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与自由贸易渐行渐远(1)

作者:韩青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

本章字节:3300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这句话来形容19~20世纪的英国恐怕再合适不过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国力的日渐衰落,国也和它原来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渐行渐远了。并且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风云变幻,以及各国纷纷树立贸易壁垒,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新兴国家奉行贸易保护


就在“日不落帝国”看似如日中天的时候,太阳其实已经在悄悄倾斜。


从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这一次站在最前沿的是刚刚崛起的德国。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人们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19世纪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石油的开采量和提炼技术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产了大约80万吨的石油,到1900年石油产量已猛增到2000万吨。1896年,德国工程师首次将内燃机装在飞行器上做飞行实验,试飞高度曾到达30多米,对飞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1903年12月,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同样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应用与生产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诺贝尔研制炸药成功;19世纪80年代有了改良的无烟炸药,大大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提炼出来了氨、苯等化学产品,大大地促进了城市生活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和机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从动力方面来说,蒸汽动力已经陈旧了,电成了新的动力源泉。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电气行业、电力工业等的出现;钢也取代了铁,成为更重要的材料,而机械行业在运用钢材料的基础上面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部门;除此以外,化工、石油、新的交通工具等等也发展起来,这些都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英国恰恰就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当中落伍了。


德国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行列。“德国制造”也一改往日给人的低档产品的形象,成为制作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


当时的德国政府采用的是自由贸易政策,对大多数进口商品包括钢铁、煤、农产品等,都给予免税待遇。结果,这使当时的德国市场形势变得十分严峻,英国的低价钢铁开始侵占德国市场。为了避免和英国这样的工业强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