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世立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6 01:54
|本章字节:11136字
第三点,修远有了目标和追求。他能认清篮球不是他的终身事业,很是不易。修远是有头脑的,认识还是很深的。16岁的孩子,能悟出这么多道理来,这不是我们做大人可喜的吗?困难的地方他想到了,这点要比我们16岁时强。我相信他绝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我认为他有这样的潜力。剩下就是修远必须认真对待和不懈努力,才能切实做到有所作为。
第四点,他对周围朋友的关系。我认为我们以前对他没有了解。大人有大人的交往,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们离他们太远了,所以不知童心。修远的思想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不知你们是否如此。孩子的童心是无邪的,纯真得像一片蓝天。他们的友谊是真挚的,孩子的童心世界,我们要呵护和爱护,童心可贵!还有一点我认为他还没完全悟到:去那里的孩子都是抽烟、喝酒、打架、泡吧等等,按他的话说,那才是坏孩子。那么没有好好学习,考试倒数几名,能说是好孩子吗?这一点想必今后他能悟出。最后我想说,这样短的时间,他有这样大的进步,我们应该是欣慰的,并且应该更多地去鼓励他,去欣赏他的进步。
第五点,中国军队对新兵的训练为三个月,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我们也要思考这个科学道理。我想他最多还在那里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如果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再探讨。
大舅的很多看法我都赞同,但在时间(涉及复读)问题上,和我不一致。“走出家长想看到的一切”,儿子只走出了家长想看到的一部分,有些顽固性的问题,我认为远未解决。对于提前接回儿子,我仍然表示反对,但未对大舅直接表达,只与晏紫冲突。冲突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多年来,对儿子行为、习惯的矫正,基本上都由我来执行,晏紫主要关注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我深知正其行的艰难,我对此怀着深深的忧虑,其中自然包括了对儿子自控、自觉的不信任。
今天收到儿子的第7封家信,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字:乱。思维乱,书写也乱。
父子书(12)
爸、妈:
你们好!
回到学校的这两天,我的思绪很乱,一直在想那两天和你们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比我见到你们之前预想的要复杂许多,至今我还是没有清晰地看见每一个方面。我觉得,除了一些你们说出的方面,还有一些你们也顾虑着的方面,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
这两天我总拿复不复读作比较。我认为,即使不复读,即使我重新回到原校,我身处的环境也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想想,我先前希望既能够从这几个月里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又能够原封不动地回到原来的生活,那是我太天真了。这几个月,已经让我割舍了一些东西,我已经不可能完全像3个月之前那样生活了。想到这里,我又很心痛。但再想想,对于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那种生活规律、环境曾消磨过我的意志,一些变化,哪怕是一些小的,也能对我有着促进作用。
再想想复读,我不谈复读的一些深层次的利弊问题。复读了,我身边的环境就完全变了。和我在一起学习、生活的人就不是原来的人了。我所接触的是比我小一岁,知识、见识都比我低一个级别的人了。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岁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年龄的差距是非常大的。他们所能够看见的事物,能够思考的东西完全不在一个高度上。我觉得,这样只会降低我的程度。我本来就比同龄人略微成熟一些,这叫我怎样和一群比我幼稚许多,和我无法交流的人一起学习、生活,这只会让我的性格越来越不阳光,越来越沉默。你说只当把这作为一次磨练,这叫我如何接受。我无法想象更不愿想象那种场景,我不想拿自己的快乐作为自我磨练的牺牲品。
你希望给我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符合我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的那种环境,我实在不愿割舍。其实我觉得“更好的环境”未必更好,它肯定有一些现在看不到的负面因素,这点你和我一样,有些太理想化了。环境只能约束一个人成功的大小,阻止不了最终的成功。
现在面临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如何取舍的问题。磨刀?砍柴?说磨刀,行,但可能柴是砍了,却赶不上回家做饭了;砍柴,也行,但就怕刀不够砍柴所需的锋利。很难立即作出决定。
还有一点我觉得你的想法有些矛盾,你既然相信我在这里的这段时间能练出金刚不变之身,练就很强的定力,那你何需害怕以后的环境会对我造成影响呢?或者说你自己也并不确定,并不完全相信,这只是你的一种希望而已。因为你知道这种希望可能已经超出这个学校的功效范围了。
我只说了一两点,其他方面又一个接一个在我脑子里冒出来了,好复杂,我要继续理清思路,再细细思索思索。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接受我的观点,你应该对我有信心,你不是说我这点和你很像,想干一件事就一定能干成吗。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多了,除了这些大方向的事,更应该想想具体应该有些怎样的计划,我们都一起好好想想。
我现在开始尝试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时间实在太少,你能的话就帮我安排安排吧,反正也还有一段时间。
就写到这里吧。我期待早些和你们交流,早点来看我。多一分时间就越简单。时间太少,字很潦草,请见谅!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修远0756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我坚持并说服儿子在三纵完成半年学习训练的理由和基本原则,儿子却在信中打花拳,称刀磨了柴砍了却可能吃不上饭了!
