只是规模都不大。明朝初年时,因新兴的朱明王朝实施的土地、赋税等政策侵害了居住在武陵一带的土民利益,以慈利宣抚使覃垕为首的土司王,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覃垕原是大庸茅冈土司覃添佑的私生子。关于他起义的经历,笔者在《大湘西土司》一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覃垕联络夏克武、八鼓皮、田大、茅头等九溪十八峒上万人举行反元起义,首先攻占了茅岗的吴氏都元帅府。吴都主仓皇逃往了桃源蓼江坡。元朝廷很快派了指挥官任文大等前来围剿镇压。任文大将元兵分成两路。一路由茅头关、黑枞关进抵温阳关,一路由桑植进抵神挡坪。覃垕先在七年寨附近路口设伏,将进犯元军杀退。继而在神挡坪埋伏设卡。其时,有数百元军乘夜来到卡口偷袭,覃垕守兵因连日作战疲劳过度,一个个打了瞌睡。正在危急时刻,忽有一只飞鸟突然撞击挂在树上的铜锣。众守兵惊醒了,立刻掀动擂石,元军猝不及防,结果被打得人仰马翻,纷纷向后溃退。覃垕乘机率部追下山去,元军阵脚大乱,最后争过一座木桥逃命时又将桥压断,人马大半摔死在深涧中,覃垕部获得大胜,时人传为神助,故其地名后被称做神挡坪。
第二年,元军在南方各地被农民起义军打败,覃垕就杀出茅岗,很快攻占了慈利州。红巾军首领陈友谅这时便给覃垕、夏克武授予了慈利军民安抚使正副职。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兵败鄱阳湖。朱元璋夺得天下,不久命杨璟为湖广平章。杨璟率部进驻澧属三江口。覃垕在大军压境下,乃赴三江口与杨璟讲和,同时派儿覃仁等表示愿归附朝廷。明朝廷仍授覃垕为慈利军民宣抚使职,秩正三品。但朝廷对覃垕当宣抚使掌兵很不放心,不久又改任他为湖广理问,这个职务只是一个掌管行省刑事诉讼的官职,没有多大实权,覃垕亦不满意。他依然留守在慈利,并在溇澧二水交汇的永安渡修筑了一城,作为宣抚使的治所。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为剿灭四川明玉珍的起义军,派了数万大军从湘西北过境。其年正逢慈利一带天干大旱,粮食绝收,官民流离失所,明军又要地方供应军需,覃垕被迫无奈,只得联合九溪十八峒的土司于四月揭竽而起,宣告反抗明军起义。明太祖朱元璋闻讯大惊,乃命湖广平章杨璟率兵急讨。朱元璋在谕中还批示:“此役宜多方取之,碍其山寨,绝其樵采,乘机剿捕,胁从开释,收复镇抚,以络远人。”又批示:“今师入其境击之,但使远去,不令出扰州县可也,不必虏其巢穴,更宜约束麾下,慎勿逐利轻进。”杨璟领命,率四万大军前往进剿。覃垕率部与明军对抗,双方先后经历了4次激战。
第一次激战在慈利永安渡。覃垕据城防守。杨璟挥兵将此城包围,双方激战数日,覃垕弃城退走。
第二次激战在今武陵源景区的百丈峡。覃后利用峡谷险据守数日,其大将田大在此力战而死。覃垕率部退至官坪观音山。
第三次激战在桥头乡肖家峪二卡子隘口,一场短兵相接,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覃垕接着退至茅岗。
第四次在茅岗溪峒,覃后据险固守,杨璟久攻不下。此时明军粮饷不继,杨璟在永顺羊峰山扎了大本营,双方对峙多时。覃垕派人诈降,乘机将杨璟部将黄永谦扣留。接着,覃垕又派兵偷袭明军粮草供应队伍,将其军粮夺走。杨璟吃了亏,又捉拿不到覃垕,只得向朝廷请求增兵。朱元璋下谕申斥杨璟道:“尔违吾言而妄动,不能平贼,既已答矣,又中其诡计,陷尔之部将,尔之智谋何在?今命参议戴德以兵从尔,凡诸山寨,限以日月平之………若再违朕命,以潞州失利之罪治尔。”(见《明史》卷《扬璟传》)杨璟奉令再向茅岗进攻,却始终没找到覃垕踪影,最后劳师无功,只得不了了之。
