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第二章 曾国藩的磨砺之功(14)

作者:赵月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

本章字节:3750字


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种锻炼人格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方法,它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使某种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后让其充沛完满,贯注全身。此时,人的身心成为意志和信念的凝聚体,而意志和信念也找到自己的物质载体。孟子的”养气”与中国古代的气功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揭示:如果人们祛除各种心理杂念,保持心理意志的高度凝聚,特使周围磁场发生物理变化,由心理变化导引出生理变化,而生理变化又反馈和强化人的心理变化。这大概是孟子”养气”的真正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溢着刚性的”力”,这种刚性之力并非来源于人体质的健壮和权势的显赫。身强力壮和位高权重固然有某种威慑力量,但若没有仁义礼智的信念做精神支柱,则不过是”匹夫之勇”和”妾妇之道”面已,因为它们只能让人口服达不到使人心服。”浩然之气”的刚性之力来源子人们对自我与宇宙合一的体认和对仁义礼智的信念和践履。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与他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中国古代关于充实之美的理论基础。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不就是指人的一种真力弥漫、生气勃勃的内在精神状态和充实郁勃的人格之美吗?它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身上,得到了完美圆满的体现。


孟子的”浩然之气”有一种无坚不摧、大无畏的品格。有了这种浩然之正气,就能坚持正义、气节和情操,”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而赴汤蹈火、


视死如归,也决不苟且偷生,玷污自己。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其”舍生取义”一道,给后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激励作用。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被俘,他严词拒


绝了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在狱中写下了慷慨激昂、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其序云:”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文天祥认为的正气贯注于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气势磅礴,光耀日月,万古长存。有了这种浩然正气填塞于胸,就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可以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不动心,面对敌人的屠刀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曾国藩写信给胡林翼,与他一同欣赏《庄子》,谈庄子冲淡、超旷的人生理念,认为与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异曲同工之效。他说:因思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到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于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于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睥面,孔、颜、曾、孟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自恨少壮不努力,老年常多悔惧,于古人心境不能领取一二,反复寻思,叹喟无已。”


养浩然之气,做一个心胸豁达的大丈夫,这既是修身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成大事的必备条件之一。当今的成功人士,从李嘉诚到柳传志,从曾宪梓到荣毅仁,他们无不虚怀若谷。但一个豁达的心胸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的修养与培炼而达到的,这需要我们向以往的圣贤学习,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培育浩然之气!


不断调试自我


曾国藩语录: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生何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译文:只要能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百倍用功,还怕不能变化气质,超乎凡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综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倾向,他是以儒家为本,杂以百家为用。上述各家思想,几乎在他每个时期都有体现。但是,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不断调试自己,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正反映了曾国藩善于运用各家学说的”权变”之术。


曾国藩的同乡好友欧阳兆熊曾经认为,曾国藩的一生有三变是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则转向了老庄的道家。这个说法大体上勾画了曾国藩一生三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