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一条绳上的蚂蚱(2)

作者:徐余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0:53

|

本章字节:8514字

合法经营,你唐和只不过是借用合法的外衣,依然干着地下钱庄那些勾当而已,陈伟斌内心暗骂道。唯一的区别,是风险降低了,这里所说的风险,不仅是法律上风险,还有成本的风险。即便是借款方不能如期偿还利息和本金,甚至于耍赖皮,玩失踪,唐和都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不过唐总,再怎么样,条件方面,也应该有个大致的区间吧。过低,接近于银行贷款利率,客户难免会流失;过高,和地下钱庄可就没多大区别了。”


“陈董,条件的高低,区间的设定,都是市金融办明文规定的,不得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五倍,特殊情况除外。”


“特殊情况?”


“这主要取决于数额的大小和周转时间的长短,当然,也要看借贷双方的意愿。市场经济,只要买卖双方你情我愿,政府不会,也不该过多地干预。”唐和淡淡地笑了笑,又说,“我听黄行长说,陈董大概需要7000万左右的资金。”


“没错,6000万到7000万之间。”


“那陈董心里的利息预期又是多少?借款期又是多久?”唐和追问道。


今年以来,银行的贷款利率大概在八厘,波动不大。五倍,也就是四分,这是最高限。来之前,陈伟斌有过盘算,两分,这是他心里的上限。两分看上去不高,但是,7000万的基数过大,也就意味着每个月需要支付一笔高额的利息,140万。一个月140万,一年就是1680万。而四分,就是3360万,接近本金的二分之一。与其多支付1680万,还不如给予唐和一笔诱人的佣金。


至于借款期,陈伟斌也做了打算,一下子拿出7000万,偿还本金,难度太大。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期付款,每个月腾出多少钱,就还多少。如此一来,剩下的基数也就相应减小,利息的数额也就少了。


陈伟斌理了理思绪,如实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佣金方面,暂时不提,一提,可就连底牌都没有了。


“陈董,两分的利息,似乎低了点吧。我这边倒没问题,毕竟,你是黄行长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不过,我就怕贷款方不接受。黄行长跟我说了你的难处之后,我这两天,一直在和熟悉的贷款方沟通。7000万的数额虽然不小,但也算是找到了几家。至于花园集团的信用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我会适当地加以操作。关键是,你们双方要在利息上达成一致。”


“唐总,这几家各自的心理价是多少?”


“最低的是三分,最高的是五分。”唐和编了个谎言,应付道。


这么大一块“肥肉”,从一开始,黄相杰和唐和就准备独吞,让龙跃贸易照单全收。之所以提出多家,只是为了把戏演得逼真些。


“三分的是哪一家?”陈伟斌下意识地问。


“龙跃贸易公司。”


“龙跃贸易?”陈伟斌疑惑地问,然后,在脑海里仔细地过滤了一番。在东州的生意场打拼了这么多年,但凡是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公司,陈伟斌都有所耳闻,唯独没听过这家龙跃贸易。毕竟,手上握有7000万闲散资金的,想必都应该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不过,也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性,这7000万,不属于龙跃贸易一家,只是多个人或者多家企业,借用了龙跃贸易的渠道,把他们手上的“鸡蛋”同时放到了一个“篮子”里面。类似的情况,在地下钱庄的圈子里极为普遍。


“没错,龙跃贸易是一家颇为低调的公司,控制着东州大部分的外贸渠道,实力自然不容小觑。同时,龙跃贸易也是我们融融网的大客户,去年一年的时间,完成贷款交易额高达两个亿。”


“两个亿!”陈伟斌更为惊讶。


看来,东州城果真是藏龙卧虎。东州的民营企业家,或者干脆说是富商,往往分两类:一类颇为高调活跃,富豪榜、慈善榜、报刊媒体,被他们垄断;另一类低调隐忍,不是不能见光,而是不想见光,一门心思地专注于企业经营。第一类人,货真价实者居多,但不乏打肿脸充胖子,滥竽充数者。这些人,是纯粹的投机分子,通过某种冠冕堂皇的行为和手段,换取名声和利益。某些做慈善的企业家,就是如此。第二类人,水货很少,企业的规模不大也不小,不被集团化和多元化所拖累。实际上,他们才是东州几千亿民间资本的真正掌控者。


“如果陈董不相信的话,我可以给出相应的交易数据记录。”


“当然相信,当然相信。”


一直保持沉默的徐仁哲,接过话茬,把枪口对准了唐和,说道:“其实,龙跃贸易有多大的实力,和我们这次的合作,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他们能够拿出7000万,又能接受我们的利息报价,就可以了。剩下来的,是花园集团和融融网之间的事情。只不过,三分的利息的确是高了些,比我们的预期高出了一分。这一分,就意味着我们每个月要多支付70万的利息,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陈董,看来徐顾问果然是财务方面的高手,对数字如此敏感。”黄相杰暗讽道,又说,“的确,这起合作,和龙跃贸易的实力关联不大;但是,和花园集团的信用和实力,却有着很大的关系。陈总,你别忘了,花园集团在农商行还有着2200万的贷款尚未偿还。要是把这2200万摆上台面,别说是7000万,恐怕贷到700万,都有困难。”