杨璟征战失利后,覃垕于洪武五年(1372年)春,再集九溪十八峒举行反攻,一举攻占了慈利、石门各县;长沙各地积积响应。明朝廷引起震动。朱元璋下令卫国公邓愈和江夏侯周德兴统兵十万进剿。面临朝廷大军压境,覃垕又退往茅岗地区进行固守。邓愈和周德兴分北南两路向茅岗进攻。北路由观音寨、二卡子、野鸡山、神挡坪包抄袭七年寨,南路进军龙伏关、大庸所、茅寨子、茅头关、黑枞关、温阳关包围七年寨。覃垕在各个关卡设防阻敌,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关卡先后都被明军冲破了。覃垕最后退至七年寨,凭着天险进行顽强抵抗。明军久攻七年寨不下,周德兴采用分化瓦解办法,给覃垕的叔父和女婿封官许愿,让这二人效力围剿覃垕。覃垕的女婿朱思济被封了“毅用元帅”。朱思济在一天夜里来到七年寨,对覃垕劝道:“好汉不吃眼前亏。今七年寨被围已久,孤军在此固守,实难持久。我的家乡慈利九都有个观音寨,千军万马打不开。何不留一部分人守此,你亲去九都观音寨,以为犄角,再作良图。”覃垕思索了一下,觉得女婿的话有道理,乃点头道:“就依此计,我们去观音寨吧!”说毕,留下一部分人守七年寨,就亲自带着贴身护卫何英、姚祖,当夜用葛藤吊下岩壁,直向慈利九都观音寨方向走去。那何英和姚祖暗中也被朱思济买通,一行人来到金岩寨边的灭亲垭,路旁草丛中忽然冲出一队人马,一个个大叫道:“不许动,快快受缚!”
覃垕一惊,他急忙叫道:“我的护卫何在?”
何英和姚祖同时应声而道:“主公莫怪,我们已降明军,你也投降吧!”说毕,两人就动手将覃垕用绳子五花大绑了起来。覃垕至此才明白自己被女婿和护卫出卖了,他不由得大骂不已,然而任凭他怎么骂也无济于事,他的女媳和护卫将他解到关门岩囚笼峪,把他关进了一个铁制的站笼。然后由明军用船解往了南京。
在京城被审讯关押了一段后,覃垕最终在当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被朝廷处了凌迟死刑。何英、姚祖因卖主求荣亦被杀。覃垕的叔父因镇压十八峒蛮有功,被朝廷封了茅岗安抚司使。后来,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覃垕,每到六月初六日,家家户户都要晒棉衣,说是“为覃垕晒被”或“晒覃垕的龙袍。”六月初六也就渐渐演变成了当地土家族人的传统节日。见李康学著《大湘西土司》58页。
从上述的描述可以看出,覃垕原是不满朝廷对土民实施的土地政策,不堪军需的供应和税赋的压榨等原因,才不得已铤而走险,聚众反抗而起义。而朱元璋视其为“蛮贼”,也只是一种诬称而已。在统治者的眼里,只要顺从了朝廷的意旨,就都是顺民,而违反或反叛了朝廷,当然就会被称作“蛮贼”和“草寇”了。所以,无论是东汉时的相单程,或是明初时的土家族领袖覃垕王,他们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都是不能算作“贼寇”的,自然也不能算作是真正土匪的起源。
近代湘西“棒棒客”的诞生
中国的近代史,一般都是从1840年起开始划分的。而土匪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正式记载的出现,比近代史的划分年代还要早一点。比如,如前一节所述,《清史·高宗纪事五》中,已有了“贵州松桃厅苗匪石柳邓,湖南永绥苗匪石三保等作乱”的记载。这里的“苗匪”字眼,也即是土匪的意思,应当是史书***现与土匪一词释义相贴近用法的最早记载。因为,在此前的《康熙字典》中,“匪”字的释意都还是“非”的意思,没有与现代的“土匪”一词释义用法相同的。而稍后,清朝廷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已开始大量使用“教匪”、“匪首”、等字眼了。如《清史稿·本纪第十六》就记着:“嘉庆元年丙辰春……办理苗疆大学士福康安等奏攻克朗坡,进攻平陇。湖北枝江、宜都教匪起。”“二月癸酉,上御经筵。江南丰汛复报合龙。戊寅,皇后崩,奉太上皇帝诰,素服七日,不摘缨。