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中天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50
|本章字节:2924字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与《费城风云》,写作和出版,差不多是前后脚。当然,这三本书,也多有不同。如果说,撰写《费城风云》,是为了“看看人家”;那么,写作《帝国的惆怅》和《帝国的终结》,就是为了“想想自己”。我们不是总喜欢说“以史为鉴”吗?那就好好照照镜子吧!
结果,就照出惆怅来了。
这真是好生让人不爽!中华文明三千多年,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帝国时代就占了三分之二。七成的历史如果都是惆怅,怎么能让人接受呢?难道我们什么都不好,美国和西方,就什么都好?
呵呵,这实在是大大的误解。
首先,我从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或事情,是好得完美无缺,或者坏得一无是处的。在我看来,有利必有弊,有弊也必有利;有优点必有缺点,有缺点也必有优点。利与弊,优点与缺点,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许多时候,一个事物的利,往往同时就是它的弊。甚至它会有此缺点,恰恰因为它有此优点,比如“慢工出细活”。慢,就是缺点;细,则是优点。但是,不慢就不可能细。电脑控制机器来制作,倒是又快又细,可惜趣味又没了。可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事,这世界上没有。
因此,请诸位放心,我绝不会认为“美国和西方什么都好,我们什么都不好”,因为这不符合我的思想方法。
那么,为什么我这三本书,讲美国的联邦制度时,优点多;讲中国的帝国制度时,缺点多?因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取人家之长,补自己之短”,当然应该多看人家的长处,多找自己的不足,如果这“他山之石”被你批成了臭鸡蛋,请问咱们这个“玉”,还攻不攻呀?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要学西方,西方难道就不该学我们?当然应该。但那是人家的事。人家学不学,怎么学,学什么,都得由人家自己去想、去做。就算他们坐失良机,或者不得要领,没有及时把我们的好东西学到手,耽误了他们的发展,影响了他们的进步,那也是他们活该。
所以,你要是真爱国,就该多找自己的毛病,多想自己的问题。这就好比自己得了感冒,犯不着拿别人拉肚子说事。你还是想想自己咋回事吧!
当然,如果你的爱国,原本不过姿态,也可以满不在乎。
真爱就会在乎,在乎就会惆怅,而惆怅并不是怨恨。我是不赞成一提起过去,一提起历史,一提起传统,就充满怨恨的。不要说恨,便是怨,也不对。因为不管其中有多少问题和不是,那也是我们自己曾经的选择。如果怨恨,请问怨谁、恨谁?
何况我们的历史也并非一团漆黑,我们的传统也并非一无是处,正如西方的历史和传统也有污点和缺陷。实际上,邓晓芒和我,早在《黄与蓝的交响》一书中就说过,中西历史的进程,其实是“交相胜”。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们强,这才是事实。麻烦仅仅在于,人家比我们强,是在近现代。我们的风光靓丽,却已成明日黄花。这才让人惆怅。惆怅,就是失落、怅惘、迷茫,即“怅然若失”,因为我们原本不该这样。
这就必须反思秦汉以后的帝国制度,甚至反思帝国之前的邦国制度。但顺藤摸瓜,由近及远,还得从帝国说起。何况我们的成败得失,包括汉唐盛世之辉煌、鸦片战争之惨痛,也确实跟它息息相关。事实上,一种制度能够实行两千多年之久,又居然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没有利,就不会存在;没有弊,就无须革命。所以,帝国必须终结,也一定会终结。终结之后,留下的就是惆怅,还有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