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四位才子,共舞心灵绿地

作者:陈忠实

|

类型:文艺·名著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1

|

本章字节:6146字

王锋拿来即将付梓的《坐卧终南》的样本,乍一看这个书名,脑子里当即映现出王维的影像来。王维隐居终南山中,吟诗作画,和终南山水已经融为一体,无论诗,无论画,都是进入生命体验的独得的艺术景观,也是自古至今独立不群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本集诗、文、书法、国画和治印艺术为一体的集子中的作家、诗人、书画家,正当青年和壮年的黄金年龄区段,都处于艺术创造的最活跃状态,无论他们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有怎样不同的意趣,精神境界却趋向一致,便是或坐或卧于终南山水之中。在物欲催促而形成的浮躁到癫狂的种种世相的当今,这四位诗人画家却要坐卧终南,我便直接感知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自然也就发生敬重的肃然。尽管他们没有像王维独居于终南山中的某个草舍,而能有坐卧终南的向往,便见出一种清纯洁净的心境,一片心灵绿地,已经难能而可贵了。我说肃然起敬的话,不是虚奉,而是真实感知。


在《坐卧终南》的四位入选者中,我最熟悉的一位是诗人兼书法家王锋。他的古体诗词创作,早已形成气候,文学圈内及至泛文化领域都已产生不俗的影响。他的古体诗词,即兴而成诵,所谓触景生情便吟诵成绝句或律诗,得意时常常会发到我的手机上,品读之后便对他说出我的感受。且不赘述我的评价,更有高人王蒙先生对他诗作的高档定位。我颇感慨,能入得王蒙的视野已很难得,而能获得王蒙的品评和赞赏,足见王锋诗词的品位了;王蒙和王锋多有即兴唱酬佳作,又见得年龄相差几近一倍的老王和小王的忘年之交,是以诗***融而忘却了年龄差别的,这是最可珍贵的情谊。


我认识王锋很早,引起我关注的是他很富个性也独具见解的一些涉及陕西和全国的文学创作的话题,尤其是前几年在《华商报》主持过“一周文坛演义会馆”,持续一百期,蔚为一时之盛。他的并不太大的眼睛,却纵横当代中国文坛,几乎一览无余;又有一杆幽默而犀利的文笔,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示得淋漓尽致。我曾经是他“文坛演义”的热心读者,不单获得许多文学信息,更想过一把他的极富智慧的文字瘾。我曾建议他把出过百期的“文坛演义”的奇文出一本书,不然就太可惜了。我也曾经多有惊诧,平时缺言少语的王锋,动笔成文便见出别一番风流。我曾赠他一首诗《王锋印象》:“在河之洲一少年,不逑淑女迷诗篇。踏遍北原南岭地,阅尽春花秋霜天。唇里纳言蕴默雷,笔底演义起狼烟。思逐风云年华好,独立独秀独扬帆。”这是我印象里的这位才气横溢的诗人王锋,在堪称独秀古体诗坛一枝奇葩的王锋面前,尽管有班门弄斧的忐忑,也顾不得了……平时几乎没有见过王锋的书法作品,这次看到,又是惊诧,从来不见张扬的书法,既见得功夫,又见出个性,亦有飘逸不羁的帅气率性在。


范伟自取一个范樵父的笔名,初看有古香古色的气韵,再看便感知到精神追求的取向和人生境界的自我定位。樵父大约是樵夫中年龄稍大的长者,无论樵夫或樵父,都是深山老林中以打柴为生的人,在范樵父来说肯定是在终南山里挥斧挑柴自得其乐的;既定位为樵父,便让我想到一种天然到本性的淡泊自守,看花开花落云聚云散。当王锋偕范樵父和我握手时,看着这位总是满脸笑容略显单薄的年轻人,我就想感知樵夫的独特气质,似乎不太明显,手掌上也没有樵夫的硬茧,而当打开画册领略他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我才意识到我的偏差,这个范樵父手中挥舞的不是樵夫的斧头,而是一杆重过斧头却挥洒自如的毛笔,创造出一派苍劲的书法艺术景观。看来他是渗透了散翁的萧散风骨,又感知于这个时代的雄博气象,我这个书法外行,不敢乱作评说,相信书界大家的评价,也只有欣赏的欣幸了。


