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福特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9
|本章字节:10634字
如果我们能好好想一想,是什么真正令一个国家了不起,便不会如此轻易陷入战争泥潭。一个国家的伟大,不在于其贸易额。私人财富的积累,同独裁政府的成立是一个道理,并不会使国家真正强大。而光靠把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也没法做到这点。只有当一个国家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运用人民的技术智慧,广泛而公平地分配财富,它才称得上是了不起的。
全然指望对外贸易是不可靠的。比起希望外国依赖我们制造的成品,我们应希望他们都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学会自主生产,并建立起巩固的文明。
当每个国家都可依其能力自主生产,世界便可互通有无,竞争便会消失。在热带产品方面,北温带怎么也不会是热带地区的对手。而我们美国,说到茶叶生产,肯定比不过东方国家,橡胶生产的话,也竞争不过南美洲国家。
我国的对外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外国的落后上。维持这些国家的落后,其背后动机是自私自利。而人道精神则会帮助这些落后国家学会自力更生。拿墨西哥来说吧。对于墨西哥的“开发”,我们听了不少。美其名曰“开发”,实际不过是对它的剥削。开采墨西哥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增加外国资本家的私人财富,那是剥削,不是开发。除非为墨西哥培养本地人才,这个国家才能发展起来。可外国剥削者对墨西哥“开发”时,又几时考虑过其人民的发展呢?在外国开发者看来,墨西哥的劳力不过是赚钱的工具。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人的尊严,而这罪魁祸首便是对外贸易。
目光短浅之辈可听不进这番观点。他们说:“不这样,我们的外贸会变成什么样啊!”
当非洲学会自己种植棉花,俄国开始自主制造农具,中国能够自给自足,世界必将面貌一新。但现在,只由少数几个国家为全世界提供商品,难道在有识之士看来,长此以往,世界仍能正常运转?我们应从大局出发,想想当各国普遍文明开化,皆能自力更生,世界会呈现怎样一番景象。
通常,当一个国家沉迷于外贸而不可自拔,它指望他国为自己提供原材料,使大量人口为工厂卖命,使富人阶级兴起,同时却也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利益。现在,为了发展美国,使它不再依赖对外贸易,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在这发展阶段,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财政储备,都足以使我们自给自足,衣食不愁。明明要发展的话,国内堆了一百年都完不成的工作,却只因为日本和法国,或者任何什么国家也好,没有向我们下订单,美国就无所事事——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么?
商业始于服务,人们将剩余产品拿去与缺少这一产品的人交换。盛产玉米的国家,将玉米运往不产玉米的国家;盛产木材的国家,将木材运往缺乏树木的平原国家;盛产水果的国家,将水果运往寒冷的北方地区;草原国家将肉制品运往没有草原的地区——这些的本质都是服务。当世界各民族都得到发展,自力更生,商业将回归这一本质,企业将重新提供服务。随着竞争的基础消失,也不会再有竞争一说。不同民族将根据各自的天赋,而非出于竞争的目的,来发展各种技能。打从一开始,人类各民族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天赋:有些擅长政治管理,有些擅长殖民开发;有些在海上是一把好手,有些则精通艺术和音乐;有些专于农业种植,有些则具经商头脑;诸如此类。林肯曾说过,我们的国家不能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否则国将不国。同理,世界也不能永远一半是剥削者,一半是被剥削者。除非我们同时是卖家与买家,同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了服务而非利润保持贸易平衡,否则,世界将混乱不堪。
法国、意大利、俄国、南美、日本、英国,还有美国,都能为世界提供他国无法与之竞争的产品。当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重新以自然优势为基础,摈弃那种人人都争夺利益归属的体系,我们便将见证国际自尊与国际和平。争夺世界贸易,是战争的导火索,无法促进繁荣发展。这一点,总有一天连国际银行家也能认识到。
