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美国让自由贸易大旗再度飘扬(4)

作者:韩青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

本章字节:3254字

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筹划这一点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德介绍说:“罗斯福在1933年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就说他将竭尽全力来恢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这个时候,很多美国人也开始呼吁各国拆除关税壁垒,实行自由贸易,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一直主张通过自由、互惠的自由贸易,来增加美国的商品输出;同时通过减免关税和逐渐消除关税,来消除各国之间战争的根源。1933年5月初,赫尔率领了一支阵容强大的美国代表团出席伦敦经济会议,他非常希望能在这次会议上与各贸易大国就互惠


贸易达成共识,为此,他还随身带了互惠贸易协定的副本。他也希望罗斯福能够敦促国会,授权总统在一定期限内有权利与这些贸易大国进行谈判,相互降低关税。但当时罗斯福考虑到来自国内的压力,没有答应,赫尔的计划最终泡汤。赫尔对这件事情感到非常气愤,差点以辞职抗争。


开创了如史诗般新政的罗斯福,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作出更多的努力呢?王晓德分析说:“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国会内孤立派的实力非常强大,罗斯福在很多问题上,也不得不对孤立派礼让三分。”


实际上,罗斯福是自由贸易的忠实追随者,主张互惠贸易,他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在赫尔和罗斯福的推动下,1934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互惠贸易法》,授权总统在三年之内与其他国家进行互惠贸易谈判。经过谈判,美国与许多国家达成了互惠贸易协定。这个互惠贸易协定的达成,对美国恢复国际关系、恢复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对罗斯福采取的摆脱经济危机的战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面对危机的不同道路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德国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工业生产直线下降,到1932年8月落到最低点,工业生产指数降低了406%,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占工人总数的13以上。


面对大萧条,在如何解决经济大危机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罗斯福政府通过新政使美国成功走出了困境;但在德国,包括日本,应对危机的方法却是纳粹的崛起,采取了军国主义方式,试图通过战争这样一种方法来解决危机。


1934年8月,希特勒在德国继任总统,并将总统和总理的职务合二为一,称为元首,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希特勒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他采取的经济措施使德国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也就是1933年到1938年就实现了。1937年底与1932年相比,德国国民收入增加了63%,这让更多的人开始拥护希特勒。


国内政权巩固之后,希特勒渴望在欧洲建立纳粹霸权。为达到目的,他在1939年入侵波兰,这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与“一战”类似,美国再次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战后初期,美国拥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额的324%,黄金储备的745%。


而在“一战”中基本没有受到战争侵袭的英国本土,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德国空军的密集轰炸,英国的重要城市几乎成为一片瓦砾。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各国也是遍地狼藉。在战争中,英军死亡约30万人,大约50%的英国商船被摧毁,英国出售了45亿英磅海外资产,丧失了许多海外市场。到战争结束时,英国的黄金、美元储备和海外资产已经接近零,并欠下巨额外债,仅欠美国的账款就高达210多亿美元。英国多年积攒起来的丰厚家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耗费殆尽。


这时候,已经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抗衡,美国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