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刚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4
|本章字节:6278字
九头鸟的九套方案
北川县城已成一片绝望的废墟,《体育画报》中文版记者李志刚往里摸索。废墟道上人越来越少,他没有在意,继续往深处潜行。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喜欢做沉默而犀利的鹰眼,扒出令人兴奋的幽微真相。旁边突然有几位武警战士往回头处掠过,他稍觉意外,再转眼间人影全不见了。他终于觉得有点恐惧,但职业天性驱使他继续前行。前方不远处就是北川堰塞湖堤坝,蓦然回首,除了道旁残存的死尸,人迹灭绝。片刻间,李志刚掉头夺命狂奔,他的恐惧也通过时断时继的电波直播给我。因为我正给他打电话,告诉他网上疯传北川堰塞湖决堤,问他现在是否安全。我人生迄今为止最焦虑的时刻,就是我得知他是北川城里最后一个往外逃的人时,因为我难以想象如果有万一,我将如何向李志刚的亲人交代。众所周知,作为体育媒体,没有义务亲临社会灾难现场。
体育记者李志刚回到绵阳后,寡然不语,失魂落魄,把自己关进宾馆房间的洗手间内,来来回回搓了一天衣服。
那时候,易建联被形容为中国不世出的天才篮球少年,是继姚明之后第二位众星捧月的篮球国宝,人们习惯昵称他为“阿联”。但慢慢出现他隐瞒年龄的传闻。如你所知,几乎没有人愿意正视,关键的是,确证难乎其难。于是,这个涉及诚信的大事被人熟视无睹。李志刚决定去试一试。
他准备了八套方案。去易建联老家广东鹤山市,找易建联的父亲的同学、邻居和亲戚,被打发回来。再去跟易建联有关系的鹤山市体校,跟负责人纠缠一下午未果。再去易建联居住过的深圳某小区查档案,被居委会拒绝。再分别去易建联父母单位深圳电信局和深圳邮政局,吃闭门羹。再去易建联居住小区管辖派出所,派出所也不配合。
他最后拿出第九套方案。找到易建联读初中的深圳某中学,说要报道易建联成长史,当然包含中学教导有方。相关人员兴致勃勃地拿出易建联学籍档案,档案上的“生于1984年10月”赫然在目。此后此事在中美两国媒体引起轰动。
天上九头鸟,李志刚是湖北人。要做一个好记者,有三条秘诀,那就是独立、执著,加上必要的狡诈。
张朝阳不一定很难采访,但难的是你要采访他时,他不一定有时间接受采访。而一个前一天还没写过一篇财经报道的菜鸟财经记者,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作出一篇规定的有特色封面专访,可能就更不容易了。李志刚又决定试一试。
怎么着都是拒绝,眼看过几天就要截稿了,张朝阳起程去了雪宝顶雪山。菜鸟财经媒体人于是自问:那里有铁丝网吗?张身边有武警吗?就是个雪山嘛。没有那么多啰唆,就自个儿先坐飞机再坐汽车颠簸而去。到后来他发现自己很傻,雪山不是谁想上就能上,营区还真有铁丝网。像诸多故事里的场面,大人物身边人上蹿下跳气急败坏不让进。李志刚心生一计,套上2005年和张朝阳一起到西藏登山时的冲锋衣。大人物随后飘来感叹道:看到你这件旧衣裳,我就想起从前跟明星赔笑脸的苦日子。你既然来了,那就一起上吧。
此前,张朝阳的形象是个越来越拙劣的作秀者;此后,我们看到一花一世界,他雪山顶上的沧桑。菜鸟财经记者李志刚连着四天只能吃干粮喝雪融化的水。电话不通,他妻子找我要人。下得山来,妻子和他抱头痛哭。我跟他开玩笑,别人做调查记者太危险也就罢了,你做个体育记者、人物记者,也经常被弄得警察抓、老天赶、生离死别的,倒是奇观。
潘石屹并不好写。关于他的报道太多,他旗下地产建筑的质量问题也颇受争议。人们都知道他穷孩子出身的故事。很笨的聪明人李志刚决定试一试。这回,他在采访过程中瞄上了潘先生的老父亲。两人一场象棋鏖战后,朴实得如老农的寂寞老父,决定拉开话匣子,陪这位看上去特别像农民的后生好好聊一聊。李志刚决定推倒从前的采访和拍摄,围绕着一对父子间的相互影响来做。这简直是折腾soho公司职员。他还希望早上五点钟就把七十多岁的潘老爷子拉出来跟潘石屹一起亮相,简直是无法无天。但李志刚相信,自己的诚意,和冥冥中父子间的宿命,能驱使他和潘氏父子走在一起。
潘石屹家族同样是大时代里一个惊心动魄的充满屈辱的故事。但好在他们父子从来没有放弃过。关于潘石屹有多方面的争议,但那一天,李志刚讲述了一对父子间的故事,照片拍摄借鉴比尔·盖茨父子。一个背景在古老的北京前门,一个背景在巴黎香榭丽舍;一个父亲脸上写着艰难时代刻下的印痕,一个父亲脸上满是自由世界中产阶级老人的尊严。对潘石屹来说,这篇文章还让他念想与世长辞的母亲,他决定陪着父亲回乡看看。