集子中收录的范樵父的散文随笔,多属他的感性生活随记,给我突出的感受,便是信手拈来,不事雕琢,看似没有着意用力,却尽现真实而又自如的生活情态和人的心理情态;清朗散淡的文脉气韵,呈现着樵夫面对青山流水的平和与达观。这是范樵父独有的散文意境,大约得益于樵夫的那种情怀。


看王松的山水画,我的直观感受是一种亲近和亲和,甚至产生一种进入且散漫其中的欲念。这应该是作为画家王松作品的受众的我少有的感受。作为一个画界之外的普通受众,往常里难得深究各路画家的师承渊源和个人独辟蹊径所抵达的艺术新境,更多关注的是的直接感受,有喜欢的,有不大喜欢的,有令人震惊的,也有令人轻松开怀的,等等。然而,让我发生亲近亲和以想散漫其中领受那种雾山清流的欲念,却是王松笔下的山水。形成这种情感,也许与我印象里的终南山、商山、丹江、金丝峡等有关,我几次进过秦岭,也有幸领略金丝峡谷的原生态景观,还有不无惊险的丹江漂流,当我在王松的画作里重温那些天然景象时,却是一种升华和幻化的感觉,只有达到一种美的艺境,才可能对受众发生如此的感受。再,画秦岭画商山画黄土高原画丹江的人不少,画作也各呈其艺术景象,而王松的画作能让受众的我发生进入的欲念,至关重要的一点,我猜想在于他是秦岭山中的子民,生于斯,长于斯,幼小的心灵在无意识的情状里接受着青山绿水的滋润(且不说陶冶),那种独有的情感、独有的体验,是区别于外来的写生者的,自然是得天独厚的;在他成为画家展示家门周边的山水时,那种独有的情感和体验,便洇入笔下的墨痕和色彩之中了,这是非技法所能实现的艺术潜质,才会让如我一类受众发生一种想进入其中的亲近亲和的感受。读王松的创作自述和程征先生的评说文章,都是专业化的独立见解,颇多启示,作为画外人的我,更不敢妄言了,只能说欣赏感受。


魏杰和我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他在墙北的赫赫有名的西安美术学院,我借居墙南的一隅窝居,却没有互相穿墙走动的事。古人说隔行如隔山,此话早已不灵,在传媒几乎铺天盖地无处不染的当今,即使低调如魏杰先生者,在我早已闻得大名,他的治印艺术已在全国闻名,于治印世界更是成就沛然。然而就我的印象,治印在种种艺术门类中,确属冷门。人说写作是寂寞的事,但稍有成就,便声名鹊起;再有杰作出手,声名会传播于市民阶层。治印相对来说就难得相比了,普通民众对治印艺术的兴趣,远不及对一部一篇好的普遍。我的感动正在于此。我很难体会的是,一个人捏着几把细小的刻刀,守着大不过手掌小到小拇指指尖的各色治印的石头,奇思异想,刻制出一方又一方汉字的独特风景,这需要怎样的专注精神?这种刀下的艺术景观,很难在公众媒体上展示,他的艺术匠心也很难与民众实现共赏的交流,这需要怎样强大的心理坚守?魏杰已年届五十,依旧在各色石头上实现着创造着自己的艺术景观,在如我这样的业外人想来,似乎难以理解,却也能理解,便是个人兴趣,这是与生俱有的个体兴趣,如同作家对文字发生敏感引发写作兴趣,如同画家对色彩发生敏感引发绘画兴趣,魏杰对石头上的文字发生敏感而引发动手动刀的兴趣,便是自然的事。这样,当他掂起一块石料再动刻刀的时候,便是一种创造的强烈意趣,以及创造理想实现之后的无以表述的幸福感。不仅没有外行人推想的冷寂,而是被一次又一次在各色大小石料上的艺术创造的成功所陶醉,乐在其中是自自然然的事。但愿且相信,魏杰对印石的天然兴趣持久不减,在东方独有的治印艺术里开创出新的艺术景观。


四位都算得才气横溢的艺术家,虽然追求的艺术门类不同,精神操守和人格修养的境界却趋同一致,便是坐卧终南。有这样的精神和人格,可以相信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不断攀升和开拓新的艺术境界,把自己的艺术天才发挥到极致,面对终南的坐姿或卧姿,当属最坚实最可靠的人生姿态。


2012年5月12日二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