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世界工业品市场上的“中国恐惧”(2)

作者:康拉德·赛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1

|

本章字节:5644字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地位非常显赫。它生产的小轿车占中国市场的50%还多。2001年,在上海和长春的两家企业共生产轿车36万辆。上海大众公司是中国市场销售最好的外资企业,它把几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汽车型号拿到中国生产,例如在上海生产的有帕萨特和波罗,在长春生产的有捷达和奥迪a6。2002年有望销售435万辆,预计这一年整个汽车市场会销售85万辆轿车。其他亚洲国家的汽车是丰田的王国,而中国却是德国汽车大众品牌的王国。


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宝马是引进生产豪华轿车的著名品牌。这两个企业最初为在中国建厂生产还费了不少周折。现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公共汽车,并准备把北京吉普车联合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此外他们好像还准备建立一个合资企业,生产大型载重汽车。重要的还有,它要同中国一起发展航天航空工业。宝马最终在2002年允许建立合资企业,生产3~5排座的中型汽车。


大众汽车公司引来了200多个汽车配件厂到中国生产,其中包括世界第二大汽车配件生产厂家、德国的博世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不少合资企业和子公司,员工总计有8500人,预计在2002年销售额将达到7亿欧元。博世公司在中国不仅生产汽车配件,还有其他产品。博世数控机床比模拟机床还便宜。


德国的化工企业也显示出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主要的投资厂家是巴斯夫公司,公司董事于尔根?哈姆布来西特(贺斌杰)将投资战略定位在了中国和亚洲。到1999年底,巴斯夫公司共投资10亿马克,建立了合资企业和独资的分公司。它今后的投资会更大,已经决定与中国石化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6亿马克在南京建立一个化工联合企业,其中巴斯夫公司的投资额占一半。另外该公司将投资5亿欧元在上海建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几乎所有新建的合资企业以及分公司都是赢利的,迄今为止所有的投资都获得了利润。巴斯夫公司驻北京代表对他们的发展这样评论说:“我们在中国获得利润所用的时间是在美国的一半。”


巴斯夫公司,这个世界化工领域排行第一位的大企业,在中国化工行业的投资也是最大的。新建的生产基地是该公司除了在欧洲和美国之外的第三大基地。如果这里的工作进展顺利的话,于尔根?哈姆布来西特可能会从2003年5月起接替于尔根?施特鲁伯的职务,任公司董事长。


与巴斯夫公司走着同一条路的还有拜耳公司,它到1999年共投资4亿马克,只建设了一些小型的合资企业和独资的分公司。据说它将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要在上海的曹江化学工业园区投资31亿欧元,建设一个大型化工联合企业,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像汉高和赫斯特这类大型化工企业也在中国投资,赫斯特公司分为安万特制药企业和原来的化工企业两大部分。


在中国市场上最著名的德国公司是西门子。它有50多个合资厂和独资的分公司,生产范围很广,从通讯交互系统、移动电话、发电设备、自动化设备一直到医疗技术和家用电器。1993至1998年,西门子的销售额每年平均增长45%,达35亿马克,其中一半的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销售最兴旺的2000年达到了48亿马克。对于西门子公司来说,中国是它继德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蒂森-克鲁伯公司在浦东与宝山钢铁公司合作,于2001年中旬开始第一期扩建工程,总投资计划为14亿欧元,其中60%的资金来自蒂森-克鲁伯公司。它最大的赌注是磁悬浮列车,与西门子公司联合建造一条从浦东国际机场到浦东市区的30公里长的铁路。如果磁悬浮列车运行顺利,它们希望能够得到建设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列车线路合同。


除了大型企业外,德国有1600家中型企业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大部分还限于设立办事机构,但也有几百家在这里建了合资企业和越来越多的独资企业。对于许多中型企业来说,中国已经成了它们最重要的市场。一些企业通过当地生产再出口的方式使其销售量提高了20%以上。共同的看法是:在中国建立的大部分合资企业或独资分公司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获利,甚至有部分企业赢利很大。


尽管德国的投资迄今为止主要是在工业生产上,但有17的投资用于服务性行业。德国的银行设立了分支机构;德国联盟保险公司于1997年成功地获准为上海合资企业办理人身保险这一十分难得的许可,2001年又允许办理财产保险业务。贝塔斯曼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图书俱乐部,它的成员迅速扩大。欧倍德公司于2000年6月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园艺市场,2002年中旬已经扩展到3家市场,计划到2003年再增加12个园艺市场。到2001年底,仅用一年半的时间欧倍德就成了在中国该行业中的第二大公司,并向第一大公司挺进。上海市场是欧倍德公司在世界范围内450个市场中销售排名第五的市场。


还有汉莎航空公司在中国的地位也值得一提。法兰克福-北京、法兰克福-上海航线属于该公司赢利最好的线路之一,它是欧洲唯一一个每天都有班机飞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空公司。2002年,该公司又开通了每周三班从慕尼黑到上海的航线。公司总裁于尔根?韦伯预计,到2010年底每天将有4个航班飞往北京和上海。除此之外,汉莎航空公司与中国航空公司合作要建立亚洲最大的大型客机维修中心。


汉堡瑞克莫斯远洋公司有“老朋友”之称的特殊地位,通往中国的远洋航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线路之一,许多物品靠这条航线运往或运自中国。该公司与中国的联系在19世纪有所减弱,今天它在中国设有6个办事处,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海运公司在上海港拥有继续装运货物的国际性自由贸易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其有义务为外国投资者更多地开放服务性行业,就像过去的情形一样。这必将加速德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简而言之,德国的企业于21世纪初在中国找到了大有发展的希望之路,这条路是由于中国人对德国投资者们的特殊信任关系而开辟出来的。朱镕基有一次对我说:“德国的投资从数量上看不是第一位,但质量上是绝对的第一。”


一些德国投资者自然会问,中国,这个传统上一直封闭的国家是否会持续不断地允许外国企业在她的经济领域中存在。这种担忧是没有任何根据的。邓小平1978年改革开放,把外国企业引入中国,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也使中国人学会了现代化的管理。合资企业所签定的合同是有时间保障的。


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前景。中国已经在向国外投资,就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建立自己的跨国大公司。从这种发展战略来看,中国是能够长期接受外国企业在自己本土生产的,并且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企业那样对待外国企业。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4月访问德国时,将大众汽车公司与上海合作伙伴的合同延长到了2030年。这意味着中国领导人对此有了一个新的、长期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