我感到我承受的压力正在逐渐加大,处于孤立的境地。
工作室随记(五)
在一次教育专家的报告会上,我们被他称为“问题少年”。那时我根本不承认,我有什么大问题,我根本不能和其他被送到这里的孩子混为一谈。表面上我们穿着一样的迷彩服,剪了一样的发型,可当你深入这里的生活,你才能知道这些人有多复杂。这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他们的“事迹”相当“多姿多彩”,上网泡吧夜不归宿的,偷盗抢劫的,聚众赌博的,打架斗殴的……弃学逃学的就很普遍了。更有一些嫖娼、吸毒、贩毒甚至在暴力冲突中致对方死亡的。很多都是我想都想不到的,多可怕啊,他们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啊,这样下去真令人不敢想象。来这里的孩子都抽烟,而且瘾很大,甚至有的烟龄已经上十年了,我曾看到他们一窝蜂地冲上去捡一个管带丢掉的烟屁股头抽的场景,我又反感又好笑,我怎么能和这种人相提并论。当我们一个寝室的人了解到我又不抽烟喝酒又不打架泡吧时,都奇怪我父母为什么送我来。甚至有人说,我要是像你这样,我父母不高兴死了。这更让我觉得没有必要呆在这里,我根本没有什么严重的坏行为,而且品质、修养方面受家庭影响也很优良,只不过因为贪玩、打球导致学习成绩掉下来了,有什么大问题可言,我在同学眼里可是很杰出的啊。我记得在一个网上的贴子里有人这样评价我:人长得好看,球也打得很棒,成绩更没话说。虽然这是初中的事了。总而言之,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我甚至想和校长单独谈一次,但最终还是没有,因为我知道不管每个人在外面怎么样,一旦到工作室,就都一样,必须服从,别人才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呢。就这样,我的前几天就一直在焦虑、烦恼、不安中度过。
父母在留给我的信中说:“别说你这样的孩子了,就连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来这里接受教育训练,也会受益终生。”我这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呢?难道我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吗?不懂父母怎么想的。但我知道,后面那句话其实有安慰我的成份,品学兼优的孩子,是绝对不会被送来这里的,至少我这样想,因为据我观察,工作室还没有这种情况。我嘛,顶多就是个“学”字上的问题,回去补补,学学,把成绩弄起来不就行了么,我当时这样想。
我想回去,还有一个更大原因,就是我放不下外面的事,我有我自己的规律的生活。我需要练球,上学,我想和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听我爱听的音乐,过自由的生活。让我在这里呆几个月,我的学习又会落下很多,若时间长了,课难补了,要我复读怎么办。我绝不愿意复读的。复读了,我原来的生活都要被打乱了,朋友不和我一起了,不再是我熟悉的生活方式了,我会很痛苦。我至今都在这样想,无论父母是否希望或已经打算让我复读,我都会向他们表明我不复读。我宁愿回去后花几倍的时间精力来补上,希望他们不要强迫我。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篮球,那毕竟是我学习落下的主要原因。让我几个月不摸球,无疑是对我的折磨。我在郑州时就还在想,过年几天没练球,回武汉一定要多练练。几个月之后,不仅球技垮了,校队还要不要我都不知道。我为篮球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若连篮球也丢了,我以前的付出岂不是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到头来真的一无所有?其实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严重啦。不过那种被强行剥夺了打球的权利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毕竟我是被突然间,毫无准备地,硬生生地从我的生活里拉出来的,这叫我一时间怎样接受,怎么能一下忘记外面的事,安下心来,乐观接受锻炼?我有太多放不下来,几个月的空白,可能很多事都难以补回来了。我曾一度在心里有些责怪父母,为什么这样不理解我。但我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坚持。
儿子自始至终既不语涉也没认识到行为、习惯、自觉性自控力、物质消费欲望和意识问题是“问题”,只认为学习成绩下降了才是“问题”。他的理解力只是局限于“学习教育”而非“生活教育”。
