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药王国里的探索者(2)

作者:张卡夫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0:55

|

本章字节:7546字

就这样,在研究生宿舍那张狭小的单人床上,范尚坦连续7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他身体消瘦了,眼圈变得又黑又凹,从不吸烟的他也吸起了烟,而且保持一天一包的水平。第8天上午,李承祜教授那苍老的身影出现在研究生宿舍里,他对范尚坦说:“你大胆干,我们会全力支持你的。”顿时,一股暖流涌遍范尚坦全身。他不再犹豫,做出了一生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在人生道路上,有人选择平坦,有人选择险峻;有人选择安逸,有人选择拼搏;有人选择壮勇,有人选择懦弱。选择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不可回避的,所以,选择是一种考验。同时,选择又是一个转折,升华或者降落。人生的选择太重要了,因为他毕竟不象走进西餐厅,选择可可还是咖啡那般轻松浪漫,那般随心所欲。


范尚坦属于这样一种人:一旦下定决心,就玩命地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把成功的果实献给了辛勤培育的带教导师,献给了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


1987年6月,凝聚着范尚坦心血的论文《风藤形态描述的修订》在二军大学报重要位置发表。该论文证明《中国植物志》中关于风藤形态特征的图文表述是错误的,提出了正确的风藤形态特征描述。同时指出,国内风藤鉴别之所以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受在《中国植物志》风藤形态特征描述的影响。


1988年12月,范尚坦在数次野外采集标本的基础上,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检测仪器,对模式产地的山蒟和叶面上有腺鳞的山蒟进行形态特征、显微镜特征和化学成分等一系列比较,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药学界最高权威杂志——药学学报上。范尚坦提出,在福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山蒟的胡椒属植物与模式产地的山蒟区别很大,实际上是“腺鳞蒟”,可以把它作为新变种从山蒟中分出。


由上海市5位军内外著名教授组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这样评价范尚坦的研究工作:作者对福建省海风藤的来源作了本草考证,阐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地区造成海风藤品种混乱的原因,澄清了前人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修订了风藤形态描述,发现了胡椒属植物新变种腺鳞蒟。这一发现纠正了历史上一直认为是山蒟的错误观点,论文达到较高水平。


翻开世界植物学研究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在中国首次发现的植物多数为外国人所为。如今,范尚坦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具有腺鳞的胡椒属植物,因此,当之无愧地在植物新变种腺鳞蒟后面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写上中国人的名字——plperhancelmaxlmvarsquamlgnduferumsfan


深山采药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楚·屈原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之一。


古人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山是慷慨的。你走进它的怀抱,洒下远足的汗水,付出艰辛的劳作,你总会得到报偿。当然,你若疯狂掠夺,滥施淫威,你也将受到报复。


据考察,在我国,80%的中草药材都生长在山上。因为有了山,中药的天地才如此广袤;中药研究者的事业之光才如此灿烂!


范尚坦的家乡福建福安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从小他就对山有一种特殊的眷念之情。如今,山更是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


近年来,由于采集中草药的关系,范尚坦到过许多山。其中能叫上名字的有二十几座。足迹踏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海南、广西数省区,合计行走路程二千多公里。他与同事开玩笑说,要是敌人入侵,我上山打游击准是个合格的游击队员。


山给予范尚坦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孤独、惊险的回忆。


海南省吊罗山。范尚坦沿着林中小路疾步走着。忽然,前方七、八米远的地方,立起一个黑黑细细长长的东西,“呼呼”向外吐着舌头。“眼镜蛇!”范尚坦本能地向后退了两步,手握竹竿警觉地站立,与眼镜蛇对峙着。他知道,人不去伤害毒蛇,它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那眼镜蛇终于低下脑袋,钻入草丛溜了。遇到无意触碰而露出毒牙咬人的蛇,他的方针是坚决消灭。吊罗山之行,他的战利品是5条毒蛇。


最可怕的是山蚂蟥。它一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几十只几百只纠集在一起向人进攻。因此有山蚂蟥的地方,绝对不能过久停留。为了防备山蚂蟥进攻,范尚坦按照老药农指点,将裤管和衣服袖口用绳子扎紧,但有时似乎是防不胜防。一次,他观察一种植物的叶基,由于注意力太集中了,被一只爬在树上的山蚂蟥从衣服领口钻进了脖子,等感觉疼痛把它打掉,脊背上已经是鲜血淋淋。