陈伟斌被将了一军,只好说:“黄行长,唐总,利息方面,我希望唐总能继续争取。只要能争取下来,这次合作,我愿意出200万的佣金。”


“陈董,我们是朋友,谈佣金,太见外了。这样,你给我两天的时间,我尽量争取,两天之后,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唐总,那就太谢谢你了。”


第二天上午,刘建明接到了唐和的电话,说是陈伟斌来找过他。细问之后,才知道,陈伟斌急需一笔巨额资金,投到滨海园区的五星级酒店上面去。这个大项目,不是属于蒋茂坤的吗,怎么突然之间,陈伟斌也卷了进去?莫非,他在这个项目上,也有股份,或者说,他想放弃裕隆连锁,把所有的赌注压在五星级酒店上?


刘建明仔细琢磨一番,觉得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按照他对陈伟斌的了解,陈伟斌绝不会轻易放弃收购裕隆连锁,因为这是花园集团展开反攻的绝佳机会。否则,他就不会为此破釜沉舟,转让手上三分之一的股份,从上海滩换来15亿的现金。唯一解释得通的就是,两个项目,陈伟斌都不想放弃。要不然,也就不会铤而走险,启用民间借贷这条路。至于蒋茂坤,从未在东江会所提及此事,想必也是有意隐瞒。这也算是情有可原,毕竟,涉及了商业机密。


除此之外,唐和的话,还隐藏着另一层意思,他为陈伟斌搭桥牵线,纯属生意往来,希望不要因此影响到彼此的私交。生意归生意,感情归感情,对此,刘建明也是深表理解,换位思考,换作是他,这么一大单生意主动送上门,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要是为了私人感情而放弃,才是错误的决策。唐和能告知此事,就已经说明在私人感情上他更倾向于刘建明,而不是陈伟斌。陈伟斌千算万算,算错了一步,绕来绕去,怎么也没想到,刘建明和唐和居然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此外,唐和也把这条消息,告诉了另一个老同学:陈伟斌潜在的合作伙伴蒋茂坤。


刘建明想罢,正巧,高群芳来办公室找他。自从上次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收购裕隆连锁的决议后,经刘建明授意,由高群芳和朱剑锋挑大梁,策划详细的计划书,规划收购之后如何解剖这条“休克鱼”的初步方案。这就叫未雨绸缪,同时,也表现出了刘建明的自信。


同时,刘建明又向朱剑锋许诺,如果收购成功,将裕隆连锁的摊子交给他来打理。


“群芳,你来得正好,我正要找你。”紧接着,刘建明毫无保留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刘董,看来这个陈伟斌的胃口还真是挺大的。”


“欲望,对于每个人而言,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运用得好,就是天使;运用得不好,可就成了魔鬼,关键在于把握度。一旦被欲望蒙蔽了眼睛,相对的,所承担的风险也就大了。按花园集团目前的实力,想要一并吞下两个项目,根本不可能。”


的确,路是人走出来的;但是,有多少能力,才能走多远路。这里面,有物质的成分,也有精神的成分。能走多久,靠的不是双脚,是志向。强者越挫越勇,弱者逢败弥伤。能看多远,靠的不是双眼,是胸怀,你装得下世界,世界才能容得下你。


这番话,是刘建明创业十余年来的座右铭。


“刘董,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陈伟斌这一步棋,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留后路!”


“没错,或者干脆说,是无奈之举。裕隆连锁卖给谁,最终尚未定夺。而五星级酒店的项目,又很快要上马。要是舍弃了酒店项目,把所有的赌注押在了裕隆连锁上,万一输给了我们,那么,转让三分之一的股份,换取15亿的现金流这步棋,就失去了意义。反之,陈伟斌就失去了反攻的时机。因此,在不得已的形势下,他只能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群芳,你可是给我上了一课。说实在的,一时间我真的没想到这一层关系。”


“刘董,我在东都置业拿着这么高的薪水,总不能成为摆设吧。”高群芳开玩笑道。


刘建明眉头紧锁,稍作思考,说道:“群芳,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来个借力用力呢!”


“借力用力!”


“没错,陈伟斌既想收购裕隆连锁,又不肯放弃酒店项目。你说,要是这条消息让裕隆系的人知道了,他们会怎么想。毕竟,单独吞下裕隆连锁,对于花园集团而言,就已经有很大的难度。”


“刘董,我明白你的意思。如此一来,我们的胜算就更大了。”高群芳心领神会地笑了笑,转而问,“刘董,蒋茂坤那边,我们是不是该……”


“没这个必要,虽说我们几个人同在一个圈子,交情也不浅,但这并代表我们同处一个利益共同体,只能说利益上略有交集。这种交集,在更大的利益面前,微不足道。蒋茂坤事先没有透露任何的风声,完全可以理解。”


高群芳的脑海里浮现出刘建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利益才是感情的排头兵。


“可是……”


“好啦群芳,这个话题到此为止。眼下,最关键的是顺利收购裕隆连锁,其他的都先放一放。计划书方面,做得怎么样了?”


“还需要三四天的时间。”


“很好,抓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