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胡庆余堂(1)

作者:方言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6

|

本章字节:10366字

左宗棠攻克苏州后,胡雪岩施粥布药,赈济灾民,又为清军配发各种成药,因而筹建“胡庆余堂”。在胡雪岩的经营之下,几年工夫,胡庆余堂就成为南方天字第一号药店,与北方的同仁堂形成了又一个“北票南庄”的格局。


——作者题注


施粥布药,杭州赈灾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兵包围了金陵。李鸿章的淮军也趁势向南压。左宗棠明白,这太平军的失败,已是迟早的事了。于是他力促蒋益澧不要错过时机,立上几个战功,这样才好替他请职。


蒋益澧受此暗示,便率了军队,日夜不停地攻打杭州。杭州城内的太平军上援既失,支持不久,城便被清兵攻破了。


胡雪岩策马入城,受左宗棠的委托,负责善后事宜。


第一件是掩埋尸体。战事一年有余,杭州城横尸遍野,如果不妥善处理,必招致瘟疫。其实太平军杭州城失守,原因之一就是瘟疫肆虐,死了的和染病的人无以计数,失去了战斗能力。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还在上海时,漕帮的郁二就提醒过他。所以杭州刚一收复,胡雪岩便首先置办了大批散丸药,随船运到了杭州。


一进城,他便先派人把杭州城的老中医都请了来。其中一个叫刘善财的,胡雪岩对他尤为恭敬。刘中医就是以“神医”闻名的那位曾经告诉胡雪岩,行医无非是一准二狠的老中医。


胡雪岩还选了几十个精壮小伙子,由老中医监督,日夜不停地炮制成药。然后把这些成药分送城内各处,或发放,或熬成药汤,任人索取。杭州城内染了瘟疫的人数,果然渐次减少,人们的气色也渐渐好起来。


其次是设粥厂,赈济贫民。胡雪岩拿出几万两银子,从上海等地源源不断地把粮食购来,在城内各要道口设了大小二十几个粥厂。一时贫民皆知有一个叫胡雪岩的老板,广行义举,便有人称他为“胡大善人”。不久,这个名号便传了出去。


此时却出了问题。有人传言,胡雪岩强留民女,以供己享。


原来,杭州收复后,有好多在战乱中与父母失散的孩子无处安置。胡雪岩把他们集中到一起,派专人监管。伺时贴出告示,希望孩子的父母亲戚前来认领。


骨肉能够团聚,这自然是件好事。可是偏偏就有人打坏主意,想法把孩子冒领了,送出城卖掉。


有一个小孩儿机灵,趁冒领的人不备,偷偷又溜回了收容院。胡雪岩闻听有这种事发生,便嘱咐一定要小心核对,以免苦了孩子。


刚好有一个淮南人,在杭州城做小生意,膝下没有儿女,便想领养一个,以享天伦之乐。


他若是讲明了领养,也还罢了。偏他脑子多了一窍,担心收容院里的人不许收养,于是就在院门口勾留几日,看中了一个模样齐整的小女孩,继而用小东西哄小女孩,让她答应认己为舅父,隔日把她领回去。


也合该这人运气不好,领养那天,两相对质,回答得都天衣无缝。正要走时,刚好胡雪岩有事路过。


胡雪岩听到,一个是皖南口音,一个是苏中口音,便起了疑心,仔细盘问,一问自然漏了馅。那人也怪,觉得自己跟做了贼似的,扭头便要跑。


胡雪岩哪里能容他跑掉,只当他又是存心拐卖人口的贩子,便让官府抓了他去,一顿毒打。


这人无端吃了哑巴亏,把胡雪岩恨得牙痒痒的。回头就散布谣言说,胡雪岩荒淫无度,连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也不放过,要留作己用。


这谣言很快传开,原因就在于胡雪岩委实是个荒淫无度之人。自从他钱庄生意做红以来,一口气娶了七个姨太太。这事全城的人,无人不晓。


谣传有了一半是真,由不得别人不相信另一半。便有士绅上书左宗棠,希望他撤换了胡雪岩,以免坏了杭州的民风。


左宗棠战事正紧,哪有闲工夫管这等闲事。况且有了胡雪岩,省去了采备军械、粮食,安抚光复地区的心思。要是撤了胡雪岩,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能干之人?