历尽艰辛,范尚坦从吊罗山采回9种胡椒属植物,用扫描电镜对它们进行叶表面角质层研究。首次发现因种不同,叶表面角质层也不同,并根据其特征制定出了角质层特征检索表。为胡椒属生药植物的鉴别找到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


神农架。镶嵌在湖北大地上的绿色宝石。


3250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气象万千,地表湿润,是植物生长的理想王国。这里盛长着多种珍贵药材。据传说,神农架是因为神农氏在此尝过百草而得名。


“野人”出没的报道,又给这片群山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1985年6月,范尚坦孤身一人,闯入神农架林区,寻找海风藤的原植物——石南藤。


事情是这样的:某科研单位在一份海风藤研究报告中提到,他们研究海风藤的材料取自福建的石南藤。范尚坦心中升起疑团,历史文献不是明确记载福建没有石南藤吗?会不会是张冠李戴?也许文献记载有误?范尚坦决心搞清楚。


范尚坦做事是出了名的认真。1977年军区组织防化实弹演习,规定所有参加演习人员,每天早晨必须穿戴防毒装具跑完8公里。有的人跑了6、7公里说声太累就不跑了。可范尚坦硬是咬着牙坚持跑完。每次脱下笨重的防毒装具,都可以倒出一脸盆的汗水。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20斤。


石南藤的模式产地在湖北省宜昌。可范尚坦在宜昌附近几座山头转悠了一个星期,连石南藤的影子也没见着。


老药农告诉他,这一带的石南藤早已被人采光,你只有往神农架去找了!


为了保证充沛的体力,晚上,一向节俭的范尚坦走进街头饭馆,要了啤酒和盘菜,饱餐一顿。第二天一大早,迎着浓浓大雾向神农架进发。


背囊里装着地图、指南针、干粮和防身武器,以及范尚坦的杰作——一个自己设计、自己购料、裁缝店加工的大睡袋。


进山的当天晚上,范尚坦住在一位深山猎户家里。清晨上路,老猎人详细指点方向,又陪范尚坦走了好长一段路程。


天渐渐黑了下来,鸟儿停止了鸣叫,阵阵山风刮得树叶沙沙作响,远处传来野狼的嚎叫。多次只身进山采集中草药,使范尚坦逐渐学会了忍受孤独。对喜爱的植物“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哼歌,在脑中谋划象棋棋局等等,都成了排遣孤独的办法。然而毕竟是第一次在原始森林中过夜,脚下松软的腐叶,爬满粗藤,披满绿苔的老树,散发着阴森之气。说一点不紧张那是骗人,但范尚坦不胆怯,为了所热爱的事业他愿意付出一切!


“嗡……”这是什么声音?山蚊!这些东西个头大,叮人凶狠,一咬一个大包,又疼又痒,甚至会中毒死亡。范尚坦用睡袋进行了全封闭处理,以抵抗山蚊的集团进攻。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几乎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两个晚上,他都没有遇到凶猛动物的袭击。


第三天下午,他爬上一个山坡,坐在一块石头上准备休息一会,金色的阳光穿过密林,洒下点点光斑。他擦了一把汗,向前方望去。突然,他的目光凝固了,一块狭长的石壁上的植物很象是石南藤。他跳起来,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掏出工具仔细鉴别。不错,果然是它!他把脸深深埋在树叶里,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拍照,本是野外考察的工作内容,现在成了范尚坦奔泻快乐的方式。他在石南藤生长的地方不停地拍照,一口气照完了一卷彩卷。此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神农架考察结果证实福建并不存在石南藤。范尚坦用自己的勇敢举动,又一次为科学找回了真实。


取得硕士学位回到军区卫校的1989年4月,范尚坦主持完成了《姜黄属的本草研究》;不久,与人合著的《老药新用110种》出版发行。短短五年里,他连续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是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最近,他又被南京军区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干部”。


采访完范尚坦,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他在权威的错误面前绕道而行,假如他在险恶丛生的深山密林前怯步,那会如何呢?


从事科学研究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敢。从伽利略献身到彭加木殉难,中外科学家的英雄壮举这样告诉人们。


范尚坦今年才38岁,重任在肩,前程远大。我想起一代伟人的两句诗: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愿范尚坦以此诗自勉。


(1992年12月海风出版社《探索未来世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