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对外开放(2)

作者:康拉德·赛茨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6

|

本章字节:3318字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企业的投资条件不断改善。最初只允许搞合资企业,自1986年起这种限制越来越少。今天,如果外国企业完全或者主要为中国的国内市场生产的话,就可以在中国的大多数工业领域100%的投资,搞自己的子公司。中国政府逐步允许外国企业在服务性行业中进行投资,这些行业包括:银行、保险、宾馆饭店、商业、企业咨询、法律顾问。


80年代最早的投资者:


香港、台湾和海外的中国人


经济特区设立后最早来投资的是香港的中国人。在香港劳动力和土地都很贵,与低工资地区相比工业失去了竞争力。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良机。香港的企业家们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全部系统地搬迁到了大陆。“到大陆”最初是指到比邻的广东省,也就是说到大多数香港人的故乡。最早建立的一些工厂,例如加工衬衣和装配电子仪器,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80年代末,香港的大企业也发现了大陆商机,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香港大型企业开始了几十亿的投资,在大陆的大城市里到处都在建豪华宾馆、商场、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收费的高速公路,高架桥等等。


80年代3/4的大陆外直接投资来自香港,它当时还属于英国的殖民地。香港的投资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面貌,使其成为一个轻工业的世界中心,沿三角洲几百个泥泞的贫穷村庄和集镇变成了香港的工厂。1979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只有25万居民靠种田与捕鱼为生的荒凉的边界小镇,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


1987年,台湾当局取消了到大陆旅游的限制,台湾的投资者们像潮水一样涌入对岸的福建省。台湾投资之于福建正如香港投资之于广东。他们使这个南部偏远的贫穷省份变成了一个沿海富裕之省。以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人为榜样,80年代末东南亚海外华侨中拥有几十亿巨资的企业老板也来中国投资,他们中有泰国的谢国民7,马来西亚的郭鹤年8和印度尼西亚的林绍良。9


1992年:外国投资的高潮


1992年,邓的“南巡”带来了新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不但要继续进行,而且还要加速发展。他以此掀起了外国投资的真正高潮。


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侨的投资迅速增长。同时西方、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大公司的投资形成了第二个浪潮。这些企业以前在中国的投资是小规模的,现在开始参与竞争。如果说香港和台湾的企业家们在经济特区和中国南部沿海的农村地区建立了成百上千的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小型工厂的话,那么这些新的投资者建立的都是与中国的国有企业合资的大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建设之路。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投资的中型企业也不断增加,它们为大型合资企业提供配件,并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西方、日本和韩国的这些企业更喜欢把他们的生产基地设在中国的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里。北京、天津、大连、南京和上海等城市成了现代投资的中心。


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


几百年来,中国一直与外部世界隔绝。自从邓的改革以来,中国不仅通过对外贸易和国外贷款溶入了世界经济,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国外投资。中国对外国投资的法规尽管在法律程序上还存在着不足,给投资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已属于发展中国家中最宽容的法规。今天在中国有30万家外国合资企业和子公司,这些企业和公司不仅设在大城市,也有的设在中国内地的县城里。


在中国过去的两次对外开放中,即唐朝(618~906)和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开放(1912~1937)中外国人只是浮在少数的几个国际化大都市里,从未涉足广阔的内陆地区。今天,外国人在中国到处都可以见到。美国的大众文化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美国化了的大众文化也在这个国家广泛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