酝酿“胡庆余堂”


胡雪岩也并没把谣传放在心上。他现在的心思,全在考虑如何筹办一个药店。


杭州受瘟疫之苦不浅,多亏了胡雪岩早有准备,才使得瘟疫没能进一步蔓延。


由杭州之事想到了各处战场。左宗棠曾在军营中向胡雪岩诉苦,说瘟疫一来,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整个人马就跟丢了魂儿似的。


而且战场必多有死伤。由于战事吃紧,受了伤不能及时医治,一拖下去,免不了发炎化脓,小毛病变成了大毛病。


要是有了既简便又有效的药,兵士岂不就少受痛苦?


胡雪岩找到了刘中医,刘中医答应试一试。不过,刘中医说:“要是平时民用,还可慢慢炮制。要是供应军营,人数少了,恐怕赶制不及。”


胡雪岩征询他道:“多少人才算够呢?”


刘中医闭目想了半天,道:“要供应二十万一支的人马,起码得四十人。”


四十人,四十人可就相当于一个钱庄的人手了。而且这帮人是不可能赚钱了。赔钱归赔钱,这事意义重大,不能不搞。于是胡雪岩道:“刘先生,要有这么多人,我看干脆开个药店算了。这样既可供应行军,又可造福乡里。”


刘中医道:“这样倒也妥帖。”


胡雪岩乘机道:“我想请求刘先生出来主持。”


刘中医说容他考虑两天。两天后,刘中医来告诉胡雪岩说:“我主持可以,但是得按我的原则去办。”


刘中医的原则,胡雪岩知道。刘中医一向瞧不起医术不错,医德不行的医生。嫌他们用药不狠,不顾病人死活。


胡雪岩对这种医生也瞧不起。所以他很爽快地答道:“好,刘先生,一切都按你的原则去办。”


药店起名“胡庆余堂”。药店尚未建成之时,胡雪岩已督促店内伙计,在刘中医的指导下,配制出了“红灵丹”、“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送呈曾国藩、左宗棠军中,作为行军间防暑药剂。


刘中医因为胡雪岩十分敬重自己的医术和医品,故而十分快意。他邀请了远近好友,齐集杭州城。各位中医也都视刘中医为楷模,现在听说有了报效朝廷、广济众生的机会,个个都鼓足了劲儿,拿出自己祖传秘方,精心研制。


不久左宗棠来信,说所送成药,效果奇佳,军中将士,有此药在身,个个没了后顾之忧。最让胡雪岩得意的是,左宗棠在信中提到,曾相也来信盛赞此义举,希望胡雪岩多多赶制,送往军中。


胡雪岩受此鼓励,愈发觉得老中医重要。他对刘中医说:“刘先生,我有一个想法,专门拿出十万银子,广征天下古方。”


刘中医道:“雪岩兄一番古道热肠,我定拼了这把骨头,尽力配制出好药。”


“赠药”打开洋人市场


这时节,有洋人来到杭州,指定要见胡雪岩。胡雪岩忙迎了出来,一看,原来是驻扎在宁波的“常捷军”中法籍军官让内。


攻打杭州城,“常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与胡雪岩初次见面后,经过胡雪岩的解释,终于明白了洋人之真相,尤其是胡雪岩所说的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提法,让左宗棠感到耳目一新。


所以蒋益澧进军杭州之时,左宗棠把胡雪岩叫了来。


“雪岩兄,我想让你去代募一支洋枪队,帮助蒋益澧攻打杭州。”


胡雪岩没料到左宗棠转变如此之快。“需要多少人?”


“合用就可以了。”左宗棠道,“人数多少由你定,最好让他们多带些开花炮。”


胡雪岩明白左宗棠的意思,杭州城城高墙坚,如果硬冲,枉耗人力。


不过这时候去招募洋枪队,也确实不是时候。因为在上海,太平军与洋枪队屡次交手,逐渐熟悉了他们的作战特点,便趁了一次大雨天,突然发起进攻。洋枪队匆忙出击,火药尽皆被大雨浇湿,只好拔刀拼杀,却哪里是太平军的对手,不足一个时辰,死伤了十多个士兵不说,领队也被太平军一刀砍成两段。


这一惨败,让洋枪队第一次对太平军感到害怕。胡雪岩如实相告:“上海这面,恐怕一时募不到人了。”


“那有别的办法吗?”左宗棠问。


胡雪岩略一沉思:“我看只好到宁波去。”


宁波是个天然良港,宁波人自古善商事。道光年间西洋船北上时,便强行在宁波设了租界,以至各国商旅杂居。太平军一度打到宁波,宁波的中国商人很快就撤到了外国租界。外国人为了自己租界的安全,便纷纷派驻了本国武装。