我实在没法为世界大战找出任何正当正义的理由。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能从战争中捞到好处,便将局势复杂化,从而导致战争爆发。1916年,根据一些消息,我相信一些国家急切渴望停战,并欢迎和平的举动。因此我资助了“和平号”轮船,并随代表团前往斯德哥尔摩。这一和平计划以失败告终,但我并不后悔曾作出的努力。在我看来,尽管它失败了,但并不说明不值得一试。失败会比成功令人学到更多。考虑到我从中学到的,我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便也值得了。至今我也不清楚当初得到的消息是真是假;我也不在乎。不过我想,人人都会承认,如果我们能在1916年便结束战争,今日世界的境况本可更好。
因为成者在进攻中,败者在顽抗中,都消耗了自己。光荣、耻辱,可谁也未从那场战争中获得好处。当美国参战时,我曾满怀希望,认为这一场战争或许可以终结世界大战。但现在我明白了,参战是没法结束战争的,就好像一场大火又岂能消除火灾隐患。当美国参战时,尽自己所能使战争结束,便成了每个公民的义务。我认为反战者,就应该直到真正宣战的那一刻,都不放弃反对参战。而我之所以反战,并非基于和平主义或不抵抗原则。也许以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程度,使得有些国际争端还是难以通过协商调和,非得打上一仗。
然而战争从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逼得参战各方面对现实,重回谈判桌,解决争端。
随着美国参战,福特的所有生产设备都由政府统一调配。直到美国参战前,我们都坚决不接任何来自国外交战国的订单。除非遇到突发状况,否则打乱常规生产,完全不符我们的企业原则。而既然我国尚未参战,无论帮助交战的哪一方,都有违人道原则。但是,一旦美国参战,这些原则都被暂置一旁。
从1917年4月至1918年11月,我们的工厂几乎专为政府工作。当然,我们仍进行汽车、零部件、专用运输卡车以及救护车等常规生产;但我们也开始生产一些对我们而言多少有些新鲜的产品。我们生产了载重25吨和6吨的卡车,大批用于飞机的自由式引擎和汽缸,规格分别为155毫米和47毫米的弹药箱。
我们还负责制造窃听装置、钢盔(高地公园和费城的工厂都负责生产)、“雄鹰”猎潜艇(eagleboa,这一称呼来自于1917年《华盛顿时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将这些用于巡逻、警戒及攻击敌方潜艇的猎潜艇形容为扑向德国潜艇的猎鹰——译者注),并对装甲用钢板、差动装置以及人体装甲进行了大量实验。为了生产“雄鹰”猎潜艇,我们在鲁日河工厂旁新建了一家专门的厂房。
这些猎潜艇旨在攻击敌方潜艇,船身长约204英尺,使用钢为材料。制造它们的前提是,既不能影响其他军需物资的生产,也必须尽快交货。猎潜艇的设计由海军部门负责。1917年11月22日,我提出愿为海军部门建造这种舰艇。1918年1月15日,我们谈妥了细节,他们将制造合同交与福特公司。到了7月11日,第一艘成品下水。“雄鹰”猎潜艇的船体和发动机都由福特制造。除了发动机,整个结构没有任何锻接轧制的接缝,船体由整块钢板打造而成。整个生产都在室内完成。仅仅用个4个月,我们就在鲁日河边建起了一幢长033英里、宽350英尺、高100英尺的造船厂,其占地面积超过了13英亩。从本质上来讲,这些舰艇不是由海军的工程师建造的,它们不过是我们将生产原则运用于一件新产品的成果。
停战后,我们立即结束战时状态,重回和平时期的生产状态。
一个有能力的人,是能实实在在办成事的人,其做事的能力取决于他的知识储备。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又取决于他早期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为了增长和实践知识所付出的努力。
所谓教育,不是训练人记忆,记住些历史日期就行了。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有办事能力的人。一个人如果不会思考,不管拥有多少个学位,都不算受过教育。思考其实是最难的事——也许这就是为何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屈指可数。
对于教育,要避免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其不屑一顾,一种则持可悲的功利观点,认为只要升学深造,人就不会无知,不会平庸。无论哪个学校,都没法教人预料明年世界会发生什么,但却可以让人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发生过什么,其成功和失败之处。如果教育能警告年轻学子远离过去错误的理论,让他们少走些弯路,节省时间,那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一种教育若能提醒人们过去错误的理论与实践,其益处不言自明。单是知道各派教授不同的理论,那不算受过教育。推测是挺有趣,有时也有它的益处,但各种推测的理论不该是教育的全部内容。