廷臣如之,近臣常服不挂珠。辛巳,叙景安剿擒教匪功,晋三等伯。戊戌,册溢大行皇后曰孝淑皇后。惠龄奏获匪首刘起等,解京诛之。”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上述这样的记载,在《清史稿》中还很多,这说明在整个清朝特别是乾嘉时开始,中国许多地方已出现反朝廷、反官府的民众起义,其中,在乾嘉时代,尤以苗民和白莲教的起义最为著名。而朝廷对这些起义活动,都是一概视为“苗匪”或“教匪”,并派军队进行过大规模的围剿,最后将其血腥镇压。经过了一二百年历史的沉淀,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官府认定的这些“苗匪”或“教匪”,多数都不过只是属一般民众而已。当然,其中也不排除一些靠抢劫起家和为生的案犯参与在民众的起义之中。像乾嘉起义前发生的苟补寨劫牛案中,几个拦路抢劫的案犯,以手中的刀棒为武器,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将牛贩子抢劫勒索,说白了,也就是典型的土匪抢劫行为,而这些手持刀棒的案犯,民间俗称为“棒棒客”,其实也就是真正近代湘西土匪的萌芽。
自乾嘉苗民大起义被镇压后,这种手持刀棒武器的“棒棒客”,在一段时期有所收敛。但到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这种“棒棒客”在湘西民间又渐渐多了起来。笔者在龙山贾田溪采风调查时,曾听当过国民党暂十师师长时年已85岁的瞿波平讲过其父亲年轻时经历过的一个故事。太平天国年间,有一次,一伙自称是“长毛”的汉子,拿着刀棒在湘川边境的一个山坳里,抢劫了十多个挑盐的脚夫,瞿波平的父亲也在其中。他在被逼着送盐进长毛指定去的山头时,因为言语顶撞,被一棒棒客砍了一刀,这一刀砍在手臂上,伤愈后还留下了几寸长的疤痕。后来,瞿波平父亲被人保释,才从那伙“棒棒客”手中解救出来。瞿波平说,父亲说的这件事,曾使他对棒棒客留下很深的印象。2001年,笔者在古丈县李家洞采访著名土匪张平的夫人杨炳莲时,听她也讲过祖上父亲的故事。杨炳莲的父亲是个商人,年轻时,有一次,一伙歹徒拿着刀棒,半夜间劫了他家店子,将一些布匹、杂货劫洗一空。其时间在1890年间。这些歹徒也就是棒棒客,是湘西清末年间的土匪。
关于“棒棒客”为湘西土匪起源的观点,1988年第二期吉首大学学报刊发的李道文的《湘西匪患探秘》一文,亦有详细论述。该文在论述了湘西土匪起源的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之后,曾明确提出了“棒棒客”才是湘西土匪起源的看法,笔者是很赞成此文所持这种观念的。因为,清朝康熙之前,还没有与现代“匪”字相同的释义词,而在乾嘉苗民起义之前,湘西苟补寨劫牛案中,就已开始发生以手中的刀棒为武器,公然将牛贩子拦路抢劫勒索的案犯,此后,这种拦路抢劫勒索的“棒棒客”在湘西又时有发生,官府在这时期又将这些案犯和起义的苗民统称为“苗匪”、“匪首”之类,所以,认真考证起来,这种棒棒客为近代真正湘西土匪的起源应是无疑的。
那么,到清末时期,又为什么会出现比较多的湘西棒棒客呢?这是因为,清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湘西又地处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在武器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刀棒往往又是有力的威慑工具,所以,不少无业的贫民就铤而走险,靠抢劫勒索为生,干上了棒棒客的勾当,走向了危害社会和民众的土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