胡雪岩因为有钱庄在宁波,和那里的洋人素有往来。现在奉了左宗棠之命,到了宁波,找到了法国人让内。


只要中国人出钱,洋人是没有不答应的。况且胡雪岩向他们保证,杭州城的太平军早已成惊弓之鸟,只需借重他们的洋枪洋炮一吓,自然土崩瓦解。


于是组建了一支约有二百人的洋枪队,各国人都有,由法国人让内带领,号称“常捷军”,开到了杭州城下。


老天保佑,这支洋枪队果然没有伤亡,只是多耗了几十箱弹药,便把杭州城给拿下了。让内欢天喜地,开回了宁波,在胡雪岩的钱号里支取了全部佣金。


天有不测风云,宁波城流行起瘟疫。让内也一连几日,高烧不止。


因为胡雪岩有嘱在先,让内为光复杭州立了功,只要他在中国一日,在宁波的钱庄就要尽可能帮助他。宁波钱庄的档手,听说让内感染了瘟疫,就带了“诸葛行军散”等丸散药去看他。


让内服药一日,居然能下床走动。到了第二日中午,让内坐不住了,精神头十足地跑到阜康钱号,问档手送他的是什么神药。档手如实相告,说是胡雪岩请了老中医,用了祖传秘方,炮制出来的中国成药。让内一定要档手再给他一些,好拿回去送给其他同胞。档手答应了,让内欢天喜地把店里所存的药全部掳去。


那洋人,凡是服了药的,个个精神,于是就派了让内到杭州来,向胡雪岩多多索要一些。


外国人也看中了此药,胡雪岩这一得意非同小可,就结结实实地送了两大箱。让内一定要留下钱,胡雪岩说这是送你的,不要钱。


让内不解,追问胡雪岩:“你不要钱岂不是要赔本?”


胡雪岩笑了笑,没有回答。其实他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他要利用这外国人替他做个活广告,让将来的“胡庆余堂”的药物不仅国人知道,而且外国人也知道。这样的话,生意才能做大做远。


果然,让内回去一宣传,加上用药的人互相转告,“胡庆余堂”还没建起来,“胡庆余堂”的药却已经名扬四海。胡雪岩刚到上海,便有洋人找了来,说在宁波服过“胡庆余堂”的药,药效奇佳,现在他要随船回国,希望胡雪岩先卖给他一部分成药。他还留下订金,说下次来时,还要采购。


善用广告,打造品牌


胡雪岩见到古应春,便向他讲了这些事。古应春夸赞胡雪岩这一招不错,还向他介绍说:“我听那洋人讲,他们卖货,除了靠信誉外,还经常把货物的规格、花色、品质等印在固定散发的报纸上。那留心想买的人见了报纸,就会找上门去。”


胡雪岩道:“这和咱们的商家在门前挂着招牌是一个道理。”


古应春道:“道理一样,效果可大不同。为什么呢?因为报纸经常有,而且随人走,这样一来,就是很偏远的地方,人们也都知道了。”


胡雪岩接嘴道:“这一点确实不一样。要是咱们这里也有这东西就好了。”


古应春道:“你还真别说,最近上海就开了这么一家大报馆。除了在上海报道消息外,还在京城、武汉、广州等地都派有人,一面搜集那里的消息,一面代为发售报纸。”


胡雪岩听他这么一说,就来了主意:“我可不可以在他上边加消息?”


古应春道:“我有一个朋友在报馆,我可以打听一下。”


回话说,非常欢迎在上边发消息,不过必须隔一段时间一次,以免冲散了版面。


胡雪岩于是就让人拟了草稿,把药的品种、功效、监制人都写了上去,送到报馆,第三日报纸就出来了。胡雪岩甚是高兴,就特意多买了两份,回去后送给刘中医看。


刘中医看后也连连叫好。不过他对胡雪岩说:“这样一来,恐怕还得加人。”


旁边有中医说:“不光得加人,药材供应也得考虑了。”


胡雪岩道:“不是说有药农固定给店里送吗?”


那中医道:“送是送,可是今年老天不作美,有几户药农觉得种草药歉收,就改种别的了。”


胡雪岩将心比心,觉得药农也有自己的苦衷,便说道:“他们是不是怕生活没了保证?”


那中医道:“胡老爷明察。”


胡雪岩道:“这也不难,回头你告诉他们,要是遇到灾荒,或者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到阜康钱庄来预支,来年药材交过来时,再统总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