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经历的福州南京两大军区合并

作者:张卡夫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0:55

|

本章字节:5260字

1985年8月15日,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作为福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正连职秘书,与福州军区司、政、后机关300余人一道,在炎炎烈日烤晒下,从福州在坞车站乘坐专列北上,踏上福州、南京两大军区合并之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重点转到发展生产力上来,各条战线百废待兴。而军队领导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超编、臃肿,急需精简整编。将当时的10大军区合并为7大军区,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新的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其实,早在1984年,关于大军区合并的消息就传的沸沸扬扬。说福州、南京两大军区合并是肯定的,有可能福州合并到南京,也有可能是南京合并到福州。记得我在85年初乘火车到北京总后送后勤实力(绝密报表),路过南京站时,前来看望的南京军区后勤部的同志就打趣说,你们什么时候来啊?而到了1985年6月份,当两大军区合并的命令正式下达,并且明确是福州军区合并到南京军区,一大批机关干部要到南京工作时,许多人还真有点措手不及。


从后勤部机关看,当时干部主要存在三种思想:一是很愿意到南京军区工作。这些干部的籍贯大多为江浙一带或长江以北地区,到南京工作离老家更近了。二是福州、南京都可以。这部分干部大都年纪轻,没有结婚,没有家庭负担,属于走南闯北无所谓型。三是不想到南京军区工作。大部分为福建籍干部或是在福州生活基础深厚的干部。


我的父母亲都在福建工作、生活,我也是在福建长大的,熟人、朋友极多。虽然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对南京的印象也不错,但真的要远离父母到南京工作,还真是不太愿意。我一面向司令部领导汇报自己的思想,一面积极联系可以要我的福州军事单位。武警福建省总队那时刚刚组建,总队后勤部的领导知道我的情况后,当即表态说他们正需要搞文字的干部,希望尽快办理调动手续,并迫不及待地拿走了我的档案。可是没想到我已被确定在赴南京军区工作的人员大名单内。为确保合并工作的实施,后勤部领导在会议上严肃宣布,凡是在赴南京工作名单上的人员,除家庭发生非常特殊困难情况的,一律不再变动。我的调武警工作之梦也就随之破灭了。


启程赴宁的日期一天天临近。8月13日,福州军区党委在军区第一招待所(梅峰宾馆)隆重召开欢送赴南京军区机关工作人员大会。会场上笼罩着肃穆、悲伤和依依不舍的气氛。军区副政委颜红作了深情的讲话。我记得大意是:福州军区从1959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26个春秋。你们都是福州军区的精英,希望你们到南京军区后,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福州军区好的传统和作风在你们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说到动情处,这位老红军声音有些哽咽。


1985年8月15日,赴南京军区司、政、后机关工作的300多名干部在烈日炎炎下从福州杜坞车站上车,开始了永生难忘的旅程。整列车全是硬卧车厢,但是没有空调,热得不少同志干脆穿起了短裤。不少人没有去过南京军区后勤机关,充满了好奇。围着原南京军区后勤司令部办公室主任谢晖不停地问这问那。如后勤机关的地理位置,上街购物和小孩上学方便不方便,宿舍离办公区远吗?等等。谢晖主任笑着说,要说上街方便的问题,这么说吧,你开了灶火,放了油,忽然发现家里盐用完了,这时你赶快下楼上街去买还来得及。他的幽默之语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1985年8月16日下午,福州军区司政后机关赴南京军区工作的300多名干部乘坐的专列抵达南京车站。南京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站台上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管乐队高奏迎宾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代表南京军区机关热烈欢迎来自福州军区机关的干部,与每位同志亲切握手。


到南京后的第一顿饭是在军区后勤部青岛路招待所吃的。饭菜非常丰盛。我喝了不少酒,接近醉的边缘。后勤部机关一下来了那么多干部,住房就显得紧张,100多名干部按照团以上干部一人一间,营以下干部二人一间的标准分散安排在中山东路128号、华侨路、逸仙桥、忠林坊几个宿舍区居住。军械部的十几位干部集体住在一栋大别墅里,据说是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曾经住过的,别墅内大大小小有几十扇门,晚上起来方便,想起过去别墅里可能发生的事情,真有些心惊肉跳。


原福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赴南京工作的连我共有4个同志,加上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的同志,办公室的人员按照新编制就超编了,可能是领导觉得我有从事过政治工作的经历,于是将我安排到司令部直属政治处工作。处长叫何余养,原陆军83医院政委。他特喜欢写新闻报道,听说我干过新闻干事,看得出来他对这个新来的干事十分满意。在直政处工作的六年时间,我和何余养处长合作写了不少新闻报道稿件。他的名字老是容易被人叫成“养余”,与“养鱼”谐音,因而常常产生喜剧效果。在直政处工作两个多月后,司令部新成立研究室,有关领导想调整我到研究室工作,征求我的意见,我谢绝了,我觉得我挺适合在直政处工作。也许我就是干政工的料。


工作之余,我喜欢骑上自行车到处走走看看。那一个个底蕴深厚的路名、地名——“鸡鸣寺”、“艳江门”、“杨公井”、“莫愁湖”、“朝天宫”、“明孝陵”,彰显六朝古都的文化魅力,从福州来的干部普遍感到南京这个城市与福州相比,除了夏季炎热,(现在看福州比南京更像“火炉”城市)无论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还是在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品位等方面都胜过一筹。到南京工作几天后,军区机关组织部分福州来的干部观看匈牙利军队歌舞团的演出。认为南京好于福州的同志更有词了:你看,这么精彩的演出!这种事在福州连想都不敢想!“既来之,则安之”,不少干部开始忙老婆孩子随迁,准备在南京安营扎寨了。


从原福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赴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工作的人员是:梁勇(副参谋长)、俞瑞芳、萧太迅、向德炎、张卡夫(办公室);邹家和、郝苏平(战勤处);孙元节、王标兴、李小路、张书红(训练科技处);汪建生、杜晓光(通信处);钟旋芳(军务处);张继善(机要处)。到南京后,因编制受限,一些同志由副处长改任参谋,他们愉快服从,正确对待。除张书红1989年以营职转业外,其余晋升大校8人,上校5人,现均已转业或退役。


以上人员为福州、南京两大军区顺利合并和新的南京军区后勤司令部工作开展做出了贡献,军史应记下他们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