在写作上,李志刚几乎每篇文章都在提升。从最初的拙朴无华,到逐渐主动谋篇布局,到努力追求非虚构写作的灵魂。但无论怎样,署名“李志刚”三个字的文章总有两块标签,一个是搔到骨子里去的你很难发现的人生内幕,一个是良善子弟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李志刚在北京和成都各有房产一套,财经界诱惑很多,他只爱写作,虽难大富,但也不会受穷。徐徐独行,怡然自得。这些年我们朝夕相处,分离让我不舍,而他独立、执著而狡诈的形象,更会让我一直记住。
魏寒枫
曾任《体育画报》中文版主编、《东方企业家》主编、《彭博商业周刊》常务副主编
还原真实的人生
记者李志刚还是很敬业的,采访我之前他认真做了许多功课,找到许多我不同生活阶段的同事、战友、朋友了解第一手资料,把握最真实的人和事,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被采访者的形象。
一个记者对人物的采访最重要的,不是按自己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去塑造一个社会形象,既不能故意地用局部的事件堆砌扭曲了一个人的面目,更不能为了创造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锦上添花。用文字凭想象而描绘的假象总是会被事实推翻,虽然媒体有其发行量的影响力,但这个社会中真相传播的力量会远远大于媒体的发行量。尤其是今天已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支撑下的微博时代,民众已不再仅仅依赖于媒体的传播了。
因此,反映真实才是媒体的本质,不管这个被采访的对象有多少对与错,不管社会舆论曾经对这个被采访对象有过什么样的评论,真实的还原才是采访的目的。否则采访又有什么必要呢?恰恰是通过采访印证了真实,才会对社会已有的评论产生正和误的纠正作用,才能正确反映采访者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
信息的不对称常常让许多被采访者都只以一个局部面向社会,因为每个不同的媒体或采访者大多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那个方面的问题。他们习惯于集中精力写好某个单一方面的专题,习惯于专门挑拣采访中能引发社会争论的片段。于是大多数社会民众就只能从一个侧面了解一部分,正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这样就必然形成了媒体为吸引眼球而创造出来的“新闻”,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偏见。
全面地反映被采访者的情况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时代收集大量的信息,再将其浓缩在短短的采访时间里,表现在有限的版面中,这恰恰考验了采访者的智慧。
并不是非要用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动态,也许许多人一生中也没有遇到一件可以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大事,现实生活中恰恰是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那些在一般人眼中看来算不上事的事最终反映了人们真实的内心世界。而采访者的眼光正在于是否能发现和抓住这些细节,并找到能真实展现被采访者心灵深处的精华。
这本书中的采访也许正是想用一些并不被人注意的细节,真实地向社会还原一个被采访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的变化,告诉大家,只要不断地努力,都可以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有用的人。
任志强
华远地产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