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月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本章字节:3556字
发现财源,首先要求商家有长远的生意眼光。商家的眼光一定要远,也就是不能总盯着一门一行,把眼睛盯在眼前利益上,而且要”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要能在商海变幻莫测的复杂形势中看出有利于己的大方向,按照这个大方向来经营好自己的财源。
胡雪岩的生丝生意还没有开始运作之前,就洞察到用代理湖州官库的银子贷到杭州,脱手后再解”藩库”银两的商机,这一步可谓之”远”。湖州的公款本来就要解往省城杭州,交付”藩库”,先垫支一下,买丝到杭州变成现银之后再交付”藩库”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死钱变成了活钱,把它作本钱为己所用,何乐而不为呢?
不仅如此,胡雪岩的商业见识还有看得更长远的。在丝茧生意还没开始时,他就想到了和洋人做生意,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这一次胡雪岩确实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清朝开埠之后,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贸易主要以江南的丝、茶业为大宗,而随着18、19世纪西方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丝需求量日益增大,经由上海外销的江南丝、绸,在整个上海”洋庄”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治、光绪年问仅江苏镇江就以丝、绸”行销于北省以及欧、美、日本者,岁人数百万”。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蚕丝生意的念头,也是起于与杭州丝商有关蚕丝生意的交谈。丝商告诉胡雪岩,销”洋庄”把上万两的丝囤积起来,等价钱上涨时再卖给洋人,所赚极多。只是销”洋庄”需要的本钱太大,并且洋人做生意非常狡猾,表面上与你讨价还价,不断地与你周旋,暗地里又去寻找其他的门路。有些商人因为资本有限,急于将货物脱手,便杀价出售手中的货。这就增加了生丝生意的风险,不但与洋人的生意没有做成,自己的货又砸在手里。因此,销”洋庄”既要有雄厚的资本,又要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
可胡雪岩不这么想,他想到了”喂”。他认为,做生意就怕心不齐,如果这些专与洋人做丝生意的”丝行”、”洋庄”能像茧行收茧一样,同行公议,定一个价,愿买就买,不愿也不调价,洋人也就只能服帖了。对于那些本钱不足,因周转不灵而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也有办法。第一,可以出价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若卖给洋人,不如卖给我。第二,对方如果不接受收购,则可以约定不卖给洋人。我这里有钱庄做后盾,可以让你用货物做抵押,贷款救急,洋人就范,货物脱手之后再还。洋庄丝价卖得好,能多赚钱谁不乐意!假如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人要把自己的货杀价卖给外商,那就一定是暗地里收受了外商的好处,吃里爬外,自贬身价,可以联合同行和他断绝往来。如此一来,这样的人在同行业中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胡雪岩的这一构思可谓是有远见、有气魄,他后来在生丝生意上发展证明了这一构思确实是见地不凡而且行之有效。生丝生意开始时,胡雪岩来往于杭州、湖州、上海三地之间,在联合丝行、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上绞尽脑汁精心策划,与外商买办斗智周旋,终于按他的构思做成了第一笔洋庄生意,赚下18万两银子的利润。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胡雪岩通过这笔生丝生意,一方面与丝行巨商庞二结成了可靠的生意伙伴关系,在蚕丝行业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这笔生意,他和外商取得了联系,积累了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为他后来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基础。再一次证明了胡雪岩的商业意识卓远,只有看得远,才能做得大,况且这些实在不是这18万两银子所能够衡量的。
据《光绪实录》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走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1872年,在新丝将出的时候,胡雪岩特地派人去各地收买生丝、江浙各州县无一漏脱,这一年他为了垄断市场收购生丝投入了2000万两资金,使外商”欲求一斤一两而不可得”。在生丝生意,胡雪岩经过几年苦心经营,成为了仅次于钱庄、典当行的重要商务领域,而且一直以外贸为主。正因为胡雪岩见识卓远,生意自然就做到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