如今,科学知识的丰富,只意味着知道上百种未经证实的理论。而不知道这些理论,就会被打上“没受过教育”“无知”,诸如此类的标签。如果知道一些推测就算是有学问,那要是一个人一时半会没法知道那么多推测,他就是靠自己随便做个假设,也能被称为饱学之士了。而且,因为别人不清楚他的那些猜测,他便将他人统统称为“无知”。其实,教育真正的益处,是让人学会驾驭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天赋,并学会思考。大学就应该像是个体育馆,对学生的脑力进行训练,使他们的智力“肌肉”得到发展,能力增强,以完成一番事业。然而,我想每个教育者也都清楚,就此认为只有在大学才能进行这种脑力训练,是不对的。一个人踏出校门后,才开始接受真正的教育,开始接受生活这门大学科所给予的教育。
知识种类繁多,学什么知识,要看个人所属社会阶层,或按当时流行的观点,看最为敬重的是哪种知识。
与其他事物一样,知识也有流行不流行一说。回想我们年轻时,所谓知识就是指《圣经》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人将《圣经》烂熟于心,就会被周围人敬仰。那时,知道《圣经》方面的知识,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是如今,即使能将它倒背如流,似乎也还不够格被称为才高八斗。
依我愚见,知识,是过去所得知的一些事,并流传下来,使得有兴趣学习的后人可获取这一事实。只需一般资质,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使用“文字”这一工具来读写,人类所有的知识便没有什么是他学不会的——只要他想学!至于为什么没人掌握人类全部知识,那只是因为没人觉得有这必要。比起在脑中屯着一大堆他人得出的结论,还是自主获得知识更让人满足。你可以一辈子专门积攒知识,可再怎么积攒,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你也可以净去记各时代的各种历史“事件”,但即使你全记住了,你的脑子也不过是个装有各种事实的盒子,拥塞不堪。关键就在于:知识的积累并不能代表思考。一个博学之人同时可能毫无用处;相反,目不识丁之人,也可能是有用之才。
教育的目标不是光让人记住那些事实,它应该让人学会独立思考。而通常,摆脱了过去知识经验的束缚,人反而能更好地思考。
人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尚未知的便为不可知的。必须清楚认识到,人类过去的知识经验,不应成为我们获取新知识的绊脚石。只要想想人类尚未掌握的知识,想想所有尚待揭晓的谜底,人类至今取得的成就也就不足为道了。
要说阻碍进步的方法,让人的头脑被所有现成知识所壅塞,便是其中之一。它让人觉得,因为自己脑里已经记了这么多东西了,再没什么可学了。最大的无用功,莫过于光积累知识而不做事。你能做什么帮助甚至拯救世界?这是教育应回答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他的知识才能便对一个人有价值。如果他还能帮助十个,或成百,甚至上千个其他人,那么他的知识能力就对更多人有价值。他可能对书中讲的许多东西不甚明白,但他仍是个有知识的人。不管是何种领域的技术知识,只要人有一技之长,他就拥有了学位,进入了智慧的王国。
福特企业所做的一切——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通过工作以努力证明,服务先于逐利,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业,才是高尚的。我常想到,我们企业所取得的,那些多少被认为杰出的进步(我避免称之为“成功”,因这未免有盖棺定论之嫌,而我们不过才刚刚起步),都源于偶然;而我们采用的方法虽好,也只适用于我们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并不适用于企业所有产品的生产,其实也可以说,不适用于任何与我们生产产品及人事管理不同的企业。
过去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那只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理论和方法。事实胜于雄辩,然而仍有人坚持,我们走的路其他企业走不了——我们不过是撞了好运。不管是我们,还是别人也好,都没法按我们造汽车和拖拉机的方式去造生活必需品,譬如鞋子帽子,以及缝纫机、手表、打字机等等。只要我们涉足其他行当,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我完全不能同意。天上不会掉馅饼,之前的章节应该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没有什么别人没有的;我们也并没交什么好运,只是好运眷顾那些全力以赴工作的人。创业之初我们没有任何“有利”条件,几乎是白手起家。我们所拥有的,都是靠自己挣来的,是通过不懈努力和对原则的坚持挣来的。不玩把戏,也没有花言巧语,我们将本来被当作奢侈品的汽车,变为了生活必需品。
,