我以为,孩子的局限可以理解谅解,但今天的中国教育却也是“学习教育”而非“生活教育”,是不可理解而须彻底变革的。教育的根本是“生活教育”,是上世纪初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的,被称为“进步教育主义”,其影响遍及世界,西方世界受其影响最大,收效甚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等教育先驱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引入中国并加以变革,“翻了半个筋斗”,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论。他认为有生活就有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然而,上世纪中叶以后,此论在中国绝迹,先是“接班人”教育、又红又专教育,再是“人才”、“成功”教育,就是没有“人”的生活教育,没有合格社会公民的教育。时至今日,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教育终于沦为难以逆转的“成绩教育”、“分数教育”,这岂止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儿子希望“过自由的生活”我不反对,怕如果不早点回家,则补不上落下的课的担忧也令我欣慰,但儿子不能理解我的“担忧”。我并不特别看重成绩,曾提出只要他快乐,成绩只要一个中不溜。我服膺“生活教育”的理念,我反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初中生的过度消费,难以容忍睡懒觉迟到旷课逃课厌学弃学,难以容忍长年累月只喝高级饮料且经常喝一半扔一半的习气,难以容忍在电脑上昼夜颠倒,难以容忍自小时自己的书包每天还要家长来整理,自己的学年课程表还要家长来画表列抄,难以容忍生活中的懒惰,难以容忍运动鞋永远是一进门脚一蹬就扔在厅中央……我有太多的不能容忍。我主张抑制孩子的物欲过度而向往培育孩子的精神向度。无论谁因此用什么理由反驳我反对我,我都不会承认这是一种错误,而宁可背负各种骂名。我以为所有这些是由我的职业和身份所决定——一个作家,一位父亲。再说大一点,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时代、时尚、潮流怎么花样翻新,作家自有其“守恒定律”,也是文学会永存于世的理由。
现今流行于世的“先成人,后成才”,盖属外国的杜威、中国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的间接回声,其音也弱;在当下的时代氛围、生存环境和固有体制之中,其难免流于为一句空中楼阁般的口号的命运。
5月11日,淮安总部开展了一场关于节约用水的讨论,然后,学校让洗脸时将洗脸盆的水放得满满的8个学员,将满水的面盆端在手中长时间站立,不准洒漏,以示惩戒。徐向洋教育的第一课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他说,一个孩子见水龙头的水哗哗地流,却没看见似的走过,生活习惯和优秀意识就从这件小事着手培养。
而这种小事在成人世界却早已司空见惯。
百天日记(73)
2007512星期六晴
今天还是行军下牢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这种天气有利于我们有一种好心情。我们沿着昨天的路线行走,来到了三峡欢乐谷。进入欢乐谷后,风景更秀丽了,另有一番美妙。继续走,陡壁围合,山水相互映衬。山上绿树成片,水中波浪朵朵,这美景早已让我们忘了身的累,脚的痛,一路上欢声笑语。河下小溪中游人点点,有的在泡脚,有的抓螃蟹。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想象下水嬉戏的场景了。我们不断地经过山谷中的小桥、小村,12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午饭后每人还发了一个苹果。
下午返回时已经有些疲惫了,脚也很痛,水也没有了。
回到基地集合讲评,我班由于太松散,被练了一会儿体能,好累,腿都软了。
今天,晏紫将儿子的第7封信让玮玮在电脑上打了出来,然后发给郑州的大舅。
工作室随记(六)
3月3号晚上,我的管带为庆祝我的生日,特意为我买了蛋糕。这是我16岁生日,很不平凡,也是最难忘的。那个蛋糕被我们吃得一点都不剩,就连外壳表面的奶油都被舔得干干净净。多么夸张,可这是事实,这就是这里的生活。我第一次觉得蛋糕这么好吃。
那晚我还收到了父母的祝福,从管带那里得知,爸爸对我很失望,但并不是眼不见心不烦,把我丢在这里,他时刻都在关注我,思念我。我真不知该喜还是悲,心情非常杂乱。说实话,这个生日过得很没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